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版八下语文下阶段测试卷(一)打印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春部编版八下语文下阶段测试卷(一)打印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09:56:51

文档简介

2020春部编版八下语文下阶段测试卷(一)打印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归省(xǐng)  幅射  戛然而止(gá)  百般怠慢
B.行辈(xíng) 灯笼 咿咿呀呀(yī) 色彩班斓
C.纨绔(kù) 恣意 不卑不亢(kàng) 惊心动魄
D.闭塞(sāi) 撺掇 大彻大悟(chè) 别出新裁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瀑布从悬崖上倾泻下来,水声震耳欲聋。
B.她虽然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对这件事非常在意。
C.谈起明星,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阳奉阴违,就连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惊叹不已。
D.县太爷一出门,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
②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
③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
④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
⑤正唯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时,世上的人,又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
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和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
A.②④⑤①⑥③ B.④②①⑥③⑤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②⑤①⑥③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临近期中考试,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期中考试,小川对小枫说:____________
A.“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期中考试,留级的话就完了。”
C.“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期中考试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乙】送友人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意思是秋水增涨,几乎与岸齐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为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能把岳阳城撼动。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为诗人临河垂钓,非常羡慕别人已经钓到了鱼,自己却一无所获。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写两人挥挥手从此分离,马萧萧长鸣,似乎也不忍离去。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写诗人身处太平盛世却端坐家中、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B.甲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从政、请求张丞相帮忙引荐的心愿。
C.乙诗前两句写送别时的环境,山静默,水绕城,都暗示了离别之意。
D.“落日故人情”,隐含着惜别与不舍之情。这里的“落日”与龚自珍《己亥杂诗》里的“斜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辛巳,由三峡涧,陟①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②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③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④;复顷之,至湖壖⑤,而山足⑥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⑦,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⑧。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注释】①陟:登。②隧:山中的通道。③迤:斜着。④至湖之中:暗影移到了鄱阳湖中。⑤湖壖:湖岸。⑥山足:山脚。⑦蓬蓬然:云气腾涌的样子。⑧下:下山。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求/李氏山房遗址 B.东南/望南昌城
C.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D.而大云/千万成阵
【解析】而/大云千万成阵。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然( ……的样子 ) (2)且( 将要 ) (3)倚( 依靠 )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顷之,地如卷席,渐隐。
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
(2)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云,有什么作用?(3分)
正侧结合。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突出了云的多、大、动、富有变化。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拾 柴
付春生
①冬天是拾柴的最佳时节。天地空蒙,遍野稀疏,满眼空荡荡的,让人感到轻松而愉悦。
②脱了一层叶衣,山里的柴到了冬季才完全暴露出来。我说的主要是干柴,是干枝子。湿枝子是树的臂膀,还要伸手够阳光呢。干枝子,是跌在路上的遇难者,浑身干瘪苍白,不像湿枝子那样光鲜水嫩,一眼就能辨识出来。
③我和同伴们走进山林,就像走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松而自在。天空晴朗朗的,没有一丝污染。丛林里,一泉泉流水,一阵阵鸟叫,一丝丝风。树的苍劲和挺拔在寒风中渲染得更加浓重和愈烈。树、石、草在这偌大的空间里交相辉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④一遍一遍地被人拾捡,地上的干柴早已不多了。核桃树,柿子树,花椒树,哪一棵树上顶着干枝子,我们在下面就能看得见。最惊险的,要属爬细高细高的杨树和槐树了。踩上去,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六神无主。脱离了地面的安抚,空中轻飘飘的,感到风一吹,树要倒下一样。恐惧,惊吓,占据了我的内心,淹没了所有的冷静。这时你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住树,听从命运安排。人在越危险的时候,越是放大这种危险。其实并没有什么,只是被当时的环境放大了。像一面镜子,是幻影。我后来站在大树下,看别的同伴爬树,爬到同样的高度,摇摆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即使有些风,也是轻微地晃动。但那时我感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呼吸也慌乱急促,快要崩裂了。这时,情形急转。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危险又瞬时化为乌有,树又轻轻折了回来。一切都像有意安排,那样顺其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感到以前的恐惧都是多余的,甚至有些另类,有些自嘲,有些滑稽可笑。
⑤比这更奇妙的,还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那时,我们拾完柴后,就坐在石头上,胡思乱想。目光在天地间游移,青春在激情中飞扬。飞,飞,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心拴在一个支点上。那梯田像一本本书,错落有致地摞在一起。一块田离一块田足足有一丈余。那时什么都不怕,软组织支撑着我们的自信和威武。一个小伙伴吸口气,弯弯腰,嗖地跳下去。另一个小伙伴也跟在后面步其后尘。我们的欲望在燃烧,像天上的太阳,越烧越旺,越烧越激烈,整个山间都是一团火。我开始还有些胆怯,但看到同伴们都在往下跳,也绝不落怂,一闭眼,一屏气,嗖地跳了下去。在空中,那是一种瞬间的窒息,无挂无碍,无阻无拦,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是地面上绝无法体会到的享受。
⑥享受来自高度,来自风,来自土壤,来自一个小小的追逐。一个行走在狭小空间里的昆虫,是很难体验到蓝天的壮阔的。
⑦树上的柴也越来越少,就把目光投到了地下。粗笨的榾柮,就藏在地下。这是人们锯掉树后留下的遗存。深深的,扎根在黑暗中。人们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到底如何。幸运的是,若遇上避风和暖的地方,土质疏松,刨起来得心应手,一上午能刨好几个。若遇上冻结的,到处硬邦邦的,加上沙砾坚硬,一上午也刨不了一个。幸运和不幸就这样相互掺杂,相互交织,谁也不知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榾柮,地面上看起来很好刨,可越往下刨,情况越复杂——根竟伸进了石头缝里,且不止一根,盘根错节,相互扭抱,根本无法刨出来,后来只好作罢了。
⑧我们拾完了近处的柴,就拾远处的。几十里外的大山上,人们的行迹很少。那里不但树上有很多干枝子,地上也有很多。杏树枝,杨树枝,槐树枝,各种长年无人拾捡的枝子堆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很多已经干枯,轻轻一折就断了。
⑨我们那次翻越几座山,来到这里,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尝惯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境遇,我们拿拿这个,放下那个,拣最大的干柴往篓子里装,拾最好烧的往篓子里塞。犹入欲望旋涡,左扑右腾,无论如何也难以出来。有一次,我看到大孩子们弄了一篓子,也装了满满一篓子。可走到半路,天已经暗下来,所有人开始紧张。大孩子们开始背着篓子快走,我也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但走着走着,篓子更重了,只好让三舅从我篓里拿出了一点。俗话说,远路无轻载。我走着走着,又走不动了,一个无形的手在篓子里暗压。总不能瘫在这里啊!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好又非常不舍地拿出一些,扔在山上。这是适合我的重量,我又背起干柴终于出发了。从此,我知道了自己的能量。每次到远处拾柴,再不贪恋那么多,即使有太多的干柴等着你,也背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点。
⑩时光远去,我怀恋拾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拾了很多柴,还带着浓浓的油性和润性,不但够我家那时烧了,也够我一辈子烧了。
(选自《雪莲》,有删改)
13.梳理文章内容,仿照示例(1),概括事件及作者的感受。(6分)
(1)“我”在树上拾柴,体验到恐惧、惊吓和危险。
(2)“我们”拾完柴后跳过梯田,享受到飞的感觉。
(3)“我们”刨地下的榾柮,遭遇到未知的幸与不幸。
(4)“我们”到远处大山上拾柴,得到了经验和教训。
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写出了“我”走进山林的感受(轻松自在)和所见到的景色,为下文叙述拾柴之事作铺垫,并渲染了愉悦的气氛。结构上:承上,在内容与情感上与第一段相照应;启下,写山林景色引出下文拾柴之事。
15.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
示例一:使用叠词,“平平整整”突出强调了田地的平坦开阔,“暄暄和和”突出了田地中的作物绿意盎然,让人感觉暖和温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野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整的田地比作无风的海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田地的静寂美好。
16.你从作者的拾柴经历中,得到了哪些启发?(4分)
示例:①人总是放大恐惧、惊吓、危险,其实它们没有那么吓人;危险总会过去,一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也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②人如果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就很难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人生要达到更高的高度,需要有土壤——基础,有风——助力,有追逐——竞争的激励;人需要勇气,才可以挑战不可能,才能享受“飞翔”。③人的欲望不能太多,只需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点东西,获取自己能承受的东西。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
陈 欣
①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②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 100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37次。
③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下了海。
④健康的海洋环境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至关重要。海洋是世界上许多最具代表性物种的家,海洋能吸收大气中的碳帮助维持地球的碳平衡,更是地球上十多亿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然而,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其中,塑料饮料瓶是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塑料瓶在使用之后就被丢弃,最终进入海洋,在全球范围内,有86%的塑料没有被完全回收。
⑤英国《卫报》曾报道,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且这一数值将在2021年前跃增20%,届时每年销售的塑料瓶逾5 000亿,远超过回收处理的程度。【A】环保人士担心,由此可能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必将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
⑥换句话说,塑料这种难以降解的物质,正在海洋环境中迅速积累。统计显示,我们今天的海洋中有5万亿个塑料碎片,足以围绕地球超过400周。这些塑料碎片正是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分解。
⑦事实上,塑料污染问题并不仅局限于海洋本身,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深受其害的还有海鸟,约44%的海鸟会误食塑料,因为它们仅靠视觉来判断某物体是否可以食用,这导致很多鸟类因食用塑料而窒息死亡。
⑧前不久大热的纪录片《蓝色星球Ⅱ》第4集中,也特别提到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胁。
⑨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据比利时的科学家估算,吃海鲜的人每年至多吞下1.1万颗塑料微粒。英国广播公司(BBC)调查后也认为,受检的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中确实含有塑料微粒。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呼吁进行相关紧急研究,理由是“塑料微粒可能污染商业渔业获得的可食鱼肉”。
⑩科学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都会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因而,科学家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海鲜中的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2017年召开的联合国首届海洋大会上,治理海洋垃圾、微塑料以及海洋酸化等成为与会者最为关注的海洋环境议题。我国参与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则为上述关注提供了最新的证据。他们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B】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__2.5”。
?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人类和地球的表演,大意是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等人类灭绝了,地球自然会自我恢复。就算塑料难以降解,那也无所谓:“地球可以把塑料合并一体,一颗新的星球诞生了!”
17.阅读全文,说说“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②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③塑料微粒的毒素通过海鲜威胁人类的健康。
18.全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2分)
示例:第⑤段中的“100万个”“20%”“5 000亿”都是具体的数字,真实有力地说明了塑料瓶的数量之多,对地球的危害之大。
19.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准确、严谨。示例一:【A】处画线句:“可能”表示估计,说明塑料瓶“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认定,用“可能”一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示例二:【B】处画线句:“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在科学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通常”是指大部分情况下,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微塑料的尺寸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认为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写出你身边关于环境污染的例子。(4分)
示例:塑料瓶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汽车的广泛利用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以成为雾霾天气的帮凶;冰箱、空调可以使人们生活更舒适,也可以破坏臭氧层;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开阔视野,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周末老师布置了阅读《傅雷家书》的任务,你的好朋友成成抱怨说:“感觉读《傅雷家书》对提高语文分数意义不大,有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阅读题呢。”听了他的话,你说“____________”好朋友听了你的话,说:“没想到读《傅雷家书》还有这么多好处,看来周末得认真读。”(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成成同学,你好!读《傅雷家书》虽然从目前来看对语文成绩提分作用的确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读它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增加一份乐趣,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这不是分数可以衡量的。其他同学都沉浸其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你也试试看吧!
(二)写作(50分)
22.与朋友相伴的日子,我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我们享受亲情,温暖甜蜜;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我们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梦想相伴的日子,我们不忘初心,坚持奋斗……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0春部编版八下语文下阶段测试卷(一)答案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归省(xǐng)  幅射  戛然而止(gá)  百般怠慢
B.行辈(xíng) 灯笼 咿咿呀呀(yī) 色彩班斓
C.纨绔(kù) 恣意 不卑不亢(kàng) 惊心动魄
D.闭塞(sāi) 撺掇 大彻大悟(chè) 别出新裁
【解析】A项,辐射,戛然而止(jiá);B项,行辈(háng),色彩斑斓;D项,闭塞(sè),别出心裁。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瀑布从悬崖上倾泻下来,水声震耳欲聋。
B.她虽然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对这件事非常在意。
C.谈起明星,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阳奉阴违,就连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惊叹不已。
D.县太爷一出门,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解析】“阳奉阴违”的意思是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与句意不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解析】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
②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
③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
④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
⑤正唯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时,世上的人,又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
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和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
A.②④⑤①⑥③ B.④②①⑥③⑤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②⑤①⑥③
【解析】此题注意②是总起,④由冬写起,①写春天到来,树木长出新叶,⑥进一步写春天“鸟语花香”,③⑤写春天的意义。因此选C。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临近期中考试,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期中考试,小川对小枫说:____________
A.“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期中考试,留级的话就完了。”
C.“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期中考试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解析】A项中的“笨手笨脚”和B项中的“蠢”用词不当。C项没有突出“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中考”的说话意图,另外,“上课时间”也与题目中小枫想在“课余时间”打篮球放松一下相矛盾,故该项不得体。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乙】送友人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意思是秋水增涨,几乎与岸齐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为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能把岳阳城撼动。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为诗人临河垂钓,非常羡慕别人已经钓到了鱼,自己却一无所获。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写两人挥挥手从此分离,马萧萧长鸣,似乎也不忍离去。
【解析】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企盼张丞相能引荐入仕做官的思想。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写诗人身处太平盛世却端坐家中、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B.甲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从政、请求张丞相帮忙引荐的心愿。
C.乙诗前两句写送别时的环境,山静默,水绕城,都暗示了离别之意。
D.“落日故人情”,隐含着惜别与不舍之情。这里的“落日”与龚自珍《己亥杂诗》里的“斜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这两句诗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自己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想出仕求官可是还找不到门路而已。由此可见,诗句并没有抒发“忧愤心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辛巳,由三峡涧,陟①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②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③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④;复顷之,至湖壖⑤,而山足⑥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⑦,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⑧。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注释】①陟:登。②隧:山中的通道。③迤:斜着。④至湖之中:暗影移到了鄱阳湖中。⑤湖壖:湖岸。⑥山足:山脚。⑦蓬蓬然:云气腾涌的样子。⑧下:下山。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求/李氏山房遗址 B.东南/望南昌城
C.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D.而大云/千万成阵
【解析】而/大云千万成阵。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然( ……的样子 ) (2)且( 将要 ) (3)倚( 依靠 )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顷之,地如卷席,渐隐。
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
(2)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云,有什么作用?(3分)
正侧结合。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突出了云的多、大、动、富有变化。
【参考译文】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破,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子将要下雨,于是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拾 柴
付春生
①冬天是拾柴的最佳时节。天地空蒙,遍野稀疏,满眼空荡荡的,让人感到轻松而愉悦。
②脱了一层叶衣,山里的柴到了冬季才完全暴露出来。我说的主要是干柴,是干枝子。湿枝子是树的臂膀,还要伸手够阳光呢。干枝子,是跌在路上的遇难者,浑身干瘪苍白,不像湿枝子那样光鲜水嫩,一眼就能辨识出来。
③我和同伴们走进山林,就像走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松而自在。天空晴朗朗的,没有一丝污染。丛林里,一泉泉流水,一阵阵鸟叫,一丝丝风。树的苍劲和挺拔在寒风中渲染得更加浓重和愈烈。树、石、草在这偌大的空间里交相辉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④一遍一遍地被人拾捡,地上的干柴早已不多了。核桃树,柿子树,花椒树,哪一棵树上顶着干枝子,我们在下面就能看得见。最惊险的,要属爬细高细高的杨树和槐树了。踩上去,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六神无主。脱离了地面的安抚,空中轻飘飘的,感到风一吹,树要倒下一样。恐惧,惊吓,占据了我的内心,淹没了所有的冷静。这时你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住树,听从命运安排。人在越危险的时候,越是放大这种危险。其实并没有什么,只是被当时的环境放大了。像一面镜子,是幻影。我后来站在大树下,看别的同伴爬树,爬到同样的高度,摇摆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即使有些风,也是轻微地晃动。但那时我感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呼吸也慌乱急促,快要崩裂了。这时,情形急转。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危险又瞬时化为乌有,树又轻轻折了回来。一切都像有意安排,那样顺其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感到以前的恐惧都是多余的,甚至有些另类,有些自嘲,有些滑稽可笑。
⑤比这更奇妙的,还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那时,我们拾完柴后,就坐在石头上,胡思乱想。目光在天地间游移,青春在激情中飞扬。飞,飞,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心拴在一个支点上。那梯田像一本本书,错落有致地摞在一起。一块田离一块田足足有一丈余。那时什么都不怕,软组织支撑着我们的自信和威武。一个小伙伴吸口气,弯弯腰,嗖地跳下去。另一个小伙伴也跟在后面步其后尘。我们的欲望在燃烧,像天上的太阳,越烧越旺,越烧越激烈,整个山间都是一团火。我开始还有些胆怯,但看到同伴们都在往下跳,也绝不落怂,一闭眼,一屏气,嗖地跳了下去。在空中,那是一种瞬间的窒息,无挂无碍,无阻无拦,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是地面上绝无法体会到的享受。
⑥享受来自高度,来自风,来自土壤,来自一个小小的追逐。一个行走在狭小空间里的昆虫,是很难体验到蓝天的壮阔的。
⑦树上的柴也越来越少,就把目光投到了地下。粗笨的榾柮,就藏在地下。这是人们锯掉树后留下的遗存。深深的,扎根在黑暗中。人们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到底如何。幸运的是,若遇上避风和暖的地方,土质疏松,刨起来得心应手,一上午能刨好几个。若遇上冻结的,到处硬邦邦的,加上沙砾坚硬,一上午也刨不了一个。幸运和不幸就这样相互掺杂,相互交织,谁也不知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榾柮,地面上看起来很好刨,可越往下刨,情况越复杂——根竟伸进了石头缝里,且不止一根,盘根错节,相互扭抱,根本无法刨出来,后来只好作罢了。
⑧我们拾完了近处的柴,就拾远处的。几十里外的大山上,人们的行迹很少。那里不但树上有很多干枝子,地上也有很多。杏树枝,杨树枝,槐树枝,各种长年无人拾捡的枝子堆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很多已经干枯,轻轻一折就断了。
⑨我们那次翻越几座山,来到这里,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尝惯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境遇,我们拿拿这个,放下那个,拣最大的干柴往篓子里装,拾最好烧的往篓子里塞。犹入欲望旋涡,左扑右腾,无论如何也难以出来。有一次,我看到大孩子们弄了一篓子,也装了满满一篓子。可走到半路,天已经暗下来,所有人开始紧张。大孩子们开始背着篓子快走,我也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但走着走着,篓子更重了,只好让三舅从我篓里拿出了一点。俗话说,远路无轻载。我走着走着,又走不动了,一个无形的手在篓子里暗压。总不能瘫在这里啊!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好又非常不舍地拿出一些,扔在山上。这是适合我的重量,我又背起干柴终于出发了。从此,我知道了自己的能量。每次到远处拾柴,再不贪恋那么多,即使有太多的干柴等着你,也背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点。
⑩时光远去,我怀恋拾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拾了很多柴,还带着浓浓的油性和润性,不但够我家那时烧了,也够我一辈子烧了。
(选自《雪莲》,有删改)
13.梳理文章内容,仿照示例(1),概括事件及作者的感受。(6分)
(1)“我”在树上拾柴,体验到恐惧、惊吓和危险。
(2)“我们”拾完柴后跳过梯田,享受到飞的感觉。
(3)“我们”刨地下的榾柮,遭遇到未知的幸与不幸。
(4)“我们”到远处大山上拾柴,得到了经验和教训。
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写出了“我”走进山林的感受(轻松自在)和所见到的景色,为下文叙述拾柴之事作铺垫,并渲染了愉悦的气氛。结构上:承上,在内容与情感上与第一段相照应;启下,写山林景色引出下文拾柴之事。
15.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
示例一:使用叠词,“平平整整”突出强调了田地的平坦开阔,“暄暄和和”突出了田地中的作物绿意盎然,让人感觉暖和温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野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整的田地比作无风的海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田地的静寂美好。
16.你从作者的拾柴经历中,得到了哪些启发?(4分)
示例:①人总是放大恐惧、惊吓、危险,其实它们没有那么吓人;危险总会过去,一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也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②人如果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就很难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人生要达到更高的高度,需要有土壤——基础,有风——助力,有追逐——竞争的激励;人需要勇气,才可以挑战不可能,才能享受“飞翔”。③人的欲望不能太多,只需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点东西,获取自己能承受的东西。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
陈 欣
①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②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 100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37次。
③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下了海。
④健康的海洋环境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至关重要。海洋是世界上许多最具代表性物种的家,海洋能吸收大气中的碳帮助维持地球的碳平衡,更是地球上十多亿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然而,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其中,塑料饮料瓶是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塑料瓶在使用之后就被丢弃,最终进入海洋,在全球范围内,有86%的塑料没有被完全回收。
⑤英国《卫报》曾报道,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且这一数值将在2021年前跃增20%,届时每年销售的塑料瓶逾5 000亿,远超过回收处理的程度。【A】环保人士担心,由此可能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必将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
⑥换句话说,塑料这种难以降解的物质,正在海洋环境中迅速积累。统计显示,我们今天的海洋中有5万亿个塑料碎片,足以围绕地球超过400周。这些塑料碎片正是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分解。
⑦事实上,塑料污染问题并不仅局限于海洋本身,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深受其害的还有海鸟,约44%的海鸟会误食塑料,因为它们仅靠视觉来判断某物体是否可以食用,这导致很多鸟类因食用塑料而窒息死亡。
⑧前不久大热的纪录片《蓝色星球Ⅱ》第4集中,也特别提到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胁。
⑨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据比利时的科学家估算,吃海鲜的人每年至多吞下1.1万颗塑料微粒。英国广播公司(BBC)调查后也认为,受检的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中确实含有塑料微粒。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呼吁进行相关紧急研究,理由是“塑料微粒可能污染商业渔业获得的可食鱼肉”。
⑩科学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都会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因而,科学家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海鲜中的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2017年召开的联合国首届海洋大会上,治理海洋垃圾、微塑料以及海洋酸化等成为与会者最为关注的海洋环境议题。我国参与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则为上述关注提供了最新的证据。他们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B】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__2.5”。
?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人类和地球的表演,大意是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等人类灭绝了,地球自然会自我恢复。就算塑料难以降解,那也无所谓:“地球可以把塑料合并一体,一颗新的星球诞生了!”
17.阅读全文,说说“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危害海洋、海岸线和其他生态环境;②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③塑料微粒的毒素通过海鲜威胁人类的健康。
18.全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2分)
示例:第⑤段中的“100万个”“20%”“5 000亿”都是具体的数字,真实有力地说明了塑料瓶的数量之多,对地球的危害之大。
19.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准确、严谨。示例一:【A】处画线句:“可能”表示估计,说明塑料瓶“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候变化的环保危机”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认定,用“可能”一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示例二:【B】处画线句:“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在科学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通常”是指大部分情况下,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微塑料的尺寸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认为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写出你身边关于环境污染的例子。(4分)
示例:塑料瓶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汽车的广泛利用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以成为雾霾天气的帮凶;冰箱、空调可以使人们生活更舒适,也可以破坏臭氧层;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开阔视野,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周末老师布置了阅读《傅雷家书》的任务,你的好朋友成成抱怨说:“感觉读《傅雷家书》对提高语文分数意义不大,有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阅读题呢。”听了他的话,你说“____________”好朋友听了你的话,说:“没想到读《傅雷家书》还有这么多好处,看来周末得认真读。”(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成成同学,你好!读《傅雷家书》虽然从目前来看对语文成绩提分作用的确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读它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增加一份乐趣,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这不是分数可以衡量的。其他同学都沉浸其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你也试试看吧!
(二)写作(50分)
22.与朋友相伴的日子,我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我们享受亲情,温暖甜蜜;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我们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梦想相伴的日子,我们不忘初心,坚持奋斗……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