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6-09-27 17: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第1节 信息与信息社会
第2节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第3节 计算机的组成
第4节 注意信息安全
信息:
信息是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是通过一定的载体产生和传播的。如:课程表,天气预报。
信息是客观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知识内容。
信息的表达方式:
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体现、存储和传播,这些载体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但信息不会因为载体的不同而改变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信息的特性:
(1)真伪性
(2)针对性
(3)完整性
(4)实效性
(5)可传递性和可再生性
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真假信息普遍存在这个自然和社会中,误信假信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信息存在是很普遍的,所以采集信息要针对你所从事的行为活动。
不完整的信息是很难被利用的。
信息的利用必须要注意时效性。
信息的使用价值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不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信息可以不因传递而受损。
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能高速传送信息的网络体系,它由信息网络和信息设备构成信息通道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通信网络(因特网,校园网等)
(2)通信设备(电脑、传真机、电话等)
(3)信息资源(网站,校园网的资源库等)
(4)人才资源(设计使用上述设备和资源的人)
返回
信息处理:
通常,把对信息进行的采集、传送、排序、归并、存储、检索、计算以及模拟和预测等操作称为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信息处理的五个基本环节:
(1)信息采集 (2)信息传递
(3)信息加工 (4)信息存储
(5)信息发布
信息技术:
在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存储和发布等各个环节中涉及的技术一般被称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四类:
(1)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如:测量卫星、红外 遥感等)
(2)通信技术(如: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
(3)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4)控制技术(无人驾驶飞机、自动切割机床等)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智能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的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1)军事方面(雷达技术、遥控遥测技术、情报卫星技术、电子干扰技术)
(2)工业方面(日本机器人)
(3)农业方面(卫星遥感遥控技术)
(4)科研方面(原子排列方式,DNA解码)
返回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称为电子管时代
第二代:称为晶体管时代
第三代:称为集成电路时代
第四代: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时
代。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名称为ENIAC,中文名称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在我国是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他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
是指所有看得见、摸 得着的部件和设备。(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设备)。
软件是指挥硬件动作的部分,不能用肉眼看见,但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不需用 户编程的软件.(WORD,EXCEL等)
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以方便用户使用的软件.(LINUX,WINDOWS,DOS等)
很好的计算机硬件只能为它的高性能提供一个基础,而硬件性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取决于他的软件系统。当然,好的软件系统也必须要依赖良好的硬件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计算机的物理组成
所谓计算机的物理组成,是指能看到的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实物。如果没有特别的指明,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是指我们日常见到的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也就是PC(personal computer)机。
一般来说,计算机的硬件由主机和外围设备(peripheral equipment)两部分组成。
主机: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他的外壳称为机箱,里面有主板、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光盘驱动器等。
(2)中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也称为微处理器。它是指整个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控制计算机并根据指令使计算机的个部分协同动作。
(1)主板
主板是计算机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为计算机的各个元件提供数据传输的通道。主板上分为许多个功能,每个功能块都由一些芯片或元件构成。主板上还有一些插槽,以便在需要时插上各种插卡。
(3)内存
内存的正式名称是内存储器或主存储器,是存储指令(程序)和数据的部件,能够被中央处理器直接使用的指令或属于都存储在内存中。
内存分为只读存储器(缩写为ROM)和随机读写存储器(缩写为RAM)。
存储器是由千千万万个小的电子线路单元组成每一个单元称为一个“位”(Bit),中文音译为比特.存储器容量以“字节”(byte,通常简写为B)为单位。容量越大的存储器能够存储的数据越多。计算机存储的常用单位有:千字节(kilo-Byte简记为kB,1Kb=1024B),兆字节(Mega-Byte简记为MB,1MB=1024KB),吉字节(Giga-Byte简记为GB,1GB=1024MB)
目前计算机的RAM容量一般在32MB---2048MB。
(4)硬盘驱动器
硬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外存储器,它的容量大,补充了内存的不足,是计算机中重要存储设备之一。现在的硬盘容量一般在1GB—600GB之间。
(5)光盘驱动器
光盘驱动器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和电子技术的产品。CD-ROM是存储多媒体软件的理想介质,它只能读取而不能写入数据,通常一片光盘可容纳650MB的数据。可以写入数据的光盘产品通常有三种:
1、CD-R(一次性写入光盘):可以写入数据,但写入后不可修改。
2、CD-RW(多次写入光盘):可以反复写入数据
3、MO:磁光盘,用激光定位而用磁介质记录数据。
(6)软盘驱动器
软盘驱动器是计算机的重要部件,常用于对数据进行备份.
外围设备
计算机的外围设备主要担负计算机和人之间交换信息的任务。外围设备通常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把人所习惯使用的数据方式(如文字、图象、声音等)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存储和识别的二进制数据方式的设备。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中的数据转换为人所熟悉的信息表达方式的设备。
(1)键盘: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的输入 设备,他可以将文字、符号和一些控制命令输入到计算机中
(2)鼠标:
鼠标也是计算机基本的输入设备,他可以使操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便。
(3) 显示器: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基本输出设备。按显示色彩分类,可分为单色显示器和彩色显示器。常见的有阴极射线管为主体的显示器和以液晶显示器为主体的显示器。
(4)扫描仪:
扫描仪是将图形或文字信息输入计算机的重要工具。
(5)打印机:
打印机可以用来输出各种文字和图象。目前打印机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
(6) 扬声器:
扬声器用来播放计算机中的各种声音。
计算机的逻辑结构
按照计算机工作原理分,著名科学家冯诺伊曼提出:计算机的硬件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返回
命令、程序、数据等信息通过输入设备送入计算机,计算机把它放在存储器中,命令由控制器从存储器中取出经过译码后再执行。命令的具体操作是在运算器中完成的,最后的结果存在存储器中,然后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包括:
硬件安全
软件安全
数据安全
运行安全
计算机犯罪:
以计算机为工具或计算机为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称为计算机犯罪。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意识,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破坏计算机功能或修改计算机数据、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段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特性: (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一般有很强的再生机制,能通过程序的运行不断扩散,危害其他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1988年11月13日美国最大的计算机网之一Internet网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一夜之间,许多小型机和工作站都感染了儒虫病毒.病毒的制造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当时年仅23岁.
(2)破坏性:
被病毒感染了的计算机在病毒发作时,会表现出一些症状,或者屏幕显示出现异常,或者系统速度变慢,或者数据被篡改,或者文件被删除,严重的时候甚至某些部件遭到损坏。
(3)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在感染计算机后,一般不马上显示它的破坏性,而当某中条件满足时病毒才发作。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为了对付计算机病毒,人们提出了许多杀毒和防毒的措施.例如:使用杀毒软件.但杀毒软件不能彻底防御计算机病毒的攻击,预防病毒还要辅以管理措施和其他技术手段.
(1)管理手段
制定使用计算机的有关管理措施,切断一切可能产生病毒的途径.
(2)技术手段
可以建立“防火墙”,当应用程序对文件进行关闭、保存等操作,“防火墙”首先对操作对象进行检查,清除病毒之后再完成操作.
规范信息行为
1、尊重软件版权,不使用盗版软件
软件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软件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许多专业人员的劳动才能完成。随意对版权软件进行复制是不正当行为,严重的还可能够成犯罪。为了维护作者的权益,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
2、使用因特网要有防范意识
3、杜绝违法行为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