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2 10: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有感一章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请思考:以上诗句反映了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问题?
问题思考: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2、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危机,中国人民为挽救危亡进行了哪些斗争?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掀起了三大救亡运动,即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7节 戊戌变法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
一、公车上书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1、“公车上书”及其影响
(1)背景:
①中国甲午战败,洋务自强运动破产。
②甲午战后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民族资本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康、梁等人士宣传变法,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
(2)“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
2、《时务报》与《天演论》。
(1)《时务报》的创办和影响
——公车上书以后,全国各地报刊、学会、学堂纷纷涌现,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纸,深受人们欢迎。
(2)严复和《天演论》
——甲午战后,严复撰译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在知识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及其内容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打动了光绪皇帝,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开始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
主要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2、戊戌政变(9月21日):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的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及教训 :
A、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B、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C、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D、袁世凯的出卖。
教训: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意义:
(1)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2)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为了救国警世谭嗣同等人甘愿牺牲,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
(3)戊戌变法者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力冲击了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失败的教训唤醒了更多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探索与争鸣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当时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职的英国人赫德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好心扼杀了进步”。对于这一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
参考答案:
我不赞同这一观点。戊戌时期,光绪和康党他们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光绪是不想作亡国之君,力图拯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继续进行君主专制统治;而康党的目的是走资本主义路线,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如果说光绪的方向正确,只能说他的决定在客观上是为了中国前途,但主观上只为了他江山社稷的地位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1、“公车上书”及其影响
2、《时务报》与《天演论》
二、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及其内容
2、戊戌政变(9月21日)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教训和历史意义
教学小结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变法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力冲击了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它失败的教训唤醒了更多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练习与测评
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请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 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这四项建议中,你认为最根本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2、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从发展过程来看,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经“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最后到“百日维新”进入高潮。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以示史实为依据,进行论述。
课后赠言:
记住历史,不忘国耻;改革开放,奋发图强;时不我待,做国栋梁。
一课到此,同学再见!
维新思想的发展
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信奉孔子,1917年,伙同张勋发动复辟,被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武力镇压后失败。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
康有为的思想及活动
开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思想。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中西结合”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理论基础
维新变法的理论家
梁启超活动
担任《时务报》主笔
发表《变法通议》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
维新变法的宣传家
“变者天下之
公理”,只有实行
变法才是救亡图
存的唯一出路。
主张学西方,
废科举,兴学
校,育人才。
何谓『公车』上书
  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 但它印发全国,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这是一张想像画。它生动地反映了康有为召集在京会试的举人,在松筠庵集会,群情激愤,上万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强学会
保国会
国闻报
万木草堂
南学会
时务学堂
历史资料一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材料2:“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庭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3:“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敬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百日维新
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
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有利于民族资本发展
有利于西学传播
根本触及顽固派的利益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闲散重叠机构、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谭嗣同
刘光第
杨 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
林 旭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材料一:“读历史的人往往认为光绪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了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谭嗣同就义前慨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问题思考:
光绪皇帝是不是维新派?谭嗣同为何有“无力回天的慨叹?你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资料二
变法失败——但在社会上有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
变法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
顽固势力强大。
敌对力量弱。
敌对势力
主要是经济、文化上的改革和编练新军。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内容
由维新派推动皇帝下诏变法,不触动封建政治制度,皇帝无实权
武装倒幕,由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进行改革。
变法过程
维新派力量弱,同资产阶级少联系,没有人民群众支持。
资产阶级、商人、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武士是主力,得到人民支持,力量强大。
力量同盟军
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90年代初步发展,但经济力量小,社会基础薄弱。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经济力量增长。
社会基础
中国甲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19世纪中叶受到西方国家侵略,民族危机初现
历史背景
中 国
日 本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