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单 元:第四单元
课 题: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课标解读
三、知识梳理
四、拓展应用
五、回顾总结
一、单元概述
CONTENTS
目
录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单元概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单元概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名称
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侵略)反封建
领导阶级 主要是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走社会主义道路
革命程度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土地问题
根本区别
1919
1921
1860
1898
1911
1915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单元概述
1840
1949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周恩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辛亥革命(1911)
新文化运动
(1915)
五四运动
(1919)
马克思主义传播
各地共产党
早期组织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
推动
李大钊
继续与补课
思想基础
推
动
阶级基础
领导基础
一、单元概述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推
动
组织基础
二、课标解读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三、知识梳理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
三、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
三、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陈独秀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倡导新文学。
蔡元培 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促进北大发展。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鲁迅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李大钊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三、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三、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思想革命 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革命 ③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
决定(方向)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扩大(影响)
三、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历史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启示:①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三、知识梳理
巴黎和会会场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三、知识梳理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阶段 时间 运动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结果
前期
后期
三、知识梳理
1919年
5月4日
—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罢课
1919
年6月
5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释放学生,罢免三贼,拒签和约。
反帝
反封建
三、知识梳理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 五四运动以其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4.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知识梳理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三、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知识梳理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的传播
三、知识梳理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图为部分会员合影。
天津的觉悟社
长沙的新民学会
三、知识梳理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
长辛店劳动补习所旧址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三、知识梳理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思想基础
2.阶级基础
3. 组织基础
4.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三、知识梳理
李大钊
中国一大的基本概况
时间
地点
1921年7月
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红船精神)
中共一大会址(上海)
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
三、知识梳理
李大钊
中国一大的基本概况
代表
内容
意义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
(1)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
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知识梳理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三、知识梳理
李大钊
中国二大的基本概况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内容 ①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知识梳理
李大钊
全国工人运动的基本概况
机构
高潮
顶峰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结果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二七惨案”,林祥谦英勇就义。)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三、知识梳理
郑州市二七纪念塔
认识: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四、拓展应用
温馨提示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五四运动,不是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
3.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新文化运动:上海——北京
五四运动:北京——上海
中共一大: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上海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坐标。
北京
上海
嘉兴
四、拓展应用
历史地图
四、拓展应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器物(技术)
制 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1)特点:经历了由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思维导图
四、拓展应用
①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才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感悟:
1.(2019佛山模拟)它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毛泽东誉为“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这场运动是( )
A.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
C.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2.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这一年( )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共产党通过第一个党纲
B
四、拓展应用
C
五、回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