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4.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5.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6.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7.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8 . 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公,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材料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 B. 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 银贵钱贱加剧了农民贫困 D. 传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9.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0.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11.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12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 ????? B.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
C.应该完全直接面向民生? ?????? 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
13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 转嫁战争负担
C .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 强化物资管制
14.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清朝实行新政的推动
15.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16.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17. 下面是1943年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陕西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抗战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18.民国四年的一天,山西孟县牛村镇洞门坡赶庙会。史料记载:“那日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一群警察下去,不说黑白,见辫子就剪,搅得庙会一片混乱。结果引起赶会的农民群起反抗,见警察就打。有的警察骑马跑了,有的被打,辫子却没剪成。”这反映了
A.清政府守旧势力很顽固 B.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
C.剪辫易服顺应革命潮流 D.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
19.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这反映了当时天津
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
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 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
20.1933年,上海《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这主要说明
A.婚姻自由已成主流 B.学识成为择偶的唯一标准
C.时代进步,文明开化 D.男女择偶观渐趋一致
21 . 汪康年在《论铁路国有与民有》一文中指出:“各省筹款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筹款易者,则争角剧烈,靡费尤甚。于是七八年之久,筹款一二千万,仅成路一—百里有之;筹款数百万,仅成路数十里有之;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材料反映出
A . 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缺乏 B . 官办与民办均出现腐败
C . 民办铁路建设成效不佳 D .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艰难
22.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 .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23.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24.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201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8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現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受?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7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口的职业结构(1860~1895)
大类 比例 细类
专业人员 5% 政府部门 官员、胥吏、职业性的安保人员等
社会部门 职业文人(老师、作家等)、医生、牧师、僧人等
商业人员 30% 个体批发商 商品经纪人、钱庄主、批发坐(行)商、买办等
个体零售商 零售店老板、小额高利贷者、饭店老板、游商等
雇员 账房先生和学徒、商业劳动者等
运输人员 30% 运输代理人、船主与水手、长途挑夫、从事当地运输的驮夫等
制造业人员 10% 工匠、手工作坊的学徒和雇工等
建筑人员 10% 技工、建筑学徒和工匠等
农业人员 5% 土地耕作者、牧畜饲养人、渔民等
边缘群体 10% 保镖、门房、家仆、艺人(卖唱、说书等)、乞丐、无业者等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DAABB DCDBA 11----20DABCD CCDCC 21---24DCDA
25 .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8分)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4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5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8分)
26.(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提出了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8分)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7分)
27.(12分)评分细则及试题解析
(1)评分建议:历史现象(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 。
(2)答案示例:
历史现象:11860---1895年,汉口近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3分)
阐述:这一时期的汉口出现了职业作家、商品经纪人、买办、运输代理人、技工等新兴职业,它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汉口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的展开以及汉口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4分)。而传统的农业人员比例的不断下降,表明当地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逐渐瓦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分)。
总结:该历史现象是近代中国口岸经济的一个缩影,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分)
阅卷说明:因为这一题首先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因此学生必须写出一个历史现象,无历史现象的一律零分;历史现象表述应该为“社会变迁” (或者是变化);第二,在阐述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从至少两个方面阐述,学生表述方式应遵循“史实……和结论……”,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阐述最少两个角度,总分不超过8分。第三,在最后部分应该有一个总结提升,总结提升应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总结,且整体论述逻辑清晰。总分不超过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