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体验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中学,大家都很羡慕计算机老师,因为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但又有谁知道教信息技术课的苦恼呢?不用说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就是面对学生,也有说不出的苦恼。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对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时,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采取实用范例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实用范例进行的。这个实例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乐于学习的,并且教师在课前必须亲手制作过。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就更容易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Word2000这个程序中,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编制“设计一张贺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范例。如文字编辑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说要将所有好的教学方法都运用到课本的教学中来,不能进入这样的误区,而是要依据本课的内容,有选择性的,来选择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文件夹的管理”这一课,我运用了比喻这种教学方法,把“文件夹”比喻成“书包”,书包中存放着许多的书、文具等,文件夹和书包一样,里面也存放着许多的文件和子文件夹,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什么是文件夹。在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管理文件夹的意义,还可以运用比喻的教学方法,书包里存放了这么多的东西,很不容易整理,可依据类别的不同放入书包不同的夹层里。计算机中的各类文件也和书包里的书一样,可以根据类别的不同放入不同的文件夹中,在文件夹中还可对文件再分类,还可在文件夹中建立子文件夹,子文件夹就好比书包中的夹层一样,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叫做文件夹、文件夹管理的意义。如在教Excel时,我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教学方法,提出把该班本次期中考试的各科成绩用计算机来处理,计算每人各科成绩的总分,还要按总分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函数、公式、排序的使用方法,通过Excel来完成这类任务,既轻松又准确。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又参加了电脑兴趣小组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很快,在完成练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也较多,有些想法和做法可能会超出教师的现在的教学范围。这时,教师要对这些学生“网开一面”,允许他们个性化发展。如,在指导学生做幻灯片过程中,老师教用Word2000做网页 ,而有的学生喜欢用FrontPage2000来做,而且做得很“专业” ,这时作为教师就不必横加干涉,并且还要表示欣赏。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搞一刀切。
三、随堂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的做法:1、穿插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玩游戏,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才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2、组织竞赛,强化学生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文字录入,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有鼠标操作比赛,如翻纸牌游戏,看谁能快速的过关等等。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能使学生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决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让我们大家互相交流,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一、寓趣于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
二、适时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
三、误区设问,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误区设问就是根据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地方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文件(夹)的删除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及图片的删除操作后,已基本形成按“delete”键即完成“删除”操作的操作习惯,然而这一个操作对于删除表格的某列某行及至整个表格时,却不然,为此,学生经常在此出错,总是习惯性地用“delete”键去做。教学时,不妨在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前,先故意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然后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表格,此时,学生往往会满有把握地先选中整个表格,然后,按“delete”键,然而表格却纹丝不动,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ete”键失灵了?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内容,然后再选中表格,再按“delete”键,发现“delete”键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噢,知道了,原来“delete”键只删除表格中的内容,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到此,教师就顺势进行正确操作方法的教学过程。“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学生对删除表格操作及“delete”键在这儿的作用,通过误区设问而理解得更为深刻。误区提问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了一个设谬----排谬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
四、一题多问,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在教学上不断创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知识,并且给学生一个创新自学的空间,最终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