课件50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④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宋代诗词 七 李清照词两首快乐晨读课前预练课堂精研课后拓展温示提馨课时作业7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时作业7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销”是“燃烧”的意思。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销”,①焚烧;②通“消”,消散。B项,“盈”,都是“满”。C项,“还”,①又;②通“环”,绕。D项“损”,①相当于“煞”;②损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A项,“佳节”古今均为美好的节日。B项,“暗香”,古今均为清淡的香气。C项,“相识”,古今均为彼此认识的意思。“了得”,古义,概括得尽。今义:①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②不平常,很突出。
答案:D
4.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C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借代。
答案:C
5.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下列诗句中,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是(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 桂花》)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解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答案:C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字幼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出身名门,擅长于诗、词、文、书、画。
B.从晚唐五代到宋朝的温庭筠、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为闺情词,后期的词一改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解析:“字幼安”错,辛弃疾,字幼安。
答案:A
7.揣摩画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仿写两个句子,使之形成排比。
常在书山中漫步,我收获很多。我热爱那些字字珠玑的文字,也喜欢这些风骨独具的文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我喜欢__________;我喜欢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画线句中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构成总分关系,第二和第三分句构成转折关系。第二分句中的“人比黄花瘦”和第三句中的“不肯过江东”分别照应第一分句中的“婉约”和“英气”。
答案:示例:(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峻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仍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诚 (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醉花阴》中写词人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更增加了词人内心愁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不但从视觉形象上,而且还从听觉形象上烘托凄冷悲苦氛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将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出来。
答案:(1)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10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下列对《醉花阴》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写愁的手法为“移情于景”,这种“愁”是词人思夫之愁。在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现出来。
B.“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词人在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寒气袭人。“凉初透”的“凉”字,不但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更反映出了词人心境的凄冷。
C.下阕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阕“愁”字呼应,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D.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明快、浓烈的,词人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解析:“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明快、浓烈的”不准确,应该是“委婉、含蓄的”。
答案:D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词的结尾句,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寂寞惆怅、孤独感伤。
答案:这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把人之憔悴和西风中的黄花相比,表现了词人的寂寞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1-12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对《声声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连用叠字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情态刻画了出来,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和心酸。
B.上阕后几句写内心用各种方式抵御悲哀的侵袭,而外界的力量又不可抗拒地把她围困在悲哀之中。
C.“满地黄花”句,由上阕的远处景物的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的描写,写自己“寂寞深闺”中的闲愁。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写实景,表愁情,逼出下文的“愁”字。
解析:由空间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并不是深闺的闲愁,而是社会加给她的沉痛。
答案:C
12.《声声慢》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中选取了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14题。
鹧鸪天
[宋]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②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 ①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②随分:随便,随意。
1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头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琐窗,洒落在室内,庭院中的梧桐树影已失去往昔婆娑的身影。
B.这首词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词作上阕在写景叙事中绘出了词人的孤独身影和寂寥心情,下阕转为抒情,结尾两句由痛饮美酒而忘却思乡之愁,词人也变得达观开朗。
D.“秋已尽,日犹长”,这两句中有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
解析:C项,“结尾两句由痛饮美酒而忘却思乡之愁,词人也变得达观开朗”错。结尾两句,词人故作达观之想,表面看似达观,实则隐含着无限乡愁。
答案:C
14.“喜”“宜”二字与全词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致。全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借景抒情,绘出了词人的孤独和寂寥;下阕前三句借写秋日长的主观错觉和王粲典故透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最后两句表面达观,实则隐含无限乡愁。故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凄的。而“喜”“宜”二字,似写欢乐,实是写悲。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是借香写环境之冷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因此,这二字与全词情感基调一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15.下面有关本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国破、家亡、夫丧,且词人转徙江浙,抚今追昔,何等“情伤”。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情怀酸楚。
C.下阕前三句,写黄昏院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词人酒醒,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
D.下阕后三句说词人在明月之夜难以入睡,听着由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婉转优美的交响乐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往事的无比怀念。
解析:D项,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是哀怨、凄凉的交响乐曲,并不是乐景。
答案:D
16.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
②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暄风”“迟日”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暄”“迟”二字给人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北宋初期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引起人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是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
D.“黛浅”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为她描画眉毛。
解析:C项,“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错误,此处是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突出水色的可爱。
答案:C
18.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喜悦”到“忧愁”。上阕主要描绘春日游玩图景,主人公陶醉于美好的春光之中,内心是十分喜悦的。“啼子规”由乐转悲,引出下阕。主人公游春归来后晚上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因心上人不归而生出的忧愁、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