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梁》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本单元有四节课,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第三课是在学生学习前两课,认识了形状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基础上的实践活动。通过建桥梁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增大其承受力。
2、了解支架并知道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且用料最少。
3、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其形状有关。
4、知道房子的功能并了解房子结构与形状等方面的知识。
课时教学内容:
建桥梁
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和桥墩。
2、能自定标准给桥梁分类。
3、能自己设计实验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
教学重点:
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搭建桥梁,通过实验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
教具准备:
教学材料:课件
分组材料:桥墩(硬纸盒)、桥面及拱(卡纸)、粉笔 、墨水盒、冬瓜块、纸巾、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直击课题
师课件出示天桥的照片,并提出问题:这张照片熟悉吗?是哪儿?引出天桥。继续提问:为什么要建天桥呢?(方便同学们上学、放学)今天我们也要一起来建桥梁,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直观图片,直入主题。】
二、欣赏桥梁,自主分类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建桥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桥的图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能自定标准给桥分类吗?
2、师播放课件(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图片),学生看完后尽可能让他们说出多种分类的标准,并阐明自己分类的理由。(按照材料、用途、跨越对象等分类)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桥的分类方法,然后说:今天我们就要建按形状分的这三座桥:平板桥、拱桥、斜拉桥。(课件展示出这三座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观察,自主给桥分类,为后面探究桥的承受力奠定好基础。】
三、搭建桥梁、自主探究
1、谈话:同学们,由于建斜拉桥较复杂一些,老师这儿已经建好了一座,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座桥一般由几部分组成?教师相机小结:桥面、桥墩。
2、接下来,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建一座平板桥和拱桥。(学生动手)
3、谈话: 通过刚才建桥的过程,谁能预测一下哪一种桥的承受力最大?(指名回答)师继续提问:要比较这些桥谁的承受力大,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较?师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同条件:(1)桥面
(2)桥墩之间的距离
(3)桥的高度
(4)重物不同条件:桥的形状
4、教师先演示斜拉桥的承受力,后学生分组实验,比较平板桥和拱桥的承受力,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5、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拱桥、斜拉桥的承受力较强,平板桥的承受力较差。师提问:什么原因使它们的承受力不同呢?(学生作答后小结:形状使它们的承受力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们一步步自主习得新知。】
四、建“瓜皮桥”
1、谈话: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拱桥的承受力最大,那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桌上的材料建一座拱形瓜皮桥。
2、请学生阅读书上的建桥过程,并动手操作。
3、师点评:看哪组建的既美观又结实?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瓜皮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拱桥以及其承受力的掌握。】
五、课外延伸
1、谈话: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地方建平板桥,有的地方建拱桥,而有的地方建斜拉桥呢?
2、学生讨论后,师播放视频小结。
3、最后,师课件出示桥梁专家茅以升以及他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呼吁学生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用性角度去分析。旨在让学生明白建桥梁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懂得建一座桥梁还要考虑到地形、结构、经济投入、风力等更多因素。不负责任的烂造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作业设计:
自己根据所学设计一座桥梁。
板书设计:
建桥梁
组成:桥面和桥墩
建桥梁 类型: 平板桥
斜拉桥
拱桥
【设计意图:板书再现了本节课重点内容,起到知识梳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