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3 13: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民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北魏洛阳城
北魏玻璃瓶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东 汉
南 朝

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孝文帝改革背景
孝文帝改革背景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背景
鲜卑族拓拔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在拓拔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北魏的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进一步加重的各族人民的负担。
---《人民出版社》
政治统治黑暗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平城宫殿遗址
孝文帝改革背景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孝文帝改革背景
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孝文帝改革背景
经济水平的落后
孝文帝改革背景
冯太后、孝文帝的锐意改革
孝文帝改革背景
一、前提: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二、统治之下的矛盾:
1、政治方面:
(1)政治黑暗
(2)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2、经济现状:游牧经济落后性
3、民族矛盾:尖锐
4、阶级矛盾:激化
5、社会矛盾:危机
三、改革的推动者:冯太后和孝文帝的锐意改革
二、改革概况
1、时间:
2、人物:
3、目的:
巩固北魏政权,促进民族融合
冯太后和孝文帝
前期(471---490);后期(490---499)
三、改革的举措:
1、均田制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令规定: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
女子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自主探究一】根据教材内容,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桑田
露田
麻田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能否进行买卖?



永业之田
国家把无主的荒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内容
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1、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影响
北方经济
恢复发展
三、改革的举措:均田制
农民
北魏政权
北魏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宗主
1、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2、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3、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农民
北魏政权
(改革前)
(改革后)
内容:设邻(五家为一邻)、里(五邻为一里)、党(五里为一党)三长,直属州郡。
目的: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改革的举措: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影响:
三、改革的举措:
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
思考:据此,北魏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呢?
①俸禄制度
②任期考核制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合作探究】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建议: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原因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目的)?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改革的内容
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2、迁都原因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三、改革的内容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迁都洛阳方法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服饰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姓氏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语言汉化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生活封建化(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孝文帝改革内容
经济方面:均田制
政治方面:
1、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1、易服饰
2、姓氏汉化
3、语言汉化
4、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5、生产方式农耕化
6、社会生活封建化(汉化)


四、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的儒学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课堂练习:
4、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局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