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昼、夜的概念
师:同学们,在我们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实验的方法,大家记得模拟实验吗?
看看桌面上的材料,你能用它们模拟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电筒模拟太阳。
师:大家说行吗?是的,宇宙天体过于庞大,对于它们的研究我们必须借助模型。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模拟一下地球和太阳吧。开始!
二、实验活动
(第一次模拟实验)
师:大家模拟得很好,但在实验时注意到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的“光斑”没有?它在实验中代表什么呢?
生:太阳光照到的地方。
师: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什么时候——白天,科学上也叫“昼”。(板书:昼)与此同时没有“光斑”的区域代表什么呢?
生:黑夜。
师:太阳没有照射到的地方是地球上的黑夜,也叫“夜”。(板书:夜)
同学们,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大家注意到“光斑”的大小没有?用手比一比“光斑”的大小,看看相邻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光斑”不一样大。/
师:白天的区域大小不一,而且很小。说明在地球上只有很小的区域是白天,这么大面积是黑夜,这和真实的情况一样吗?那么“光斑”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再模拟一次试试。开始!
(第二次模拟实验)
生:和手电筒的距离有关。越远越大。
师:都发现了吗?实验里,是和手电筒与地球仪间的距离有关。那真实情况下就是和什么的距离有关呢?让我们来看看太阳和地球的真实距离(放第一张幻灯片)。根据这个距离,大家认为是远还是近?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的区域应该是大还是小?是很大还是大?那最大该是多大?会照亮整个地球吗?
生:一半
师:大家同意吗?看看太空中的照片。(放第二张幻灯片)和大家的推测一样吗?真了不起。
那么现在我们的模拟实验就可以这么表示了(放第三张幻灯片),太阳从这边照射,这边就是白天,与此同时另一边是黑夜。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知道为什么吗?
生:没有白天黑夜了。
三、尝试昼夜交替现象解释
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生:有白天、有黑夜。
师:在现实生活中黑夜过后是白天,白天过后又是黑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昼夜交替现象。(板书完课题)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地球上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放第四张幻灯片)请大家用模拟实验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可能的情况一一记录在表格中(放第五张幻灯片)。我为每一组准备了三张这样的表格,如果你们发现了更多可能的情况,请组长到我这里来领取新表格。开始!
(第三次模拟实验)
师:你们怎么解释?上来演示一下。这种解释能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吗?(板书合理的解释)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看来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还真不少,(放flash:四种示意图)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地球自己转动还是绕太阳动,都是在“运动”(板书“运动”)。
四、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发现,原来地球在运动,有了地球的运动才有了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大家都合理的解释了昼夜交替现象,太棒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地球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呢?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现象呢?以后我们继续探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