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四课 壶趣 湘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四课 壶趣 湘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3-22 07: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美术出版社
六年级美术下册4、《壶趣》教学设计
龙亭镇中心小学 李宏兴
教学目标、要求:
1、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方法表现壶、制作壶,提高其绘画及泥塑技能、造型能力。
2、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合适的方法表现壶、制作壶。
难点:壶的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宣纸、范画、笔墨及制作工具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实物展示。
2、介绍壶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有益健康的中国饮料。 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唐陆羽著《茶经》,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茶的形状、品质、 产地、采制、烹饮等方法及用具等,是我国第一部关于 茶的专著。著名的龙井茶产地杭州,在西湖畔建有茶叶 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的茶诗、茶词,不 下数千首。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 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这些 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人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 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壶在古时为泛指的概念,由陶品制成或在外表涂上青釉烧制,几乎没有过多的装饰,古朴而实用。早期的壶,如盘口壶等,由于没有明显的嘴、把和盖,看起来更像瓶或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鸡头壶,以动物的形象为壶具造型,别致而又富有情趣。刚开始鸡头是实心的,只起到装饰作用,后中空,成了流,逐步有了现在所谓的壶的雏形。 唐代有一种称为执壶的,也名注子,已颇像现在壶的样子,但还没有盖子。唐代的执壶属酒具,那时饮茶还不用壶。历史上有名的画卷《韩熙载夜宴图》,由著名的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就描绘有注子。宋时壶的式样五花八门,如提梁壶、葫芦壶,瓜棱壶等,伴之而起壶的装饰也逐渐丰富,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等,瓷釉基本上都是青瓷、白瓷,即所谓的仿玉类银。笔者收藏的刻花执壶(见左图),高15厘米,直口、长颈、折腰圆腹,底收敛,腹刻花卉纹,胎体灰色,有盖,惜顶纽已残。胎釉斑驳错杂,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元代的执壶形态上很美,青花和色釉逐步得到应用,笔绘装饰开始成为主流。明代的壶具,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元代,体态更为轻盈,笔者藏品凤凰形青釉水注(见右图),釉微失透,造型美观,颇具观赏性,同器型传世的还有五彩装饰,显得更为辉煌。明代中期以后,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以前的煮茶变为冲泡茶,壶具中的部分遂演变成专用茶具。此时宜兴的紫砂壶,由于其固有特性,特别适合泡茶,于是登堂入室,并出现了供春、时大彬等名匠。清代,紫砂壶更为盛行,名匠辈出,达到了说到饮茶必提紫砂壶的程度。紫砂壶的器型也有数百种变化。除此,制壶的材质也越趋多样化,如多种金属、玉石等。民国时的壶,除紫砂壶外,高档的瓷壶装饰流行新粉彩画,著名的景德镇珠山八友,常与陶瓷艺人合作,直接将作品绘制在瓷面上,以瓷当纸,挥洒自如,画品高尚,雅俗共赏,现已成了收藏者的珍品。 当今的壶,功能又有新发展,如在造型上和暖瓶结合起来,出现了咖啡壶,电水壶等新式样。看似简单的壶具,但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收藏各朝代壶具,夜阑人静,似看到书架和案桌上的壶具,正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风云变化,其乐趣非藏者难以体味矣!
二、分析结构,掌握壶形
1、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高度位置持平,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探讨研究
1、了解表现壶的绘画方法(国画表现)。(教师示范)
2、师生合作总结绘画方法和步骤:
(1)构图;
(2)画壶;
(3)表现其他事物;
(4)画面整理。
四、设计构思,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用国画方法表现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4、《壶趣》
*构图
*表现画面(画壶、表现其他事物)
*画面整理
第二课时(略)
六年级美术下册
4、《壶趣》教学反思
龙亭镇中心小学 李宏兴
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都应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因此,我们应该在美术课堂上积极创设每一个环节的,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环境,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培养着学生的能力,如在《壶趣》一课,在欣赏实物、图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特点、形状,观察比较,还启发他们看茶壶像什么,联想它们与人和动物等其它物体相似之处。思维的缺口被打开后,学生的创作思维就会活跃,同学们说着自己所观察到的及所联系到的:把茶壶与人联系起来,壶盖也成了小帽子;由壶嘴想到了鼻子……。有了这样的启发引导,孩子们便在观察中大胆想象,表现出不同的“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