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聊斋志异》教案之《聊斋》中的女性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聊斋志异》教案之《聊斋》中的女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20: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聊斋志异》教案之《聊斋》中的女性(一)
教学目标:
1.????简介《聊斋志异》
2.????解读《乔女》
一.简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还是一本“孤愤之书”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有短篇小说491篇。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中,写的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异想。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集呢?也许是同他本人的生活遭遇和生活体验分不开的吧。据史书记载,蒲松龄(1640-1715年),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在当地很有文名。他热衷功名,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考了几十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才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但这对当时年过古稀的蒲松龄来讲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了。
从一开始对科举的热衷,到后来的失败,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刻的体验。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落第的穷秀才,蒲松龄一生主要靠教书和作文来维持生活。他长期在有钱的书香人家教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谋生计,一方面又为他读书和写作提供了条件。蒲松龄长时期生活贫困,他的生活状况与穷苦农民基本相近。这样的生活,使他能接近下层,更多更深地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对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也有更深切的感受。这是他在《聊斋志异》中能充当人民的代言人,传达人民呼声的重要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蒲松龄自幼爱好民间传说,搜集了不少精魅神鬼的怪异故事。当然,他不只是积累,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熔入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毕生的精力写出了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在“聊斋”书房中,他写下了许多花妖狐魅的奇异故事,故取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与传统的同类小说不同,其目的不在张扬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闲之作。蒲松龄是为抒发和消除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而创作的。他在这部小说集中,就将《聊斋志异》称为一部“孤愤之书”,并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应该指出的是,蒲松龄在书中所寄托的“孤愤”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要求,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
二.阅读《乔女》?
1.阅读《乔女》一文,简要复述其故事情节。
书中这样写到:“平原乔生有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无问名者。邑有穆生四十余,妻死,贫不能续,因聘焉。三年生一子。未几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则乞怜其母。母颇不耐之。女亦愤不复返,惟以纺织自给”这说明乔女因为丑陋残疾而找不到婆家,终于找到男人了,没有过几天好日子却作了寡妇。娘家也不肯帮助她,她就开始靠纺织来养活自己。
??后来“有孟生丧偶,遗一子乌头,裁周岁,以乳哺乏人,急于求配;然媒数言,辄不当意。忽见女,大悦之,阴使人风示女”这本来是乔女摆脱贫困生活的捷径,但是乔女却拒绝了,女辞焉,曰:“饥冻若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于是,孟生更加敬佩乔女的人品,就“使媒者函金加币而悦其母,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乔女的母亲于是想把自己年轻貌美的小女儿嫁给孟生,孟生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孟生却拒绝了。
??过了一段时间,孟生暴病身亡,于是“女往临哭尽哀。”无赖们想霸占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奴仆也偷着拿他家的东西,只剩下一个老妈子抱着孟生年幼的孩子哭泣。乔女挺身而出,找到孟生的好朋友林生,“乃踵门而告曰:“夫妇、朋友,人之大伦也。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然存孤易,御侮难,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可以无朋友矣。妾无所多须于君,但以片纸告邑宰;抚孤,则妾不敢辞。”林生答应了,但受到无赖的恐吓后,就“大惧,闭户不敢复行。”
??乔女并没有退缩,在别人的帮助下,费尽周折终于保全了孟生的财产。后来将孟生的儿子抚养长大,让他读书,并帮他成家立业。乔女和自己的孩子却还是艰苦度日,贫困如往昔。并且乔女虽然把心给了孟生,并且完成了孟生遗孀的责任,但是死后却决意和穆生合葬。
2.文言知识落实:
(1)为下列文段断句
夫妇朋友人之大伦也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然存孤易御侮难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可以无朋友矣妾无所多须于君但以片纸告邑宰抚孤则妾不敢辞
夫妇、朋友,人之大伦也。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然存孤易,御侮难,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可以无朋友矣。妾无所多须于君,但以片纸告邑宰;抚孤,则妾不敢辞。”
(2)翻译下列句子
A邑有穆生四十余,妻死,贫不能续,因聘焉。三年生一子。未几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则乞怜其母。
村里有一位姓穆的书生,四十多岁,丧偶后因为家里穷没法续娶,于是娶了乔女。过了三年生了个儿子。可是没过多久,穆生死了,家里境况越发的窘迫,非常困难,乔女就向自己的母亲求助,母亲表现得很不耐烦。
B公宰一邑,所凭者理耳。如其言妄,即至戚无所逃罪;如非妄,则道路之人可听也。
C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若遇九方皋,直牡视之矣。
3.???乔女对“德”“理”“恩”分别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说明。
首先,谈谈乔女对“德”的看法。
乔女因为外貌长得丑,很不容易才嫁了人,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可是很不幸,三年后丈夫就死了,留下孤儿寡母,处境是十分艰难困苦。这时,恰好有个孟生也丧偶,留下一个婴儿无人照管。他看到乔女这种境况,就很想娶她。于是托人向乔女示意,乔女却说:“饥冻若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这番话反映了乔女对人生的看法:作为一个女人,不应以取得个人温饱为人生标准,而应该重在一个“德”字。
那么,她所提出的“德”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她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知道了。孟生始终是没有娶到乔女的,后来,孟生得病死了,留下一个孤儿,家产又被村中的无赖和家里的仆人抢夺一空。乔女得知这个情况,很是愤愤不平。她找到孟生生前的一个好朋友陈说一番,请他帮忙写状纸告到官府去。这番话,乔女说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第一,乔女虽然拒绝了孟生的求婚,但“心已许之”,原因是“孟生能知我”。知我者,即孟生不因其貌丑就看不起她,而能尊重她那不仰人鼻息的志气;既然这个男子能平等待我,我就打从心眼里爱他、尊重他,把他视为知己。第二,乔女表示不能坐视孟生“子死家灭”而不救。自己是一个寡妇,抵抗无赖的欺凌是无力的,可是,“抚孤,则妾不敢辞”。这不是很有点见义勇为的大丈夫气概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在自己处于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还愿意抚育一个同自己毫无亲情或经济上的利害关系的孤儿,可以想象到,乔女这种举动,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要有多么坚强的毅力!这种人格,不是比一般的男子还要正直、还要高大吗?而且,这个孤儿还是别的男人留下的。我们知道,封建时代里即使在家庭内部,也要“严男女之大防”,否则,就是“伤风败俗”的。如今,乔女却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抚孤”的责任。由此人们也完全可预料到,乔女在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心胸要有多么宽宏的气量!
乔女的“德”就表现在她有着高于男子的才干和人格;更有着大胆的人情要求和敢于违背封建伦理观念的行止见识。
其次,谈谈乔女对“理”的看法。
孟生的朋友因受到无赖的威胁,连状纸都不敢写。此时,乔女气愤极了。她不顾封建理教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清规戒律,竟抛头露面挺身到公堂,为孟生鸣不平。当县官质问她是孟生的什么人时,她义正词严地申述了下面一番道理:“公宰一邑,所凭者理耳。如其言妄,则至戚无所逃罪,如非妄,即道路之人可听也。”说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在乔女看来,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凭地位、财产以至亲戚关系来衡量,而是全凭一个“理”。她所认定的“理”是什么呢?那就是,要秉公处置,不得徇私舞弊。
最后,谈一下乔女对“恩”的看法。
乔女替孟生一家复产、治宅,为其子延师就读,成家立室,真正做到了“幼而抚之,长而教之”,克尽妇道,义无反顾。但她自己“抱子食贫,一如曩日”。当有人劝她让她自己的孩子同孟生的孩子一起读书时,她回答说:“我耗人之财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乔女认为用受恩者的钱来为自己办事,这是不够光明正大的。她虽然为孟生的一家管理家产田地,并为之积攒了一笔钱,但是她却丝毫不沾,依然“纺织如故”,过着清贫的生活。她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报答。可以说,她为抚孤成立,完全做到了夙夜匪懈,殚思尽力。如此侠骨深情,真能“对天地,质鬼神”了。
乔女对施恩于人,就是这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上边提及的《田七郎》一文,其中有一句话说到:“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它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大恩大德,用言语是不足以表达出谢意的,需要的是见诸实际行动,以身家性命相报。这是对受恩者说的,对于施恩者,又该怎么做呢?乔女就做出了上面那种感的回答。这就说明,乔女身上具有的是一种“施恩不望报”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乔女与孟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兄妹,也不是夫妇。而乔女说她对孟生是“心已许之”,就说明乔女是爱孟生的。但这不是手足之爱,也不是夫妇之爱,而是表现了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相处的准则:关心、尊重、同情、友爱。有一位论者指出,《乔女》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尖端的问题:“男女之间,除了夫妇关系,除了性的关系,而且高于那种关系,甚至也高于朋友关系,应当还有某种关系存在,乔女就证明这一点。”我觉得这种关系就是体现在乔女身上的那种高尚的情操。
4.???读完乔女的故事,你对美与丑有什么认识?
《乔女》是写一个相貌奇丑的女子,一心一意替别人做好事的故事。乔女黑丑、塌鼻、瘸腿。外貌是如此之丑,但她的灵魂是美好的,情操是高洁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这话道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奥秘。就是说,文艺家运用典型的手法,使生活中丑的现象获得艺术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这是由于文艺家以审美态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典型——在小说中就是把丑的人物的内在美的性格真实地写出来。

《聊斋志异》教案之《聊斋》中的女性(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阿绣》一文,分析人物性格。
2.???落实相关的文言知识。
一.关于《阿绣》
聊斋最美:阿绣
  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
  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著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阿绣》是小说的篇名,小说里边有两个阿绣,一个是民间少女,一个是狐仙。民间少女阿绣长得美丽非凡,狐仙阿绣想修炼得像她一样美,这样就演出一段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二.读《阿绣》,简要复述其故事情节
 刘子固结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念念不忘,因为阿绣“姣丽无双”。但是他向阿绣家求婚时,却得到个消息,阿绣已经跟广宁人订婚了。刘子固沮丧的同时,“徘徊顾念”,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他告诉小主人,这个跟你来往的少女不是阿绣,她的脸色过白,面颊稍瘦,笑起来没有小酒涡,不如杂货铺的阿绣美。这个地方很荒凉,这个阿绣不是鬼就是狐。刘子固是个银样蜡枪头,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大惧”,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阿绣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她说自己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她让刘子固仔细看看,她到底像不像阿绣?狐女落落大方述衷肠,刘子固却吓得毛发俱竖,一声不敢吭。狐女说:“我且去,待花烛后,再与君家美人较优劣也。”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温情脉脉地告诉她:爱你的人马上就来了,你跟他回家吧。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狐女用神力帮助阿绣回到刘子固身边,刘母“为之盥濯,妆竟,容光焕发,益喜,曰:‘无怪痴儿魂梦不忘也。’”
  狐女帮刘子固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第一次,刘子固、阿绣新婚嬉笑,狐女突然出现:“快意如此,当谢蹇修矣!”刘母及家人都不能辨识两个阿绣哪真哪假,刘子固也几乎分辨不清,仔细瞧一会儿——可能根据仆人观察面颊和笑涡的秘诀——断出真假,向狐女作揖致谢。“女子索镜自照,赧然趋出”。狐女认为自己比不上阿绣之美,惭然而退。第二次,狐女借刘子固醉酒之机,冒充阿绣,问刘:“郎视妾与狐姊孰胜?”刘子固回答:“卿过之,然皮相者(只看表面的人)不能辨也。”被狐女讪笑“君亦皮相者也”。连做丈夫的都不能分辨妻子的真假,正说明,狐女之美已跟阿绣没有区别。孜孜追求如许日月,狐女终于如愿以偿,欣慰地笑了,这是因获得美的极致而笑,因苦苦求索终于到达美的极点而笑。
  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炼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再世为人,为狐,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三.文言知识落实
1.给下列文段断句:
海州刘子固十五岁时至盖省其舅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无双心爱好之潜至其肆托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刘意沮故折阅之而退遥睹其父他往又诣之女将觅父刘止之曰无须但言其价我不靳直耳女如言固昂之刘不忍争脱贯竟去明日复往又如之
海州刘子固,十五岁时,至盖省其舅。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无双,心爱好之。潜至其肆,托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刘意沮,故折阅之而退。遥睹其父他往,又诣之,女将觅父,刘止之曰:“无须,但言其价,我不靳直耳。”女如言固昂之,刘不忍争,脱贯竟去。明日复往又如之。
2.翻译下列句子:
A.以所市香帕脂粉等类,密置一箧,无人时,辄阖户自捡一过,触类凝想。
把所买来的香帕脂粉等东西,悄悄地放置在一个箱子里,没有人的时候,就关上房门独自翻检查看一遍,看着这些东西,凝神思索。
B.所遇当是鬼魅;不然,焉有数年之衣尚未易者?
(公子)所遇到的应当是鬼魅,要不是这样,哪里有这么多年来的衣服都没有更换的人呢?
四.思考以下问题:
1、刘子固发现“阿绣”实为狐女,且密谋捉拿,狐女阿绣是以何种态度对待刘子固的?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温情脉脉地告诉她:爱你的人马上就来了,你跟他回家吧。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
?
2、狐女阿绣真正的美在何处?她是爱情的多余人吗?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美”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与其说狐女最初追求刘子固是爱刘子固,不如说狐女在追求阿绣的美,借刘子固误认,给自己的美做证明。狐女阿绣不是爱情的多余人,而是爱情的缔造者;不是家庭的“第三者”,而是家庭的保护神。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占有,爱一个人就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这是狐女的哲学,高尚的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形态美的同时,获得内心美;修炼形体美的同时,获得道德美。因为对美的执著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狐女的品格,焕发出璀璨圣洁的光辉。《阿绣》给我们的启示是:至善至美存在于不断的追求。
?
《聊斋志异》教案之《聊斋》中的女性(三)
教学目标:
1.学习《商三官》一文,分析人物性格。
2.落实相关的文言知识。
一.关于《商三官》
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聊斋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社会生活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之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事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狂,即使堂堂五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危难的商三官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让正义得到伸张。比如《商三官》。
二.简述《商三官》的故事情节。
(1)商士禹醉酒后因开玩笑冒犯了县里的豪强,被豪强怂恿家奴打死,致使女儿的婚事没有办成。
????(2)三官见父亲被杀两个哥哥状告无门,便女扮男装出门“从学”,借豪强过生日的机会,报了杀父之仇。
????(3)蒲松龄对三官的为人十分赞赏,认为她的智勇可以让荆轲感到惭愧,她的忠义可以与关羽相比。
??商三官已经订婚将要完婚时,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审不出结果。女婿家要求迎娶,母亲答应了,商三官却对女婿家的人说:父亲尸骨未寒,你们就要求举行婚礼,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吗?柔中带刚,有理、有利、有节,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女婿家的要求。接着,哥哥告状失败,打算把父亲的尸骨留到家里做告状根据,商三官对哥哥说:杀了人都不管,官场到底黑暗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难道你们以为老天爷会专门为你们兄弟生出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老爷吗?聊斋点评家但明伦点评这一段说智力过人的巾帼奇才:“其才其识,足愧须眉。”商三官说这番话时,已经胸有成竹,放弃对官府的幻想,让父亲入土为安,亲手给父亲报仇。
  此后,商三官女扮男装进入演艺小班子。戏班去给杀害父亲的恶霸庆寿,她殷勤地劝酒,笑容可掬地侍奉恶霸。恶霸喜欢上了她,把她认作娈童,留下同床共寝。商三官沉着冷静地给恶霸扫床,脱鞋,服侍得无微不至。恶霸跟她说下流话,她只是微微一笑。恶霸更加迷惑,毫不防备,把仆人都打发走,只留下女扮男装的商三官,结果,被商三官身首两断,死了还不知道死在哪个手里。
父死蒙冤,冤情难以昭雪,女扮男装杀仇人,三官自刭,感天动地羞男儿。
三.文言知识落实:
1.翻译下列文句:
(1)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
两兄弟谋划把父亲的尸首留着不埋,以作再打官司的准备。
(2)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
难道上天将会替你们兄弟二人专生一个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吗?
(3)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
仆人正要转身后退,忽然从大厅里传来猛烈的响声。
(4)此子从学未文久,只解行觞耳
这个男孩学艺时间不长,只能给客人们依次斟酒罢了。
四.思考以下问题:
1.商三官的性格特征。
????富有思想智慧而又英勇壮烈。
2.作者通过什么手法刻画商三官的?
???侧面描写,虚写。仆人的所见所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