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计算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应该在接近实际的情境下来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都是很好的实验。那么,在常规教学中该怎样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能力呢?本课就想对此作一些尝试。同时也想探讨一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和学生该怎样合作互动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整体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机的特点,强调计算机是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从整体上认识计算机的构造和组成,强调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重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及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及讨论,来突出计算机的重要性。通过实物讲解或者幻灯片演示或者模型讲解来讲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提问的能力、探究学习和自评互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是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模型,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在黑板上出题目1233=?,要求同学们做,并记时。记下同学们的答案和作答完毕的时间。然后用计算机来计算机,记下做答所用的时间和答案。老师总结: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装在金属盒子里的设备仅仅花了几秒钟时间就做完了我们要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才能做完的事情,很神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神通广大的计算机。(展示幻灯片: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相比较,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1.通过导入中的比较来引出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2.展示一组关于计算机存储能力数据(含相关图片)来由同学总结出计算机的一些特点如:存储能力强。
3.同学们分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提出计算机的其他特点,并用实际例子加以说明。教师小结,投影板书。
(过渡: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子,却有这么大这么多的功能,那么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4.出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图片,来讲解其硬件组成。
5.教师小结,投影板书。并提出问题:利用这些硬件设备计算机就能够听从我们的指令,工作了吗?(引导思考,通过阅读课本来回答)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教师提出,便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6.教师引入计算机软件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看书,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的“大总管”?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学生看书提问,既可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质疑的学习习惯,又能在下一步的讲解中对症下药。)
7.教师展示常见的系统软件,并提出应用软件的知识,加以比较。(通过图片来解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带着问题听讲解,有利于释疑和突破难点。请听课教师讲述,会大大增加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
8.展示一段关于计算机强大功能和作用的视频,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通过播放,使课程贴近生活,从另一个角度展示和深化本课的内容,说明计算机是神秘的,要想进一步了解它,只有自己去多多探索。)
小结: 老师进行全课的总结,投影全课的板书,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找出本课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说出其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的一个弊端是学生看了后面的会忘了前面的,小结时投影全课的板书可以弥补不足。让学生说出关键词的内在联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练习:将自己用过的软件的名称、所属类别、用途填入下表。
软件名称 所属类别 用途
(设计意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问题的设计及补充的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使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价:1.你在本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遗憾?
2.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表现最好?哪位同学的进步最大?对他们说句祝贺的话或提个好建议。
(设计意图:评价问题是新课改的一大问题,尤其是过程评价。通过学生每节课的自评和互评,结果由科代表记录。既可以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又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判断能力。期末的过程评价也有原始资料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