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石壁上的九色鹿》
学校:高家坳小学
主备人:袁敏
学科
美术
课题
石壁上的九色鹿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敦煌壁画艺术的发展,着重对敦煌壁画九色鹿形像进行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2、能力目标:能掌握"九色鹿"在外形、用线、用色上的特点。尝试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敦煌壁画的艺术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学习,充分认识敦煌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重点
重点:能了解以九色鹿为典型的敦煌壁画艺术特色与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进行艺术欣赏的热情。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美术评价语言,对壁画进行评述。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1、?查找图片并了解 (1)敦煌莫高窟壁画 (2)九色鹿的故事。3、 根据九色鹿的故事画一幅想象画。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由《鹿王本生图》改编的依托敦煌壁画典型动画片《九色鹿》,在观看之前提出:故事的主角是谁?你能给大家复述出来吗?(设计意图:把学生融入到敦煌壁画世界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展示搜寻信息,绘画探究的成果,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出课题。)
探究《鹿王本生图》文化内涵,归结其艺术特点
1、利用课件循环呈现整张壁画,引导学生找到壁画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得出当时壁画构图呈先两边后中间的对称法则。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感知壁画,从方向上去把握,做到心中有底。
2、欣赏《鹿王本生图》画面上共绘制了5只鹿的形象:奔跑时美丽可爱的形象,在救助时勇敢有爱心的形象,面对感恩者时诚恳和善的形象,休息安睡时善良温顺的形象,在面对国王围捕时昂首挺胸、不畏权势的形象。(设计意图:通过对画面形象的造型、散花装饰、主体与衬景关系处理手法等一一进行说明,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与知识线索。了解到隋唐以前的早期壁画的剪影式造型特点, 知道我国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岩画和瓦当上鹿的图案,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动物特征绘制剪影形象。
3、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充分认识敦煌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4、 扩大范围,横向对比
播放西魏、初唐、盛唐因此教材还编排了西魏时期的《狩猎图》、初唐的《夜半逾城》、盛唐的《报恩经变》等以作为对比欣赏,为此教材安排了“说一说《九色鹿》上的色彩和右图有何异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能清晰的分辨出不同的是北魏壁画以深色的赭红衬底,以后的壁画则以浅色的白粉铺底,相同之处则是几种颜色的固定搭配,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敦煌壁画由红(赭石、土红、朱砂)、绿(石绿)、蓝(石青)、白、肉色(朱丹+白粉)组成的色彩配置方案。)
归结艺术特点:
1、对比分析剪影式绘画特点:石壁上的九色鹿与生活中的鹿,简化了鹿身上的细节,让形象更简洁。(简洁)
2、剪影式造型:轮廓线---剪影图----鹿的形象,像这样用轮廓线画出鹿的剪影,是隋唐以前壁画大师们绘制壁画的方法,即剪影式造型。强调形象简洁、抓住特征,提出动物的动态与故事情景的联系。
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A、景物大小对比,突出主体
B、色彩深浅对比,突出主体(设计意图:
3、配色:敦煌壁画由红(赭石、土红、朱砂)、绿(石绿)、蓝(石青)、白、肉色(朱丹+白粉)组成的色彩配置方案。
三、创作体验
小练习
鉴赏敦煌石窟壁画《撒锤那舍身饲虎》,引导学生从构图,形态,颜色,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于敦煌壁画欣赏能力,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教师总结: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可谓大而盛。不仅仅是因为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是曾经历10个朝代建造成的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更是因为敦煌艺术集世界艺术之大成。它既是华夏艺术的明珠,也闪烁着印度艺术、希腊艺术、伊斯兰艺术的光芒,是世界艺术唯一的交汇点。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想说什么?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美术造型语言引导学生欣赏创作、升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
这样设计,首先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能积极地自觉学习;其次锻炼了学生多种能力,如合作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另外也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内容含量增大,教学层次分明。)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