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22 14:27:36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五
重难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近5年2考)
(2019·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解析  第(1)题,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可从降水增多、湖水外溢、湖泊连通等角度分析。第(2)题,由图可知,湖水外泄后形成了新的水道,即湖水对地表的冲刷力度增强,形成了新河道;湖水外泄说明水量大增,湖水面积扩大。第(3)题,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可从内外流区变化引起水系变化、湖水性质尤其是盐度变化、湖水生态系统变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势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1.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整体性典例分析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
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
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地理要素 相互
影响 典例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土壤 气候→
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土
土壤→
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
水文 地貌→
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
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
生物 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
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
生物 水文→
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
生物→
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
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
生物→
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因素 丰富(增多) 稀少(变少)
生存环境 优越 恶劣
生存空间→食物 充足 短缺
天敌 少 多
人类
活动 捕猎 严禁捕猎,保护 过度捕猎
污染程度 减少污染 污染严重
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少或合理,如保护湿地,退耕还湖、人烟稀少 生产活动多或不合理,如围湖造田、占用湿地等
(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位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据此完成1~3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1.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能够改变土壤结构和保水性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  )
A.耕耘 B.灌溉
C.农作物收获 D.施用有机肥

3.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干土壤孔隙状况。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通气性(  )
A.温带草原最佳 B.荒漠草原最佳
C.温带荒漠最佳 D.基本一致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进行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成土母质、生物、地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但是气候的影响更直接、更强。因此气候是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故选B项。
第2题,人们通过翻耕、耙地、压地等耕耘方式能够改变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孔隙度、垂直结构等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土壤结构和保水性,A项正确;灌溉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对土壤结构和保水性影响不大,B项错误;农作物收获会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对土壤结构和保水性影响不大,C项错误;施用有机肥会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对土壤结构和保水性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第3题,题中显示,土壤通气性主要由土壤孔隙状况决定,土壤孔隙度主要由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和疏松程度决定。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有不同密度的草原植物生长,水分条件较好,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导致土壤固体颗粒更小,孔隙度较小,土壤通气性较差,A、B两项排除;

温带草原地区比荒漠草原地区的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导致土壤孔隙度更小,土壤通气性更差,D项排除;我国西北地区温带荒漠土壤为沙砾质土壤,土壤颗粒较大,土壤孔隙大,通气性最佳,故选C项。
(2019·湖北武汉调研)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如图所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据此完成4~5题。
整体性的表现

4.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包括(  )
A.光照条件改善 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 D.地表夏温降低

5.推测高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 (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苔藓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短时期内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光照条件改善,地表夏温增高。第5题,由于灌木根深,高强度火灾后,其根系受火灾影响较小,因此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灌木。
重难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全国卷近5年4考)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所示)。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海拔的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1.地理环境差异性形成与表现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自然带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的分布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也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属于地貌景观,热带荒漠属于植被类型。
(4)自然带与气候带并不是一回事。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被名称命名,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3.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判断角度 判断方法
判断纬
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的数量多于阴坡
判断迎风坡
和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5.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
林带  —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洋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2019·湖北七市联考)横断山区由南北走向的7条山脉、6条大江构成了山高谷深、相间分布的地貌,多地分布着干热的河谷,形成了“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如图为金沙江(28°N)某地两岸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干热河谷中“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①全年受干热的东南风影响 ②越过山体的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即“焚风效应”显著 ③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 ④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干热河谷成为一种珍稀的资源,阿署达是位于金沙江畔的一个彝族小山村,全村靠种植芒果致富。据图推测,该村芒果集中种植的海拔高度在(  )
A.1 500~2 700 m B.2 700~3 100 m
C.1 500~3 100 m D.1 500 m以下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西南季风受到横断山区地形的阻挡,越过山体之后,盛行下沉气流,出现“焚风效应”,在河谷地区出现干热气流,从而出现“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景观”;河谷地区白天盛行谷风,河谷地区气流在沿山坡上升过程中,加剧河谷水分蒸发,从而进一步加剧河谷干燥程度。

第2题,芒果为热带水果,因此应分布于热量较为充足的地区。由图可知,在河谷荒漠以上,温度带依次为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则1 500 m以下主要为热带地区,因此该村芒果集中种植的海拔高度在1 500 m以下。
(2019·广东佛山质检)丹霞地貌海拔大多为300~400 m,山体相对高度也大多不超过200 m。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被称为“沟谷雨林”。读我国东南部某地丹霞地貌局部区域的植被分布图,完成3~4题。
非地带性现象

3. 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水分充足 B.全年降水量丰富
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
4.图中甲、乙两处的植被分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部某丹霞地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充足,A项正确;季风区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项错误;沟谷中太阳光照不如山脊处强烈,C项错误;位于亚热带,气温不是雨林形成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第4题,根据图例分布规律可知,图中甲地位于缓坡沟谷和平缓山脊之间,甲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两项错误;乙处位于堡状山顶,下面相邻植被类型是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乙地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D项正确;海拔不超过500 m,且位于我国东南部季风区,不可能是高山草甸、高山苔原,A项错误。
专题跟踪检测五
制 作 者:
适用对象:高中学生
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
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专题跟踪检测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建议用时:40分钟)
知识点 题序
基本目标 发展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3、5、6 7、8、9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4 11
综合题 1、10、12、13
一、选择题
(2019·山东济宁一模)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 3 个实验组: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 75%;对照组为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 5月和 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据此完成1~3题。
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降雨月份 降雨场次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mm/h) 土壤流失量(g)
甲 乙 丙
5月 1 26.70 1.46 7.818 0.168 25.217
2 32.00 2.20 22.928 9.750 324.042
3 24.32 3.05 32.233 11.237 5 386.549
8月 4 11.75 2.66 5.975 2.451 221.785
5 14.40 3.24 19.135 3.170 226.180
6 53.33 3.88 222.121 130.335 4 867.960
1.造成该地 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 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2.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A.实验组Ⅰ 对照组  实验组Ⅱ
B.实验组Ⅰ 实验组Ⅱ 对照组
C.实验组Ⅱ 实验组Ⅰ 对照组
D.实验组Ⅱ 对照组  实验组Ⅰ
3.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雨  B.蒸发
C.下渗  D.地下径流
1.A 2.C 3.C 解析 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降雨强度小,而8月份台风(热带气旋)活动较多,降雨强度大,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第2题,由材料可知,实验组Ⅰ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土壤流失量最少,因此对应乙;实验组Ⅱ植被盖度较小,土壤流失量较多,对应甲;对照组缺少植被保护,土壤流失量最多,对应丙。第3题,据实验数据推断,植被的盖度和根系影响土壤流失量,而植被盖度越大、根系越深长,越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少侵蚀、减少土壤流失量,因此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
(2019·安徽合肥一模)鲸湾港和伊尼扬巴内是非洲南部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两城市的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如图为非洲南部区域图。据此完成4~6题。

4.伊尼扬巴内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荒漠
5.伊尼扬巴内比鲸湾港年平均气温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地形
C.洋流  D.纬度
6.鲸湾港西侧海域形成渔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上升流 ②寒暖流交汇 ③离岸风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B 5.C 6.B 解析 第4题,图中显示,伊尼扬巴内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向岸的东南信风控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水汽含量较大,区域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因此,伊尼扬巴内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植被为热带草原。第5题,伊尼扬巴内与鲸湾港纬度、地形均相似,但伊尼扬巴内沿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起到增温作用,鲸湾港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作用,这导致伊尼扬巴内比鲸湾港年平均气温高。第6题,鲸湾港西侧海域形成渔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本格拉寒流和离岸的东南信风。本格拉寒流属于上升流,离岸的东南信风导致表层海水流走,底层冷海水上泛,表层海域的饵料增多,鱼类多,形成渔场。
(2019·山东青岛一模)气候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我国西北地区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如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月初地上生物量状况。据此完成7~9题。

7.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减少  B.一直增加  
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
8.与3 300 m处比较,影响3 180 m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风力
9.该流域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D 8.C 9.B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由3 180 m到3 300 m呈增加趋势,由3 300 m至3 400 m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因此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第8题,读图可知,3 180 m处比3 300 m处生物量少,说明该地水热条件比3 300 m处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3 180 m处比3 300 m处热量条件好,生物量应较大,B项错误;光照条件和风力对生物种类及生物特性影响较大,对生物量影响不大,A、D两项错误;受地形抬升影响,水汽需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降水,3 300 m处的生物量比3 180 m处多,最可能是因为该处降水较多,C项正确。第9题,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为地上生物量月差值最大的月份,经计算可知,7月份草甸生长最快。
(2019·广东广州二模)如图分别示意我国榆林、包头、海拉尔三地位置和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榆林最热月与海拉尔最热月的实际温差小于理论温差,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植被类型
C.海陆位置 D.地形类型
11.三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C 11.A 解析 第10题,榆林最热月与海拉尔最热月的实际温差小于理论温差,说明榆林最热月气温偏低,海拉尔最热月气温偏高。由图可知,榆林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因此最热月气温偏低;海拉尔距离海洋较远,气候受大陆性影响大,因此最热月气温偏高,故选C项。第11题,三地气温年较差大致从低纬向高纬增大,以热量为基础,因此三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纬度地带性。
二、综合题
12.(2019·广东广州调研)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 m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m,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第(2)题,由图可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常绿硬叶灌丛,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从阔叶变异为硬叶,植物因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水分条件差,其原因可从保水条件差和蒸发旺盛两方面分析;从阔叶林(树大根深)变异为矮林、灌丛(根系浅、植株矮),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风速大、土层薄。第(3)题,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分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第(4)题,丹霞地貌山顶以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
答案  (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堆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13.(2019·福建三明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前为海湾环境,堆积了深厚的石灰岩等。新生代以来,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始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被抬升。
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零星分布于海拔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是地质变迁的残留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其伴生的乔木树种多。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10~11月份,在自然状态下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2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忌低温干燥,土壤温度25 ℃以上才能萌发。
图甲示意全球部分地质年代及干湿冷暖变化,图乙示意西双版纳山红树分布区的气候资料。

图甲 图乙
(1)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并分析地质变迁过程对山红树种群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山红树天然繁殖能力弱的自然原因。
(3)为保护濒危物种,相关机构计划在海南岛东南部建设山红树育苗基地。你认为该计划是否可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云贵高原自新生代以来慢慢形成,因此据图甲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气候与后期相比: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湿度更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渐新世以来,气温波动下降,降水减少,这是由于自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分布面积减小;由材料可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山红树遗留至今,说明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地质环境较为稳定;最后现代山红树主要分布在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由于地处滇南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使得山红树得以残留。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与其伴生的乔木树种多,说明种群间竞争弱,不利于幼苗生存;零星分布于海拔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说明山红树生存环境特殊,适应范围小,不利于种群扩散;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10~11月份,在自然状态下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2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而在山红树发芽期间正值旱季,水分条件差,气温和林下土温偏低,不利于种子萌发。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与理由一致。如果反对,根据土壤温度25 ℃以上才能萌发,海南岛虽然处于热带地区,但冬季地温可能低于25 ℃,不利于种子的天然发芽。若赞同,则从海南岛水热条件优越,可以通过人工改善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培育等方面作答。
答案  (1)繁盛时期的气候条件比现在更加湿热。渐新世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现代山红树生存环境无明显变化,但由于位于滇南谷地,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使得山红树得以残留。
(2)零星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种群数量少,伴生树种多,种群间竞争弱,不利于幼苗生存;分布于海拔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适应范围小,不利于种群扩散;山红树果实成熟期(10~11月)正值旱季,水分条件差,气温和林下土温偏低,不利于种子萌发;种子休眠期极短,无法保存到水热条件优越期(4~9月份)萌发。
(3)不可行:种子萌发期间土温达不到25 ℃,无法天然繁殖。
可行:迎风坡降水丰富,冬季温度较高,有利于人工培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