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
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1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4分)
2.古诗文默写。(6分)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 ”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曹刿论战》)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提出作战要选择时机,谨防敌人埋伏,还以“??????????,??????????”两句说明确定追击敌人的原因。(《曹刿论战》)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悬赏求谏,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其中有关当面进谏的句子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到齐王接受邹忌进谏,悬赏征求意见,以“,”两句写出命令刚下发时大臣们踊跃提出各种意见和规劝的盛况。(《邹忌讽齐王纳谏》)
(5)《十五从军行》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十五从军行》
(6)《十五从军行》中抓住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 , ”。《十五从军行》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正在黄梅县邢绣娘影视基地拍摄,你是打算双休日去参观呢?还是等到暑假再去?
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近两年,我省经济发展迅猛,不说别的,你看街上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雪铁龙,广州本田,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儿的,各种品牌应有尽有。
阅读下文,完成5~16题。(共45分)
(一)(17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4分)
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4分)
(二)(共8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0.首联中“照”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4分)
1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0分)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春风拂面之际,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
④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⑤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⑦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青苔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忍坚强,冲破困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凭着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力。春光因为她们的点缀,显得如此明媚无比;百花有了她们的衬托,更为明艳动人;人世间因为有了她们,更为生机盎然。
⑧我是江南人,我爱着家乡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我爱着回乡路上青石板夹缝里的青苔,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
⑨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8日,有删改)
12.第②至④段主要写了青苔怎样的特点?(2分)
13.第⑥、⑦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4分)
14.请按要求品析语言。(6分)
(1)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请从句式或者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2)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15.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妙处?(4分)
16.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4分)
三、作文(50分)
17.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25分)
1、(1)D【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
(2) B【解析】A.代词/主谓取独;B.凭借;C.在/比;D.修饰,转折。故选B。
(3)B【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4)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4)群臣进谏,门庭若市。(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6)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A【解析】B、缺宾语,应加上“的需要”;C、“非常受学生欢迎”;D“减少了三十吨”。
4、B【解析】【解析】A句第一个问句应改为逗号。C句引号内的句号去掉。D句几个汽车品牌之间用顿号,“广州本田”后的逗号改为省略号。
二、(45分)
5.A(B.偶尔,参与:C谁”通“熟”,仔细;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千里马”)
6.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准确翻译“初”“门庭若市”。句子通顺)
7.c (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8.(1)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从齐成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 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9.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10.“照”本意为照耀,这里是“传”的意思,形象地写出边塞军情传到长安,渲染了军情的紧急与气氛的紧张。
1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12.示例:①微不足道,细小低微。②生命力顽强,倔强。
13.示例一:不能调换。一方面第⑥段承接第⑤段写青苔入画让诗意更加飞扬,第⑦段着重写袁枚先生最懂青苔的心意,由面到点,让文章详略得当;且第⑥、⑦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第⑥段承接前文从元朝写到清代,第⑦段单写清代,时间线索明显,所以不能换。
示例二:能调换。按照行文思路,写青苔先入诗,再入画。第⑦段承接第⑤段写“青苔入诗”,第⑥段首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中的“还”提示是另起一层写“青苔入画”,所以可以换顺序。
14.示例:(1)运用排比式短句写出青苔肆意生长在恶劣的环境里,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青苔的赞美。或:这句话用“趴”“粘”“倚”“藏匿”“布满”“撑出”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青苔生长的环境和情态,突出青苔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青苔的赞美。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苔生机盎然的情态,突出青苔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表达作者对青苔的喜爱。
15.示例:文章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等)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青苔这一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青苔及像青苔一样平凡而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赞美
16.示例:结构上,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总结全文内容上,一语双关,升华主旨,既突出微不足道的青苔装点了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又含蓄表达出正因为有了像青苔一样普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三、(50分)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