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儒林外史
九年级下册
★细品书中人物形象,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批判精神。
★梳理书中故事情节,欣赏讽刺笔法。
★结合作品,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儒林外史》开头写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令人读后捧腹大笑,骨子里却隐藏着悲剧内容。作者身为士人,洞察其中奥秘,暴露其丑态格外深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者还进一步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虚伪性。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规定,优贡是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书中写了两个“优贡”:一个是匡超人,专干包揽词讼、假造文书、冒名代考等事,还在赌场中抽头得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儒林恶少,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另一个是严贡生,他横行乡里,狡诈无赖,无恶不作,这样一个劣绅,竟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又替
他“考出了贡”。作者把两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和“优贡”联系起来,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偏僻入里的有力揭露和讽刺。
书中也歌颂了一些理想人物。王冕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其为人“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求“文行出处”。以作者自己为生活原型的杜少卿,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和闭门著书、不愿做官的庄绍光,他们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全书结尾出现的市井四“奇人”,他们淡泊名利,自食其力,作者也把他们放在正面人物的位置上来加以称赞。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用酣畅的笔墨写下层人民,歌颂人间真情,倾注了对他们真挚的爱。如相助相恤的牛老爹和卜老爹;伶人鲍文卿对贫苦手艺人倪霜峰的照顾以及收养倪廷玺;甘露寺老僧对寄住寺内的牛布衣的亲切照顾,并和众乡邻为他料理后事等,感情纯厚真挚,朴实无华,感人肺腑。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精神道德和教育形式的危机。书中上演了一幕一幕的“人间喜剧”,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和斗方名士,也有官吏、乡绅、衙役、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和尚、道士和节妇等,林林总总,五光十色,堪称一幅中国18世纪全景的风俗画。
1.杰出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讽刺艺术的运用,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或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前后的矛盾,给予辛辣的嘲讽,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的市侩嘴脸;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像严监生悭吝成性,临死前伸着二指不断气;或借人物言行,皮里阳秋,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从而达到嘲讽的效果,像严贡生自称“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被小厮当场戳穿等等。作者嬉笑怒骂,极尽讽刺之能事。或明嘲,或暗讽,或引人发笑,或令人切齿,无不尖锐深刻,语语中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以公心讽世”,指摘儒林时弊,殊少个人恩怨式的谩骂,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不愧“讽刺之书”的称誉。
2.独到的结构艺术。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结构上的独创性,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虽然这种结构表面上缺少情节的自然联系,故事也并不一定完整,但这种“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形式,却足以表现全书一以贯之的深刻意蕴,具有情理上的必然性。作者是对整个儒林文化进行深刻全面地反思和扬弃,而这种“碎锦”式的“散点透视”,恰恰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最佳模式。
3.具有戏剧化特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和笑话、戏剧紧密相关,就是在格调上也是如此。它是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的。但是这喜剧又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儒林外史》中以幽默情景居多,有时候幽默情景被过分的渲染夸张,滑稽的成分加大,于是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的嘲弄。像《范进中举》这一回书,悲喜剧交叉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喜剧情势的转折。
4.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像《范进中举》这一回书,情节一波三折,匪夷所思的同时让范进的角色清晰地印刻在每一个读者心中,从而也在这“疯癫”哭笑中,典型地描摹了科举迷的畸变心灵,诉说着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热情地歌颂正面人物,两者是交错地混杂着。
周 进
【典型情节】
故事情节 情节再现 形象凸显
坐馆薛家集 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其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位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六十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中了秀才的梅玖作陪,梅玖席间捉弄周进,让周进十分难堪。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也鄙薄周进没有进学,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的故事,这让周进很受刺激。村人一年后辞退了周进。 周进:忠厚老实、备受歧视
梅玖:飞扬跋扈、傲慢无礼
王举人:自高自大、故弄玄虚
贡院撞号板 周进失馆,没有生计,不得已随姐夫金有馀等人外出经商,帮忙记账。路经济南时,周进参观贡院,触动了几十年来压抑的情绪,头撞号板。众人深受感动,相商共同出资,为周进纳监。周进当年参加考试,中了举人,后来又中了进士,做了广东学道。 周进:醉心功名、迂腐可怜
【人物评价】
周进的人生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喜剧性变化。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这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
范 进
【典型情节】
故事情节 情节再现 形象凸显
中举癫狂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被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在恢复过来后,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前来拜访。 范进:醉心功名、迂腐可笑
胡屠户:装腔作势、趋炎附势
【人物评价】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在范进未中举前,作者的同情多于讽刺;在范进中举之后,作者就对他投以辛辣地讽刺了。
严监生
【典型情节】
故事情节 情节再现 形象凸显
立偏房,勤持家 严监生的妻室王氏病重,妾室赵氏花言巧语骗取了王氏的信任,于是严监生把赵氏扶正。严监生勤苦持家,结果病重而亡,儿子不久也夭折,大部分家产被哥哥严贡生霸占。 严监生:吝啬贪婪而又虚伪
临死前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 严监生在临死前,手伸二指,迟迟不肯咽气。众人皆捉摸不透其中原因,最后赵氏走近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挑掉一茎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吝啬成性、至死不改
【人物评价】
严监生是作者塑造的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对人温厚,于己吝啬。严监生在王氏生前,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用好医好药。为王氏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为把生了儿子的赵氏扶正,给两位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又送谢礼,置办酒席;严监生请两位妻舅吃饭,为了吃饭,自己滴酒未沾;临死前看到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因为担心浪费而不肯咽气。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杜少卿
【典型情节】
故事情节 情节再现 形象凸显
大醉宴高朋 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于戏子鲍廷玺也是热情招待,甚至当场就当了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去料理母亲的丧事,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 杜少卿:扶危济困、豪爽仗义
夫妇携手游山 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因连日来风光大好,杜少卿带着妻子外出游玩,大醉后与妻子携手游山,惹得众人围观。 杜少卿:尊重女性、自然洒脱
【人物评价】
杜少卿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有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藐视科举,轻视富贵,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与《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
1.(2019·金华金东区一模)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建议答题字数:(1)处不超过5个字;(2)处120字左右;(3)处40字左右]
(1)
阅读书目 阅读策略 讽刺艺术具体呈现 问题与理解
《儒林外史》 关注独特的讽刺艺术 来源于真实的作品题材 【批注1】作者遵循真实性原则,从______、官绅形象、形形色色的假名士三类人来写“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文笔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2)
(3)
《儒林外史》 关注独特的讽刺艺术 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 【批注2】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不是。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看见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又是一头撞去,继而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见众人借钱给自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磕了几个头,再不哭了。这里“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的讽刺艺术的妙处是:_______。
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 【批注3】第五回中,有这么一个故事:_______。故事透过细节描写,运用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答案】(1)儒生形象 (2)通过周进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的一连串动作,反映出周进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在这样的笑中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3)严监生临死前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2.(2019·温州瓯海区、鹿城区一模)《儒林外史》中有许多不是“儒林”中人,请你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和阅读感受,说说作者塑造此人物的用意。(建议答题字数:200字左右)
A.鲍文卿 B.凤四老爹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A。用意:鲍文卿因敬爱斯文人才而冒险搭救清官向鼎,并不就此攀附于权贵换取不菲的物质财富;在老秀才倪霜峰穷困潦倒欲再度卖儿之际,救倪家于危难之中,收养了倪家的小儿子倪廷玺;安庆府的书办欲以五百两银子为酬谢求鲍文卿到向老爷那里“恳个情”,摆平两件事情,鲍文卿坚持不受。可见鲍文卿宽厚仁德,重义轻利,在人格方面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虽为戏子,身份卑贱,作者却赋予他许多君子之德,反衬出《儒林外史》中那些重功名富贵而迷失自己的儒林士子的丑恶嘴脸,更具有讽刺意味。
示例二:我选择B。用意:凤四老爹当得知万里(王中书)是因家计艰难而冒充中书后,他一面巧妙安排、精心筹划,使得万中书由假而真;收丝客人钱财被骗,却“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凤四老爹设计帮其追回被骗财物;毛二胡子骗了陈正公的一千两银子之后避而不见,凤四老爹一出面便让毛二胡子连本带利一并归还。凤四老爹虽是无身份地位的江湖侠士,但他行侠仗义、济困扶弱、有勇有谋。与那些所谓的人士相比,他身上没有受到科举制的熏染,他的人格倒显得更有生气,更有光彩一些,更具有讽刺意味。
3.(2019·温州乐清、永嘉、苍南一模联考)以下是某同学梳理《儒林外史》人物匡迥(匡超人)的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
◇梳理经历
(1)将下列事件的序号填入相应地点后的横线上。
①细心侍奉病重的父亲 ②跟着潘三,替别人考试、写假文书
③隐瞒已婚事实,与老师的外甥女结婚 ④跟着景兰江参加西湖诗会
⑤潘三被捉后,找借口不去探监 ⑥深夜苦读
A.温州府:________→B.杭城:___________→C.京师:______
①⑥
②④⑤
③
◇分析性格
(2)结合匡超人的经历思考: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建议答题字数:50字以内)
【答案】在老家温州府,他孝顺、勤学;到了杭城、京师后追名逐利,忘恩负义,渐渐迷失了自我。
◇探究意义
(3)匡超人的性格变化,让我们联想到祥子、闰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联系人物性格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探究吴敬梓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建议答题字数:100字左右)
【答案】匡超人性格的转变,一方面是受社会上追求功名的氛围以及假名士虚伪生活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对“功名富贵”追求的内在因素。作者塑造匡超人从淳朴孝子到利欲熏心之徒的转变过程,是为了讽刺八股取士制度对儒生的毒害,揭露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
4.(2019·嘉兴桐乡市、海宁市一模联考)名著阅读。
◇《儒林外史》人物分类树形图:
◇严监生之死片段: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1)请结合《儒林外史》内容,补全树形图中A、B空缺的内容。(建议答题字数:每空不多于15字)
【答案】A:贪官污吏(意对即可) B:王冕(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
(2)赵氏自以为晓得严监生的“意思”,请说说赵氏认为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她说得合理吗?请结合相关篇章内容阐述理由。(建议答题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第一问示例:那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废了油。(可直接引用原文,亦可概括点评,如怕费油,想让人挑掉一茎灯草。意对即可)
第二问:分层设计答案。
第一层:有判断,理解肤浅。
示例一:赵氏说法合理,她的话说明严监生吝啬。
示例二:赵氏说法不合理,严监生并不吝啬。
第二层:有精确判断,有自己的认识,能结合细节佐证自己的看法,细节较全面。
示例一:赵氏说法合理,她认为严监生吝啬。严监生自己病重都舍不得吃人参。可见他的确吝啬。
示例二:赵氏说法不合理,严监生并不吝啬。他花钱替哥哥摆平官司,妻子王氏生病每日四五个医生下药都是人参、附子。
第三层:有明确判断,有自己的观点,能结合细节佐证自己的看法,细节充分全面,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示例一:赵氏说法合理,她的话外音是“伸出两根手指”是怕两根灯芯费油,可见严监生吝啬。严监生因此被认为是可以跟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悭吝人葛朗台相提并论的吝啬鬼。严监生自己说过:“猪肉也不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肉店买四个钱哄他就是了”,后来自己病重又舍不得吃人参。可见他的确吝啬。
示例二:赵氏说法不合理,她根据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主观臆断是他怕两根灯芯费油,从而给读者传达严监生吝啬的错误信息。严监生花钱替哥哥摆平官司,妻子王氏生病每日四五个医生下药都是人参、附子,送妻弟每人一百两银子及妻子遗留首饰,后又送每人五十两并将妻子遗留的五百两银子也送作科考路费,料理妻子后事共花五千两之多,可见严监生不但不吝啬,甚至慷慨大方,区区两根灯草又算什么呢?
5.以下是九年级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AD
BC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思考与理解
路标式细读 书中有不少兄弟形象,如下列几组: (1)这几组兄弟中,品行大相径庭的是_______两组,大同小异的是_______两组。(填序号)
A B C D
严贡生严监生 王德
王仁 娄三
娄四 杜慎卿
杜少卿
【答案】更好地理解作
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为了骂世,而是为了醒世;包含了作者的美好期待——为文人立品,为世人矫俗。
【答案】反语(写“正话反说”“反讽”“说反话”等均可)
回目名探究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2)问题:本书共五十六回,将此三回目集中进行探究,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有何意义?(建议答题字数:50字左右)
我的理解:
探析讽刺手法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3)问题:结合这三个回目名和它们的内容,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讽刺的。(建议答题字数:5字之内)
我的理解:
【答案】这是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里,文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作者讽刺艺术的高明;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把《儒林外史》看作讽刺小说的典范,说其“婉而多讽”。 (4)问题:为什么吴敬梓在书中多用“婉讽”,而不是直接讽刺?(建议答题字数:50字左右)
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