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同步练习(4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同步练习(4份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3-21 22:11:55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同步练习1
1.下列是某学生实验现象记录笔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剂中,加热,溶液颜色变化为:紫色→红色→无色
D.将光亮的铁片伸入稀盐酸中,铁片表面有气泡生成,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B.稀有气体有不同的颜色,可用作电光源
C.二氧化氮有毒,可造成空气污染
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3. “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4.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氢气中含有氢元素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④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5.制取粗硅的化学反应是SiO2+2CSi+2C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SiO2转化成Si是化学变化
B.由碳生成CO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C.该反应中碳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
D.该反应中CO作还原剂
6.下表中所描述的变化与右图相符合的是
化学变化
Y轴
a
b
A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水在不同条件下分解
氧气质量
高锰酸钾

B
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不同条件下反应
氧气质量
加催化剂
加热
C
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氢气质量


D
等质量的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分别与等量的水反应
温度
二氧化碳
生石灰
7.用下列常见物质来完成以下各题:(填序号)
①干冰②葡萄糖③石墨④硝酸铵固体⑤水银
(1)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2)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4)温度计中含有的物质是 ;
(5)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的是 。
8.2015年我国西南五省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面对严峻的旱情,许多地方抢抓机会进行人工降雨,为缓解旱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悉,人工降雨飞机升空作业时,携带“焰条”和罐装固态二氧化碳。“焰条”是啤酒瓶粗细、长约三十厘米的圆柱体,内含碘化银成分。试回答:
(1)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在常温下易升华,干冰升华时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碘化银(AgI)具有感光性,在光照下可反应生成碘单质(I2)和银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连续干旱的日子里,一场大雨过后,我们会觉得空气清新,碧空如洗,这主要是因为( )
A.气温大幅下降 B.空气中颗粒物大量减少
C.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实验1、实验2回答下列问题:
(1)看实验1,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答一条即可) 。
(2)看实验2,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因此,在取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如果不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其中第二步处理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0.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可做制冷剂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
(2)可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_。
11.右图是康康同学用蒸馏水、10%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以及软塑料瓶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实验现象是乙瓶变得更瘪。请回答:
(1)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为什么?
(2)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乙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剂中,加热,溶液颜色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将光亮的铁片伸入稀盐酸中,铁片表面有气泡生成,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故选C.
考点:变化的现象
2.C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稀有气体可用作电光源.故B错误.
C、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可造成空气污染.故C正确.
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了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不能说明了氧气的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理清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3.C
【解析】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能减少电能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一次性餐具制作过程消耗能源和资源,多作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大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能减少电能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C.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4.A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气燃烧形成水,说明氢气中含有氢元素;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电解水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4中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故选A。
考点:常见化学实验
5.D
【解析】
试题分析:A、SiO2转化成Si,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正确,B、由碳生成CO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正确,C、该反应中碳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正确,D、该反应中CO是生成物,而不是作还原剂,错误,故选D
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氧化反应,元素的状态,还原剂
6.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水在不同条件下分解时,水生成的氧气多;B选项,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氧气一样多;C选项描述与图像是相符的,因为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D选项等质量的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分别与等量的水反应,生石灰溶于水放热,温度高;故答案选择C
考点:化学图像题
7.(1)④ (2)③ (3)① (4)⑤ (5)②
【解析】
试题分析:(1)硝酸铵固体溶解吸热,温度降低;
(2)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3)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能用作人工降雨;
(4)温度计中的物质是水银;
(5)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考点:物质的用途
8.(1)吸收 物理 (2)2AgI 光照 2Ag+I2 (3)B
【解析】
试题分析∶(1)升华吸热,是物理变化。(2)由题中信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I 光照 2Ag+I2
(3)下雨使空气中颗粒物大量减少。
考点:考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
9.(1)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腐蚀(或脱水) 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NaHCO3+H2SO4=Na2SO4+2H2O+CO2↑
【解析】
试题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倾倒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内壁聚集在烧杯的底部然后上升,先接触下面的蜡烛,故现象是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木材中的水分脱去生成黑色的碳;在取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如果不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是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2NaHCO3+H2SO4=Na2SO4+2H2O+CO2↑。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10.(1)CO2(2)C
【解析】
试题分析:(1)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吸热热量,可用做制冷剂;
(2)可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是石墨。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1.(1)两个塑料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同(或两个塑料瓶中二氧化碳的量不同)。(1分)
(2)取乙瓶中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存在碳酸钠;往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存在氢氧化钠,反之则没有氢氧化钠(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可知两个塑料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同(或两个塑料瓶中二氧化碳的量不同)。(2)反应后乙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的探究方案为取乙瓶中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存在碳酸钠;往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存在氢氧化钠,反之则没有氢氧化钠。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同步练习2
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D.二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
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光亮的铜丝插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导人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科学家发现了纯碳新材料“碳纳米泡沫”,泡沫由许多团簇组成,每个团簇含有约4000个碳原子。“碳纳米泡沫”是目前世上最轻的物质之一,密度为2mg/cm3。有铁磁性,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
A.“碳纳米泡沫”由碳元素组成
B.“碳纳米泡沫”能被磁铁吸引
C.“碳纳米泡沫”和金刚石的性质相同
D.“碳纳米泡沫”能浮在水面上
5.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转化关系
物质

C
Na2CO3
Ca(OH)2
Fe

O2
Ca(OH)2
HCl
HCl

CuO
NaCl
CO2
CuCl2

CO
H2SO4
NaOH
NaOH
6.关于单质碳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单质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高温时单质碳跟二氧化碳不反应
D.高温时碳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7.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A.气密性检验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 的关系.
(2)图A进行的实验是某同学取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向甲、乙两瓶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两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 .
(3)用图B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C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
9.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变为红色 。
(2)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出现白色固体 。
(3)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碱式碳酸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OC,红磷240OC;水温不低于70OC)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
可观察到:镁条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实验(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认识?
11.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说法正确;
B、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故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要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高200多倍,所以会导致人体缺氧而中毒,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D说法错误.
【点评】碳元素有金钢石、石墨、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C
【解析】
试题分析:将光亮的铜丝插入稀盐酸中,没有气泡产生,因为铜不能和酸反应;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导人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C.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3.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一定是一种,可能有多种,例如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有氧气和臭氧;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有可能为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点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元素与物质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4.C
【解析】
试题分析:“碳纳米泡沫”,泡沫由许多团簇组成,每个团簇含有约4000个碳原子,A正确;“碳纳米泡沫” 有铁磁性,B正确;构成“碳纳米泡沫”和金刚石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C错误;“碳纳米泡沫”是目前世上最轻的物质之一,D正确。故选C。
考点:碳单质的性质
5.B
【解析】
试题分析:A、C和O2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uO)和CO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该转化对应关系正确;B、甲是Na2CO3,能够与乙(Ca(OH)2),但是不能和丙(NaCl)反应,所以该转化推断是不合适的.错误;C、Ca(OH)2能够与盐酸,二氧化碳都反应,且还能够与碳酸钠反应转化为丁(NaOH),NaOH与二氧化碳、盐酸都反应.所以转化关系对应成立.正确;D、盐酸Fe、NaOH)都反应,CuCl2和Fe、NaOH都反应.HCl能和氧化铜或氢氧化铜反应转化成CuCl2所以转化关系对应成立.正确
考点:物质之间的反应与转化
6.C
【解析】
试题分析:高温时单质碳能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C错误。故选C。
考点:碳单质的性质
7.D
【解析】
试题分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不漏气,正确;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正确;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正确;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错误。故选D
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检验和验满.
8.(1)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3)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
【解析】(1)浸有酒精的木条燃烧而浸有水的木条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向甲、乙两瓶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两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3)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a点的pH=7,说明溶液呈中性,也就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燃烧条件、物质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知识,难度不大.
9.(1)二氧化碳+水碳酸;
(2)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4)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5)水氢气+氧气
【解析】
试题分析:(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变为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碳酸;(2)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出现白色固体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3)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4)加热碱式碳酸铜反应的表达式为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考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10.(1)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①2Mg+CO22MgO+C ②在一定条件下,CO2也能支持燃烧;或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
【解析】
试题分析: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镁条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2MgO+C;对照实验(1)、(2),发现在一定条件下,CO2也能支持燃烧;或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或CO2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考点:燃烧和灭火
11.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解析】
试题分析: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考点: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呼吸作用的测定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氧气可供给呼吸
B.二氧化碳可用于气体肥料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D.稀有气体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3.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
A.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B.“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C.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
D.大气层中CO2越多,抵御紫外光作用越强
4.下列图中,体现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5.在化学知识中有许多规律,下列具体物质的性质符合对应规律的是( )
A.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
B. 一般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氢氧化钙和氯化钠
C. 常温下金属一般为固态;例如:汞和金
D. 某些非金属单质可以将金属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例如:氢气和一氧化碳
6.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安全常识
①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②炒菜油锅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③煤炉取暖防中毒——开窗通风
④CH4是可燃气体——点燃前须检验纯度
B.保护环境与生活常识
①用电动公交车替换化石燃料公交车
②有人称自己有特异功能,能“化水为油”
③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④本产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
C.构成物质的奥秘
①氯化铝﹣AlCl3
②Ca2(OH)nCO3,则n= 2
③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D.分子、原子相关知识
①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因为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③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可以再分
7.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二氧化碳是能加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气肥
C.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CO2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
D.干冰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8.“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A.
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B.
性质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都能与碱反应;都能燃烧等。
C.
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
D.
危害
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等。
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Fe→FeSO4 B.KMnO4→O2 C.S→SO2 D.CO→CaCO3
10.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固态X俗名叫“干冰”,常用作制冷剂
B.H2CO3能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X具有酸性
C.反应2CuO + C 2Cu + X↑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D.X转化为CO的反应为X + C2CO
11.)下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源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
B.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反应①提高了铁的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二、填空题
12.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氮气、氦气、明矾、一氧化碳、金刚石.
(1)空气球中充入的气体 ;
(2)常用于净水的物质是 ;
(3)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
(4)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 ;
(5)薯片等膨化食品包装袋内的是 .
13.(5分)在①干冰 ②氧化钙 ③氧气 ④水 ⑤碳酸钙 ⑥稀硫酸等物质中(填写序号):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实验室可用来制取氢气的是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三、探究题
14.(15分)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如图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举一例)。
15.草酸钙(化学式为CaC2O4,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能分解。小红同学为了探究其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进行如下实验:取12.8g草酸钙固体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t2时问段内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产生了一种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它与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则该段时间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t2~t3时间段内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
(3)t3~t4时间段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小强和小明另取12. 8g草酸钙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C2O4能与稀盐酸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O4+2HCl=CaCl2+H2C2O4;草酸(H2C2O4) 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设计方案并实验】
同学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小强
取少量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蓝色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 。
一定不含有 。
可能含有 。
小明
另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体产生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 。
【交流与讨论】三位同学经交流后认为,该剩余固体与图中 时间段的物质成分相同。
参考答案
1.C
【解析】A、氧气可供给呼吸,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可用于气体肥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A
【解析】A、干冰易升华,需要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有可能是氮气,故D错误.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的特性,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硫酸不能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3.D
【解析】A、温室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的缘故.
B、碳酸水能提供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好是二氧化碳.
C、人工降雨是通过降温的方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而干冰的升华正好是吸收热量,使温度减低.
D、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时,空气阻挡紫外线的能力下降,这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原因.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包括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
4.D
【解析】
试题分析:A、切割金属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错误,B、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错误,C、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错误,D、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正确,故选D
考点: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的用途
5.A
【解析】
试题分析: A.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扥的反应,选项正确;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选项错误; C.金为固体,汞为液体,选项错误;D.一氧化碳为化合物,不是非金属单质,选项错误;故选A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
6.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不完全正确的,室内煤气泄漏应该关注阀门通风换气;B选项不是完全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中不含有碳元素,无论怎样变化也生成不了油;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不是完全正确的叙述,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化的结果;故答案选择C
考点:化学知识归纳
7.A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是能溶于水,故是错误的叙述; B.二氧化碳是能加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气肥,是正确的叙述; C.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CO2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是正确的叙述;D.干冰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A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8.B
【解析】
试题分析:B、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水溶液显酸性,而CO难溶于水,CO2不能燃烧错误,故选B
考点:CO2与CO的性质及用途
9.D
【解析】
试题分析:铁和硫酸反应可以得到硫酸亚铁,所以A可以,高锰酸钾加热可以直接得到氧气,所以B可以,硫点燃可以得到二氧化硫,所以C可以。故选D.
考点:物质之间的反应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有转化关系可知X为二氧化碳,故A选项固态X俗名叫“干冰”,常用作制冷剂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H2CO3能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X能溶于水;C选项反应2CuO + C 2Cu + X↑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X转化为CO的反应为X + C2CO 是正确的叙述.
考点:碳和碳的化合物
11.A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反应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碳和氧气,若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反应①为缺铁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反应①使铁的氧化物中增加了氧的含量,降低了铁的质量分数,C错误;整个转化反应的过程为二氧化碳在缺铁氧化物和高温条件下转变为碳和氧气的过程,D正确。故选AD
考点:信息给予题
12.(1)氦气;(2)明矾;(3)金刚石;(4)一氧化碳;(5)氮气.
【解析】(1)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填充探空气球;
(2)明矾常用于净水;
(3)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可用来切割玻璃;
(4)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5)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可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3.③ ①②④ ⑥ ⑤ ①
【解析】
试题分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的是氧气(O2),选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①干冰(CO2)②氧化钙(CaO)④水(H2O);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故选⑥稀硫酸;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选⑤碳酸钙;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①
考点:单质、氧化物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干冰的用途
14. (1)①元素②分子(2)①4Fe+3O2===?2Fe2O3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①2H2O2 MnO22H2O+O2↑(合理均可) 大理石(合理均可)②物理变化
(4)①CO(CO或CO2)②使地球的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的温度范围(合理均可)
【解析】
试题分析:(1)①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可以说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由元素组成。②从微观上来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可以说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分子构成的。
(2)①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为铁粉和氧气,生成物为氧化铁。由于发生的是自燃现象,所以条件为常温。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Fe2O3
②二氧化碳能倒入烧杯中,且底部的火焰先熄灭,均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火焰熄灭同时还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原理为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使棉线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要使底部的棉线燃烧只需使其与空气(或氧气)再接触即可,所以可以使用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的方法。
(3)①该装置可通过捏塑料瓶使瓶中的液体药品与包中的固体药品接触,从而使反应开始;当放开塑料瓶时,液体药品回到瓶中,与包中的固体药品分离,从而使反应停止。如采用此装置制取氧气,则所使用的药品为液体和固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所以所用药品应为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2H2O+O2↑。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药品为液体的稀盐酸和固体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所以包中放置的为固体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
②工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利用了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4)①在氧气量不充足的时候,碳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如氧气量充足,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
②温室效应的好处在于:a使地球的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的温度范围;b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
考点: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方法、碳与氧气的反应、温室效应
15.(1)CO CaC2O4 CaCO3 +CO↑
(2)加热没有达到CaCO3的分解温度 (3) CaCO3 CaO+CO2↑
(4)CaO CaC2O4 CaCO3 CaCO3 t3~t4
【解析】
试题分析:(1)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的碳酸钙;故草酸钙分解生成的是碳酸钙和一氧化碳:CaC2O4 CaCO3 +CO↑;
(2)碳酸钙分解需要的温度较高,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分解;
(3)碳酸钙在高温时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aCO3 CaO+CO2↑;
(4)向清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蓝色,溶液显碱性,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由于剩余固体中的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为溶液显碱性,一定没有草酸钙;通过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可推出剩余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钙.综上所述,剩余固体中由氧化钙、碳酸钙,与t3~t4时间段的物质成分相同。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检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浓硫酸的试剂瓶口能看到大量的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2.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B.二氧化碳用于制碳酸型饮料
C.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
D.氢氧化钠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3.(2010?安徽)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4.下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圈I中发生的反应可能都是分解反应
B.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
5.每组物质均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其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水和双氧水 B.氧气和液氧
C.金刚石和石墨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6.将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除去,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点燃该混合气体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7.化学上把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氧气和液氧 B.CO和CO2 C.金刚石和石墨 D.冰和干冰
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放出CO2
9.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A.“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B.CO2可作灭火剂
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影视的云雾效果
D.CO2不能供呼吸,说明它有毒
10.物质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多用途电光源 B.氧气:高能燃料
C.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D.石灰石:生产生石灰
11.下列说法错误的
A.铅笔芯不含铅 B.LP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干冰不是冰 D.水银不是银
12.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有害学生健康,其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CO2 B.CO C.N2 D.SO2
二、填空题
13.(2015秋?广州月考)实验室提供下列盛有药品的仪器,让两个实验小组各自证明某一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用A、B、C、D填空
(1)甲组分别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一种气体
①证明其中含有CO2,选用
②证明其中含有水蒸气,选用
③若一次证明所有气体则通过仪器的顺序 (可多次选用)
(2)乙组用上述仪器(每种只能用一次)组装一套装置,通过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三种气体,则应将 中的药品换成Ba(OH)2溶液,按气体先后通过的先后顺序,选择连接仪器依次是 ;A装置的实验现象 .
三、探究题
14.(7分)草酸(C2H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仅分解成三种氧化物.某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氢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 .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已知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氧化铜,则 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讨论交流: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处理方法一: ,处理方法二.: .
(4)写出草酸在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浓盐酸有挥发性,试剂瓶口有白雾产生,浓硫酸没有挥发性;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溶液变为红色,故选D
考点:化学反应现象
2.D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选D。
考点:物质的用途
3.C
【解析】通过题干,我们知道这么两条信息:(1)反应时将CO和O2转化为了CO2;(2)在过程中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这样也可以写为:2CO+O22CO2.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通过反应将有毒的CO转化为无毒的CO2,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 正确.
B.属于化合反应.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很容易看出反应类型.正确.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因为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所以化学性质不变.错误.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正确.故答案:C
【点评】注意审题时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有助于题目的准确解答.
4.C
【解析】
试题分析:过氧化氢可以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这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故A说法正确.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常用此方法来检验二氧化碳,故B说法正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故C说法错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常用来制取烧碱,故D说法正确;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反应类型的判定
5.C
【解析】
试题分析: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样的元素组成,结构不相同的单质。水和双氧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化合物,不是同素异形体;氧气和液氧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状态,不是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是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
考点:同素异形体
6.A
【解析】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A中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正确;B中二氧化碳中含有一氧化碳时一氧化碳不能点燃,B错误;C中澄清的石灰水会把二氧化碳除去,错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会逸散到空气中,D错误。故选A。
考点:除杂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7.C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A、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错误,B、CO和CO2 和D、冰和干冰都是化合物,错误,故选C
考点:同素异形体
8.D
【解析】
试题分析:A、塑料瓶向内凹陷,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正确;B、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正确;C、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D、无法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错误。故选D
考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9.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正确的叙述,碳酸水能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增加其浓度增强光合作用;B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干冰易升华;D选项二氧化碳不能共呼吸,但无毒;故答案选择D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稀有气体制成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 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
C.绿色植物能通过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和氧气;
D.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本题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理念.
11.B
【解析】
试题分析: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而不是铅,故说法正确;
B.LPG是液化石油气的简称,主要成分是液化石油气而不是甲烷,故说法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冰是固态的水,故说法正确;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而不是金属银,故说法正确。
考点:碳的单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
点评:本题是对化学常识知识的考查,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整理归纳,是学好化学的可取方法之一;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B
【解析】
试题分析: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阻止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而造成人中毒。故选B。
考点:一氧化碳
13.(1)D; B;BDCAD;
(2)C;BCAD;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
【解析】(1)①因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二氧化碳,选用D装置,故选D.
②因水蒸气能使无水硫酸铜白色变为蓝色,则证明水蒸气的存在,选用B装置,故选B.
③若一次证明所有气体,则应该先检验水的存在,再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因此先通过B,再通过D;因证明CO的存在,要先排除CO2的干扰,保证每种仪器用一次,则要依次选用CAD装置,故选CAD;故顺序为BDCAD;
(2)考虑排除物质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现象明显,将氢氧化钠换成Ba(OH)2溶液,然后依次检验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则选装置为BCA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产生铜和水,因此观察到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
【点评】物质的检验要利用物质的性质,但在检验时要注意排除相互之间的干扰或新引入的干扰因素,还要利用现象明显的性质.
14.⑴ H2O ⑵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CuO+COCu+CO2
⑶ 在装置B后放一点燃的酒精灯 在装置B后用气囊收集(合理即可)
(4)C2H2O4=== CO2↑+ CO↑+H2O
【解析】
试题分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已知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氧化铜,则 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装置有一个缺陷没有处理尾气的装置。
考点:CO和CO2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