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宋朝的政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宋朝的政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2 19: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6 宋朝的政治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封建时代,君主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复习检测: (1)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2)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什么? 导入: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 之权。(2)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 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 的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 。 4.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6.后继的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 ,增加 ,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北宋的建立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2.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 首先 :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 :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 ,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 中央 : 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教师归纳 : 利 : 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 : 中央权力过于分散,政府效率低下。 (3) 地方 :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 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归纳 : 利 :行政权等都收归中央。弊 : 造成地方贫困。 3. 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 :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教师归纳 : 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的时代 1.根据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四、课堂总结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参考答案:1.C 2.B 3.A 4.C 5.A 6.B 7.B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