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2.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氮气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6.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量
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
7.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8.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时,该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9.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10.有t℃时浓度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A和B,A为100g,B为80g,将其恒温蒸发20g水后,A刚好饱和,则关于B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
A.也刚好是饱和溶液
B.仍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并有晶体析出
D.有晶体析出剩余不饱和溶液
11.要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压降温
B.加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减压升温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
13.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 )
A.CaCO3为0.0013g
B.食盐为36g
C.熟石灰为0.17g
D.KClO3为7.4g
14.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二、填空题
15、下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三、综合题
16.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
(2)由上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 ;……
答案
1.D 2.A 3.D 4.B 5.C 6.B 7.A 8.C 9.D 10.C 11.A 12.A、C 13.D 14.B
15、(1)t2? (2)a>b>c。
16、8.30g;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或温度对甲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很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或温度对乙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大);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要让甲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要让乙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来提纯甲物质……
《溶解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都改变
C.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硝酸钾,则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0.9g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氢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t℃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8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
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
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
D.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
4.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溶剂质量减小了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5.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是碱性溶液
D.是饱和溶液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7.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8.60℃时,50g水中溶解10.48gM恰好达到饱和,则M属于(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9.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
10.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X,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Y,则X、Y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
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11.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现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g KNO3晶体。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
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12.“20℃时KClO3的溶解度为7.4g”,它表示( )
A.20℃时100g KClO3饱和溶液中含KClO37.4g
B.20℃时,KClO3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 KClO3
D.20℃时,100g水溶解7.4g KClO3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13.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A.70g
B.69g
C.68g
D.67g
二、填空题
14.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35℃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均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3)30℃时,a点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质的质量,要使其变为30℃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是 。
三、综合题
15.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为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t2℃时A和B两种物质的 相等;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欲从此混合物中分离出A可采取的方法是 。
16.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1) t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2)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参考答案
1.C [点拨: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2.D [点拨:浓蔗糖水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3.D [点拨:温度降低,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4.C [点拨;溶剂减少了,NaCl析出来了。]
5.B [点拨:熟石灰的溶解度很小,100g水溶解熟石灰的质量不超过1g。]
6.C 提示:A中没有指明温度,B中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D中没有指明是否饱和。
7.B 提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8.D 提示:物质的溶解性是以20℃时溶解度大小来确定的。
9.B 提示:A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B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D 提示:不是在相同温度下,无法比较。
11.A 提示:蒸发的水分都是10g。
12.D 提示:A中不是100g水,B中没指明多少克水,C中没指明温度。
13.C 提示:20℃时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8g食盐。
14.(1)S(A)=S(B)>S(C);(2)A,B,C;(3)36g。
15.(1)B>C>A;(2)溶解度;(3)降温结晶(或结晶)
16.甲;乙>甲=丙。
《溶解度》同步练习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的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A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最多
B.60℃时A、B、C三种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4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C.40℃时A物质60g放入50g水溶解后升温至6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
D.物质C中混有少量A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物质C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要使t2℃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
C.a、b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a>b
D.t1℃时,6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g
3.右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B.60℃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晶体质量一样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4.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不相符的是
5.t1 ℃ 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6.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形成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7.(3分)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
(1)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措施是 ;
(2)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8.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命吸管”(如图)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水净化器,里面装有网丝,注入了活性炭和碘的树脂等。其中活性炭起到________________和过滤的作用。
(2)水常用来配制各种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g。
(4)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①6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 g 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溶液。
②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D.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9.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要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温度;常压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应类似于____(填“甲”、“乙”)曲线。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 。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蒸发 ),溶液中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 (答出二条).
11.根据下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 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海水晒盐原理的是(填物质的序号)
⑵ 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 为 。将这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填物质的序号) 。
⑶在t2℃时把50克A物质加入的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
12.下表是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x
42.6
45.5
小明为测定x的值,取4份40℃的水各50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KCl质量/g
5
15
25
35
溶液质量/g
55
65
70
7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只写一种).
(2)要使实验2的溶液达到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 .
(3)由实验可知,40℃时KCl的溶解度x为 g.
(4)小明现要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KCl溶液100g,为达实验目的其主要操作是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坐标图是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A 中没有交代溶液质量,C 40℃时A物质60g放入50g水溶解后升温至60℃时,溶质的质量应该不变,因为溶质溶剂均没改变,D 应改为“物质A中混有少量C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物质A”。
考点: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点评:这类题型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数形结合,将坐标曲线看懂才能作对题。
2.D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的意义: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结晶的方法: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采用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采用蒸发结晶),2、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3、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4、可比较同温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A、要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一定要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否则无法比较,错误,B、从曲线图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要使t2℃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应采用升高温度,C、虽然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b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没有说是同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a、b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析出的晶体质量应该是无法判断,错误,D、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即120g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100g,那么在6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g,正确,故选D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D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正确,B、根据溶解度曲线,30℃和6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都相同,故60℃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晶体质量一样,正确,C、根据溶解度曲线,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D、根据溶解度曲线,当温度大于40℃,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D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AB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三者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顺序为a=b>c;B选项水中加酸溶液的pH值变小;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高温煅烧石灰石固体的质量不能变为0;故答案选择ABD
考点:图像题
5.D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知,t1 ℃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g,故分别向各含水100g的两烧杯加入甲、乙两晶体20g,都恰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g/120g×100%=16.7%。故A、B错误;当两溶液升温到t2℃时,由于甲的溶解度变为15g,故100g水中只能溶解甲15g,所得饱和溶液质量为100g+15g=125g,C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6.(1)t2℃(2) 饱和;33.3%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看:当温度为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3℃时,甲的溶解度是50克,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只能溶解50克,形成的溶液是一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克/150克×100%=33.3%。
考点:溶解度曲线 溶质的质量分数
7.(1)升高温度
(2)A ;C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措施是升高温度或加入C物质,恒温蒸发溶剂等,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要升温即可;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C降温不会产生晶体,而B的变化不十分明显,所以降温影响比A小,最后的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是C的不变,A和B都会降低,但是还会大于C。故选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C.
考点: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的概念 溶质的质量分数
8.(1)吸附 (2)硝酸钾 (3)200
(4)①氯化钠 ②B
【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2)硝酸钾溶液是将硝酸钾溶于水得到的,溶质是硝酸钾,溶剂是水。(3)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则:300 g×25%=(300 g+x)×15%,解得x=200 g。(4)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3 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5.2 g,即6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7.3 g氯化钠,最多溶解55.2 g氯化铵,所以为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钠溶液;由表可以看出,温度升高到100 ℃时,NaCl的溶解度仍小于50 g,即NaCl不会全部溶解,故只能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溶解剩余固体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必然减小,由于溶质全部溶解,因此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均增大。
9.50 g 25 降低 乙
【解析】
试题分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 50克,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25℃,溶解度曲线向上倾斜,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向下倾斜,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为,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应类似于乙。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点评: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和曲线的徒度变化情况可以知道,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10.(1)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2)增加溶质 降温结晶
(3)37.5% abc(4)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
试题分析:P点的含义是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或者降温结晶,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160×100%=37.5%;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溶质的质量增加,因为开始时只是溶解了30克,所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变大。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考点:溶解度今儿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
11.⑴B ⑵ A>B>C C ⑶ 145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
⑴ 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海水晒盐原理的是B,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是得到B的好方法;
⑵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B>C,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A>B>C。将这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C,因为t2℃时C的溶解度最小,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⑶在t2℃时把50克A物质加入的100克水中,则有45g A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得到的溶液的总质量是100+45=145克。
考点: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首先要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才能理解题中考查的有关物质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的题目。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蒸发溶剂是获得溶质的有效办法。
12.(1)烧杯 (2)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3)40
(4)水的温度升高至50℃以上,称取30gKCl固体溶于70g水中.
【解析】
试题分析:(1)进行溶解实验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等,故填:烧杯;
(2)根据表1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要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是蒸发溶剂的方法,故填: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3)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所取水的质量为50g,当加入氯化钾25g和35g时,溶液的质量都是70g,说明4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故填:40;
(4)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KCl溶液100g,则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100g×30%=3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30g=70g,此时10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
≈42.9g,根据表1溶解度,可知温度需要升高到50℃以上,故填:水的温度升高至50℃以上,称取30gKCl固体溶于70g水中.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提供的信息进行.
《溶解度》同步练习
1.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他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办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ab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1)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得到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m1;(2)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20克水里,得到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m2;请判断( )
A.m1=80克,m2=50克 B.m1=80克,m2=42克
C.m1=70克,m2=45克 D.m1=70克,m2=50克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a2℃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丙>乙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丙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降温后,
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会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37.5%
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Cu和Fe3O4
观察颜色
C
鉴别H2O 和H2O2溶液
分别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MnO2
D
除去KNO3中少量的NaCl
将混合物先溶解再过滤,然后蒸发结晶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 ℃时,B、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3℃时A物质饱和溶液降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若A中有少量B时,采取 的结晶方式提纯A.
(4)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用A、B、C表示).
7.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
(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10℃时,A、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________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将30℃的A、B两种接近饱和的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可达到饱和的是_________溶液。
(4)若将10℃的A、B两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30℃,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____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
(2)50℃时,乙的溶解度为是 。
(3)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4)影响硝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是 。
A. 温度 B. 压强 C. 水的温度
9.水和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按要求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下列所说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自来水 D.雨水
(2)下列能区分软水和硬水的物质是 。
A.食盐水 B.肥皂水 C.食醋 D.苏打水
(3)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花生油 B.白糖 C.纯碱 D.食盐
(4)20℃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
②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③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甲升温至固体全部溶解,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2)工业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1.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7g,其含义是在20℃时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用氨碱法制纯碱时,向饱和氨盐水中不断通入CO2,同时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但却只有碳酸氢钠结晶析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某稀硫酸溶液20 g,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30 g,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47.67 g。请你通过计算 ,求出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
【解析】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办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A、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的方法,也可以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由AB的分析,升高温度不能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解析】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知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55g KNO3固体,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得到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质量m1=50g+30g=80g;知此温度下,20克水能溶解22克硝酸钾,把30克硝酸叫加到20克水里,有一部分未溶解,得到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m2=20g+22g=42g.故选:B.
【点评】此题是一道关于溶液的计算题,解题的关键是判断溶质是否能全部溶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3.B
【解析】A、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仍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2℃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丙>乙,是正确的,故选项正确;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错误的,因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D、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丙>乙,不是甲>乙>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配制溶液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g;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相等;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乙,因为溶解度为50g,故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考点:溶解度曲线
5.D
【解析】
试题分析:除去CO2中少量的CO,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鉴别Cu和Fe3O4前者是红色,后者是黑色,鉴别H2O 和H2O2溶液,分别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MnO2,过氧化氢能分解产生气体,除去KNO3中少量的NaCl将混合物先溶解再过滤,二者都能溶解。无法去除杂质。故选D.
考点:物质的除杂
6.(1)t1;(2)3:10;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4)C、B、A
【解析】(1)t1℃时B、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同;
(2)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t3℃时A物质饱和溶液降至t2℃,依然是饱和溶液,此时A的溶解度是30g,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
(3)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若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取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4)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所以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C>B>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7.(1)增大 (2)小于 (3)B (4)小于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10℃时,A、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小于B
(3)根据溶解度曲线图,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将30℃的A、B两种接近饱和的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可达到饱和的是B溶液
(4)根据溶解度曲线图,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将10℃的A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30℃,溶液变为不饱和,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变,仍然处在10℃时的状态,而将10℃的B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30℃,有晶体析出,溶液仍然饱和,但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B的溶解度大于10℃时A的溶解度,故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小于B
考点: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
8.(1)甲;(2)40g;(3)丙;(4)A.
【解析】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KNO3溶解度表可以看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所以,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甲;(2)由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3)由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大于40g,丙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丙;(4)影响KNO3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故A正确。
9.(1)B (2)B (3)BCD (4)①甲 ② b ③变大
【解析】
试题分析:(1)A矿泉水C自来水D雨水等自然界中的水都属于混合物。B蒸馏水属于纯净物。
(2)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肥皂水或洗衣粉水加到软水中产生较多的泡沫,加到硬水中产生的泡沫很少,且有较多的浮渣。
(3)A.花生油不溶于水,加入水中会分层,不符合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特点;所以不能形成溶液。B.白糖C.纯碱D.食盐三者均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溶液。
(4)①甲中有剩余固体,即无法继续溶解,所以一定为饱和溶液。
②从图1可知,在20℃时相同质量的水中甲溶解的少,乙溶解的多。即在20℃时,甲的溶解度要小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
③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甲升温至固体全部溶解,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变大,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曲线
10.(1)打开瓶盖后气压变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所以二氧化碳就会冒出,所以就自动出来泡沫了
(2)Fe2O3+ 6HCl 2FeCl3+ 3H2O
【解析】
试题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受什么条件的影响,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考点:气体的溶解度 书写化学方程式
11.100g水中溶解9.7g碳酸氢钠即可达到饱和 相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解答:解: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7g,在没指明溶液中溶剂是什么时,一般说的是水,所以其含义是在20℃时,1 00 g水中溶解9.7 g碳酸氢钠正好达到饱和;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说明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即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远小于氯化铵,由于氯化铵溶解度大,所以不结晶析出.故答案为:1 00 g水中溶解9.7 g碳酸氢钠达到饱和;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远小于氯化铵.
12.6.84%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得反应后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根据硫酸钡的质量可求得恰好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钡的质量。根据图像可知,在滴加25 g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的pH为7,反应恰好完成,用所求得的氢氧化钡的质量除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25 g)即可求出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Ba(OH)2的质量为x,生成的BaSO4质量为:20 g+30 g-47.67 g=2.33 g
Ba(OH)2+H2SO4=BaSO4↓+2H2O
171 233
x 2.33 g
=
x=1.71 g
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71 g÷25 g100%=6.84%
答:该溶液中Ba(OH)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