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同步测试
第1课时
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 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 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 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 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B
C
D
实验方案
目的
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 A B. B C. C D. D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 B. 熄灭后有白烟生成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 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如下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蜡烛因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熄灭B. 实验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C. 实验③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石蜡由水等物质组成D. 实验④白瓷板变黑说明此时有部分石蜡燃烧不完全
集气瓶中装有一瓶空气,将蜡烛点燃伸入后至熄灭,迅速塞紧瓶塞。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相对于开始,增加最多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 蜡烛逐渐变短 D. 火焰分为三层
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些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____。(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CO2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 ______ 。
______ 。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
______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____
(4)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______ 、内焰和焰心,蜡烛火焰的 ______ 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______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______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______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__________;
(2)将一根小木条伸入蜡烛的火焰,处于________的部分的小木条最先变黑,说明______温度最高。
(3)将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______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蜡烛燃烧后还会生成____________,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
(4)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________________。
(5)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解析】
解:A.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故错误; B.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是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故正确; C.蜡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图象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故错误;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故错误。 故选:B。A.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B.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本题是一个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并且注重了实验方案的评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点。评价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过程的评价、实验结论的评价等,要认真把握。
2.【答案】D【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解答】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可以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故A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B.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放入倒扣的大烧杯中时,会看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从而能够说明氨气的分子从氨水的烧杯进入到盛有酚酞试液的烧杯,能够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故B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C.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一现象说明了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故C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3.【答案】C【解析】
解:A、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熄灭后有白烟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答案】B【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严肃认真的态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根据探究蜡烛燃烧,利用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的结论,根据探究的学习目的来分析解答。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做法正确;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置之不理的做法不正确;C.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做法正确;D.不懂就问,积极探讨,询问老师或同学来探究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的做法正确;故选B。
5.【答案】C【解析】
略
6.【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集气瓶中装有一瓶空气,将蜡烛点燃伸入后至熄灭,迅速塞紧瓶塞。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相对于开始,增加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氧气减少,氮气,稀有气体的量不变。?故选C。
7.【答案】A【解析】
【分析】根据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做题。【解答】A.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故A选项的说法不正确;B.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选项的说法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们都散到空气中,我们看到蜡烛在逐渐变小。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D.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D选项的说法正确。故选A。
8.【答案】温度最低;气体;可燃性;罩一个涂有石灰水的玻片或烧杯;石灰水不变浑浊;不能点燃;导管中部有白色固体;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解析】
解:(1)A处变黑说明A处先碳化温度最高,故答案为:温度最低(2)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说明玻管口有看不见的气体且气体能够燃烧,故答案为:气体? 可燃性(3)猜想和验证假设①:检验有二氧化碳产生需要用澄清石灰水,题目中说假设不成立所以说明无二氧化碳产生。故答案为: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片或小烧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假设②用湿冷毛巾裹住导管中部石蜡蒸汽会遇冷凝结,导管末端无可燃气体产生,故答案为:不能点燃(1分)导管中部有白色固体(1分)蜡烛的火焰与酒精灯火焰结构几乎相同,外焰温度最高,焰心处由于缺乏氧气所以石蜡几乎不燃烧,但焰心处温度较高能使石蜡变为蜡蒸汽。①火焰的温度关系是由外向内温度逐渐降低②石蜡要先转化成蜡蒸汽才能燃烧③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
9.【答案】(1)外焰;外焰;
(2)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解析】
解:(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a处正好处于外焰部分所以会最先被碳化; (2)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 (1)外焰;外焰;(2)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 (1)欲知火柴梗的那一部分最先碳化,须知火焰的温度哪一部分最高; (2)据已知知识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解答;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
10.【答案】(1)小(2)外焰;外焰(3)水雾;水;二氧化碳;浑浊(4)重新燃烧起来(5)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解析】
【分析】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记住酒精灯火焰的结构与各部分的温度;通过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检验判断其生成物,书写相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1)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面上;故答案为:小;(2)蜡烛火焰的三部分中外焰温度最高,故木条处在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故答案为:外焰;外焰;(3)将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水雾;水;二氧化碳;浑浊;(4)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故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起来;故答案为:蜡烛重新燃烧起来;(5)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故答案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同步测试
第2课时
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猜想 B. 实验 C. 推理 D. 归纳
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就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的( )
A. 拓展与迁移 B. 假设与预测 C. 实验与事实 D. 解释与结论
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 向老师请教B. 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C. 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 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对比实验方法的是( )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 研究燃烧条件C. 研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D. 研究分子的运动
上实验时,对于桌子上一瓶无色气体,需要马上确认是不是氧气,你认为应该采用下述中的哪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
A. 小组讨论 B. 调查研究 C. 实验探究 D. 上网查询
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在下列叙述中划线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反应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 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
解:“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首先猜想会不会是大理石呢?”这是应用了猜想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这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这是根据在检验碳酸根离子时,将盐酸滴入,出现气体,做出了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的推理。综合以上分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到归纳的科学方法。 故选:D。根据题意,分析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科学方法,从而作答。碳酸根离子的检验不能只用盐酸,必须还要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才行。
2.【答案】B【解析】
解:根据题意,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有是猜想与预测环节。 A、“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拓展与迁移,故选项错误。
B、“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猜想与预测,故选项正确。C、“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属于实验与事实,故选项错误。D、“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解析】
解: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 B、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B错误; C、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 D、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正确; 故选:B。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实际上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随便放弃。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方法很多,但是实验探究中的态度必须严谨。
4.【答案】A【解析】
解:A.通过白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本不存在对比实验,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思想方法。故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属于对照实验,都与氧气接触,都属于可燃物,变量是着火点不同,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热水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错误; C、纸花都是用石蕊溶液染成,都与二氧化碳接触,变量是一瓶内纸花中有水,一瓶内纸花中没有水,由实验可知没有水的纸花没变色,含有水的纸花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酸使石蕊试纸变成红色,所以属于对比实验,故错误; D、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和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属于对照试验,烧杯A置于放有浓氨水的烧杯附近;烧杯B置于空气中,没有变红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烧杯A中变红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烧杯A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思想方法。故错误。 故选:A。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解析】
解:A、小组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通过交流讨论确定该气体是否为氧气,故该做法不合理。B、调查研究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通过调查确定该气体是否为氧气,故该做法不合理。C、通过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该无色是否为氧气,故该做法合理。 D、上网可以为查阅资料、找寻理论支持,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通过上网确定该无色是否为氧气,故该做法不合理。故选C.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解析】
解:A、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B、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猜想假设,故选项错误。C、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D、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C。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②;①;③【解析】
解:点燃蜡烛是反应条件;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反应现象;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 故答案为:②;①;③; 对比①.反应条件,②.反应现象,③.结论和反应结果三者含义的不同,并结合实例进行区别:点燃、加热等是反应条件,发光、放热、变色、燃烧等是反应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实验现象的描述中要描述反应后的生成物,但在描述时,并不直接说明反应生成物是什么,而是描述反应生成物的一些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