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让色彩动起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对色彩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喜欢鲜艳的,有的喜欢柔和的,有的喜欢深沉的。这些对色彩的不同喜好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习惯有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色彩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知识,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鼓励学生用强烈的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充满动感的作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
难点: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四.教学资料
师: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导入
出示图片(图片色彩跳跃,充满动感)
设置问题: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图片是静止的,为什么我们在观看时会产生跃动的感觉?分别出示同一作品—黑白的和彩色的,请学生说说那幅图片动感更强烈?
学生发现彩色的图片动感更强烈。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吧。
出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活动2【讲授】探究学习
1.出示12色相环.设置问题:(1)哪几色是三原色?(2)那几色是三间色?
(3)对比色是哪几对?
2.设置问题:出示一组色彩练习图片(1)画面中出现了哪些对比色?
(2)画面中添加的黑色有什么作用?
3.设置问题:出示一组图片,同样是使用了对比色,哪组图片的动感更强?为什么?
4.欣赏书中安德烈·德兰的油画作品《威斯敏斯特大桥》,出示画家生平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和画派。
5.设置问题:
(1)画面是怎样运用对比色的?给你什么感受?
(2)德兰的表现方法超越常规,画面中树、小路、车、行人,建筑像旋律一样在律动,他是怎样表现的?
活动3【活动】欣赏感悟
1.出示剪纸作品《鹭鸶》,作者怎样表现鹭鸶的?
2.翻开教材11页,让我们一起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大森林》、《交响乐》、《国王与王后》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大森林》是具象的,其他两幅是抽象的。
设置问题:
(1)你最喜欢那幅作品?小画家运用了哪些方法让画面色彩既有动感又好看?
(2)画面选择了什么题材?给你什么感受?
(3)你想表现什么题材?用什么材料?
活动4【练习】艺术实践
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运用对比色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作品完成之后我们会根据这3个小问题进行展示评价,现在让我们跟随音乐进行你的创作吧。
活动5【测试】展示评价
1.你是怎样运用对比色的?
2.谁的作品色彩对比运用的好,画面活泼有动感?
3.谈谈你有哪些收获?(从方法,技巧等方面)
活动6【作业】总结语
画家凡·高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让我们爱色彩、爱生活,用丰富的色彩表现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