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
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如果要了解本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
2.学生把喜爱的节目填在问答卷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条形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ppt演示)(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学生喜爱节目的条形图;
2.学生提出制作统计表的建议(例如画“正”字来记录);
3.课件出示最后得出的喜爱节目的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节目→右侧记录人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统计的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或ppt演示:条形)
5.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同学喜爱节目的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自己的判断结果.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根据事例自己试着完成书中学生关于体育节目的喜欢程度.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的初步认识,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抽样调查
课 题
18.2 抽样调查(1)
备课人
课 型
新授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的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种调查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总体、样本及个体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获取数据时,调查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与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导入新课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春晚节目是我们中国人除夕夜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今年的春晚节目非常精彩,幽默诙谐的相声小品,奇幻惊险的魔术杂技和优美精彩的舞蹈歌曲,在这些节目中,你最爱看类节目?我们班的同学中,哪类节目爱看的人最多?
以春晚为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增加课堂气氛
二、自学课本,尝试练习
1、什么叫做普查?什么叫做抽样调查?
2、用什么调查方法可获得你们班男生人数?怎样获得全校男生人数?
3、工厂对准备出厂的一批轿车的刹车系统进行测试,要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4、要了解某市全体小学生体育达标率情况,可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5、对载人航天器“神舟六号”零件的检查要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6、什么叫做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8、为了了解某校八年级400名学生的体育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体重
进行统计,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个体是_____,样本是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
师生行为: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指出总体、个体。
例2: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
力的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
(1)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什么?
教师出示例题,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
学生讨论:比较两种调查方式,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四、尝试练习:
1.下列调查,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1)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
2.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2)为了了解一批电池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
(3)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3.为了了解2 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台做连续的运转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4.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
5.可以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
师生行为:教师巡视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解题方法.
1.样本和总体;2.抽查和普查;3.讲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比较.
六、当堂检测:
1.为了完成下列任务,你认为采用什么调查方式更合适?
(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
(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2.了了解某校八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400名学生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的体重 D.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3. 2005年某地区有15 000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为了考察他们的数学高考情况,评卷人抽取了8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那么下列四个判断正确的是( )
A.每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B.15000名考生是总体
C.8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D.800名是样本总体
4.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 )
A.为了了解炮弹的杀伤力,采用普查的方式
B.为了了解全国中学生睡眠状况,采用普查的方式
C.为了了解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D.对载人航天器“神舟”六号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板书设计
18.2 抽样调查(1)
普查
抽样调查
总体和样本
普查与抽查的比较
学生板演区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优缺点(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等)。
2、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对今后的启迪意义。
课 题
18.2 抽样调查(2)
备课人
课 型
新授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2.在调查过程中会选出对总体代表性好的样本.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抽样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总体、样本间关系.
教学难点
获取数据时,抽样方式的确定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与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三角尺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去调查电视台的体育节目的收视率。
师指导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1.调查有 和 两种方式。
2.两种调查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普查能够得到总体全面、准确地信息;有的调查具有破坏性,不能进行普查,这时,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二、新知探究
电视台为了了解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经常采用抽样调查,例如:四名同学对一家电视台某体育节目的收视率进行调查,他们采用的调查方式及结果如下:
生甲:我调查了全班40名同学,有10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生乙:我在火车站调查了50人,只有2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生丙:我在爸爸工作的大学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其中有40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生丁:我利用互联网调查,共有200人做了回答,其中有30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电视台自己也对该体育节目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特约了100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95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现在我们把这几个同学和电视台的调查结果以及估计的收视率整理成了下表:
调查者
生甲
生乙
生丙
生丁
电视台
调查的总人数/名
40
50
100
200
1000
收看节目的人数/名
10
2
40
30
95
估计的收视率
25%
4%
40%
15%
9.5%
看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得到的收视率差别很大?
2.你认为谁的调查方式代表性较好?
3.抽样调查应该注意什么?
4.抽样调查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由于条件的限制,对这些问题只能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优点是节省时间,比较经济。但是,抽样调查只考察了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其调查结果不如普查准确。为了得到较为准确地结果,调查的个体不能太少,且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见,上面前四名学生的调查方式不是很好,电视台的代表性就相对好些。
三、例题探究
从某学校九年级100名学生中选择10名学生,测量他们的肺活量。设计抽样调查方案,保证每个人被选到的机会均等。
解:给100名学生分别编号为1,2,3,…,100,并将号码写在100张卡片上。用下面的方法得到10个号码,选出对应这10个号码的学生。
方案1:把卡片装载一个盒子中,充分混合后,从中抽取10张卡片。
方案2:从1~10号卡片中随机抽出一张,比如抽到3号,然后再依次取13,23,…,93号,共10个号码。
方案3:用计算器产生1~100之间的10个随机数,以这10个数为号码,如10个随机数为:51 49 22 83 8 12 39 74 43 63。
三、课堂小结
抽样调查的优点与缺点
板书设计
18.2 抽样调查(2)
1.抽样调查应注意什么
2抽样调查的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优缺点(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等)。2、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对今后的启迪意义。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课 题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
备课人
课 型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会画扇形统计图,会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整理数据的意义,培养认真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与信息的获取
教学难点
从较复杂的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
1.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_______.折线图主要表示_______,条形图能反映 .
2.扇形统计图是利用圆和_______表示______和部分的关系,圆代表的是总体, 即100%,扇形代表______,圆的大小与总数量无关.
3.扇形统计图表示(? ),条形统计图表示( ),折线统计图表示( ).
A、数量关系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B、数量的多少 C、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区教育局规定:初中学段学生每晚的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一个月后,九(1)班学习委员亮亮对本班每位同学晚上完成作业的时间进行了一次统计,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2)将①的条形图补充完整.
(3)计算出作业完成时间在0.5~1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
(4)如果九年级共有500名学生,请估计九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超过1.5小时的有多少人?
三、 尝试练习
1.我国政府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限制使用塑料袋.5月的某一天,小明和小刚在本市的A、B、C三家大型超市就市民对“限塑令”的态度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如下面的图表:
超市
态度
A
B
C
赞同
20
75
55
150
不赞同
23
17
无所谓
57
20
28
105
(1)此次共调查了多少人?
(2)请将图表补充完整;
(3)用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说明哪个超市的调查结果更能反映消费者的态度.
四、 课堂小结
1.条形统计图(数据个数)与扇形统计图(数据百分比)的特点与数据的获取;
2.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五.课堂检测
1.某商场对今年端午节这天销售A、B、C三种品牌粽子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绘制如6和图7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哪一种品牌粽子的销售量最大?
(2)补全图6中的条形统计图.
(3)写出A品牌粽子在图7中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4)根据上述统计信息,明年端午节期间该商场对A、B、C三种品牌的粽子如何进货?请你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板书设计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
1.合作探究
2.小结
学生板演区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优缺点(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等)。2、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对今后的启迪意义。
课 题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2)
备课人
王强华
课 型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
2、使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升降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整理数据的意义,培养认真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请看课本,观察图18-3-5,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它可以直观反映数据的哪方面特征?
学生回答后,板书:折线统计图——变化趋势
二、新知探究
1、 解读折线统计图。
看教材图18-3-5 , 2003-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数据如教材图所示。思考:
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表示什么?数值单位是什么?时间轴和数值轴
统计图是如何表示个年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的?
[用点的刻度,线段本身没有特别意义]
从图中能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各是多少吗?人均年收入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增长及增长的快慢)
如果数值不从0开始,会产生什么问题?折线图适合于表示数据的哪些特点?
2、交流讨论 :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适合表示数据的哪些特征?
条形统计图(各组数据的个数)、扇形统计图(各组数据百分比)、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
三、尝试练习
1、呈现一位病人体温变化情况:
9月4日 16时 38℃ 20时 略有上升
9月5日 0时 明显上升 4时 略有下降
8时 明显下降 12时 基本正常
(1)用手势比划折线,
(2)请生根据题意画出折线统计图。
2、讨论,下面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阿七超市一周买出各种口味冰棍数量统计如下表:
冷饮品种
香蕉味冰棒
草莓味冰棒
奶油味冰棒
巧克力味冰棒
数量
35
97
43
88
(2)阿七超市一周买出草莓味冰棒数量统计如下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数量
5
8
10
15
17
20
22
四、课堂小结
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适合表示数据的特征
板书设计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2)
1.折线统计图 ——变化趋势
2.小结
学生板演区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优缺点(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等)。2、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对今后的启迪意义。
18.4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目标: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3、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重点: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难点:决定组距与组数,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学生自学:
1.阅读课本20-21页,完成23页习题2.
民主讨论:
1.整理数据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是什么?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根据上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样表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直观地给出了样本中学生身高处于各个组内的人数,由此可估计该年级学生身高的整体分布状况。
个性展示:
1.调查你所在班级的同学的身高,将数据适当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从不同的角度清楚、有效地描述数据。请你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与同学交流。
当堂检测:
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64 85 92 54 70 82 62 70 92 79 82 81 68
77 82 80 95 62 70 90 71 71 88 82 87 91
89 86 68 72 84 88 76 88 97 54 67 75 78
要求:
(1)将上述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及频数分布折线图;
(2)制图后4人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阶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学生自结:
1、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是什么?
2、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