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飞旋的陀螺》教学设计
霍宏
【教材分析】
《飞旋的陀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极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提示学生准备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教科书还展示了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陀螺,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陀螺的资料和各种陀螺,并玩一玩陀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展示的简易陀螺制作流程制作简易陀螺,再根据教科书展示的三色陀螺制作流程制作三色陀螺。接下来,让学生充分地玩简易陀螺和三色陀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色彩搭配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认识光的三原色及光的合成。第三部分自由活动,让学生制作七色陀螺,并自由玩七色陀螺,进一步理解光的色散与合成,认识阳光的秘密。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实验和交流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研究“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本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利用对比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记录、整理、分析科学数据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乐于合作、乐于观察、乐于思考的情感态度。
【学生分析】
学生对“玩陀螺”是极为感兴趣的,在生活中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陀螺转动中颜色的变化做过一些观察和了解。在前面学过《彩虹的秘密》,知道了阳光包含有七种色光及阳光的分解,但学生对光的合成规律等问题尚没有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光的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色。
2.了解光的合成及光的色散与合成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制作各种陀螺,并能利用制作的陀螺进行探究光的合成。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光的合成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光的合成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研究光的合成,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光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陀螺。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PPT 2 出示] 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陀螺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搜集有关陀螺的资料和各种陀螺,并玩一玩陀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各种陀螺图片。教师出示几个陀螺,让学生自由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玩陀螺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15.飞旋的陀螺。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PPT 4 出示]制作陀螺。
1.让学生交流制作陀螺的经验,互相借鉴。
2.教师展示课前制作好的几个简易陀螺(每个陀螺上涂的色彩或色彩比例不一样)、三色陀螺。
3.讲解制作方法、要点。
①制作简易陀螺。
[PPT 5 出示]胶水、卡纸、剪刀、火柴图片,提示学生在制作陀螺之前做好材料准备。 [PPT 6 出示]用剪刀将卡纸剪成直径为8cm的圆盘。
[PPT 7 出示]用彩笔或水彩颜料将卡纸涂色。
[PPT 8 出示]在圆盘中心插入火柴棒。图示了简易陀螺的制作方法,给学生以方法指导。
②制作三色陀螺。
[PPT 9 出示]在三个圆盘上能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或使用红色、绿色、蓝色卡纸制作陀螺,剪出有一个槽口的圆盘。
[PPT 10 出示]把三个圆盘沿槽口交错插在一起。
[PPT 11 出示]将火柴棒插入三个圆盘中心,组装成一个陀螺。图示了三色陀螺的制作方法,给学生以方法指导。
4.师生交流制作陀螺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5.师生总结。
[PPT 12 出示]温馨提示:火柴棒插在圆心上,火柴棒和纸片连接要紧密,不能松动,重心要偏低。颜色要浓,也要纯正。也可根据喜好制作直径大小不同的陀螺。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6.进行制作活动,制作中,教师到各组参与,帮助制作困难的学生。
7.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改进作品。
活动二:[PPT 13 出示]玩陀螺。
1.师生交流玩陀螺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2.[PPT 14 出示]温馨提示: 玩简易陀螺,观察色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玩三色陀螺,观察色彩的变化。试着改变色彩的比例,再看有什么现象?并出示观察记录单。
陀螺颜色
旋转中的颜色
3.学生分组玩陀螺,并进行观察记录。
4.学生分小组汇报发现。
5.师生总结。
[PPT 15 出示]两种以上色彩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6.[PPT 16 出示]我们的发现:陀螺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快速旋转时产生黄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和绿光混合之后形成黄光。
[PPT 17 出示] 陀螺一半红色、一半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紫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紫光。
[PPT 18 出示]适当调整色域,让红色占大部分,不断增加绿色,每改变一次就让陀螺旋转一次,观察一次。逐步看到橙红、橙黄、绿黄。
[PPT 19 出示]我们的发现:陀螺一半绿色、一半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淡蓝色。引导学生认识绿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淡蓝光。让绿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混合色由绿变成绿蓝、蓝等。
[PPT 20 出示] 陀螺均分三份,分别是红色、绿色、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白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白光。
7.[PPT 21 出示]光的三原色图,引导学生认识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并出示获得科学结论的观察记录单,作为本活动的总结。
陀螺颜色
旋转中的颜色
黄色
紫色
淡蓝色
白色
8.[PPT 22 出示]光的三原色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手机、电视等多媒体屏幕均利用了三原色合成多种色彩,从而呈现多彩的画面。
三、自由活动:[PPT 23 出示]玩七色陀螺。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色的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把这七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学生交流。
3.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制作七色陀螺、玩七色陀螺来研究这一问题。
4.教师讲解制作七色陀螺的方法。
[PPT 24 出示]制作七色陀螺时各种色彩所占的比例。
5.学生开展制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6.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改进自己的作品。
7.[PPT 25 出示]玩一玩七色陀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通过玩一玩七色陀螺我们发现: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旋转后看到灰白色或白色。
8.[PPT 26 出示]牛顿的光学实验资料卡。
[PPT 27 出示]牛顿光学实验光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从而更好地认识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四、拓展活动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
[PPT 28 出示]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的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观察思考,继续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2. [PPT 29 出示]衣服上不同颜色的条纹透过黄色的玻璃发生变化视频,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更多地观察思考,继续观察光的合成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板书设计】
15.飞旋的陀螺
光的合成
陀螺颜色
旋转中的颜色
黄色
紫色
淡蓝色
白色
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
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记录表】
玩陀螺,我的发现。
陀螺颜色
旋转中的颜色
自由活动
玩七色陀螺,我的发现。
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的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