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20:30:40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3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贿赂(lù) 严惩不贷(dài) 为(wèi)国者
B.燕国(yàn) 大放厥词(jué) 削减(xuē)
C.咽喉(yān) 以众暴寡(bào) 荆棘(jí)
D.嬴政(yínɡ) 数典忘祖(shù) 给予(ɡěi)
解析:A项中“为”应读wéi;B项中“燕”应读yān;D项中“数”应读shǔ,“给”应读jǐ。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率赂秦耶 率:一律
B.思厥先祖父 先:敬称已去世的尊长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看护
强弱胜负已判 判:确定,判定
D.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解析:A率:全、都;B厌:通“餍”,满足;C视:看待,对待。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存亡之理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⑧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③⑥⑧
解析:①中“其实”解释为“它实际上”。②中“祖父”解释为“祖辈父辈”。④中“智力”解释为“智慧和力量”。⑤中“至于”中“至”解释为“到”,“于”为介词,“至于”不可连在一起讲。⑦中“故事”解释为“旧事”,故答案选D。
答案:D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A.①⑥⑦ B.③④⑧⑨
C.①④⑦ D.③⑤
解析: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解析:①“厥”,③“渠”,⑤第一个“之”。
答案:C
6.下面各句中的“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8)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1)(6)/(2)(8)/(3)/(4)(5)(7)
B.(1)(5)(6)/(2)(8)(3)/(4)(7)
C.(1)(6)/(2)(8)/(3)/(4)(7)/(5)
D.(1)(5)(6)/(2)(8)/(3)/(4)(7)
解析:(1)(6)“因为”,介词,(2)(8)“连词”相当于“而”,(3)介词,“凭借”,(4)(5)(7)介词,“用”“拿”。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C
8.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解析:分析动词与主语的关系。
答案:D
二、文段选读
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解析:B项,“不免”是古今异义词,文中的意思是“不能幸免”。
答案:B
10.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也相同
解析:①攀附、亲近,②语气助词,通“欤”,③④均为使动,使……退却,打退。
答案:A
11.下列句子中,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B项为条件关系,C项为因果关系,D项为假设关系。
答案:A
1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等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解析:“谗”字的意义没有翻译出来,谗:受诬陷。
答案:C
1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答案:C
14.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答案:C
三、时文选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徇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B.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C.执政议以芾使会/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浯闻/得罢/不行
D.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解析:“是……邪”,固定结构;“邪”通“耶”,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排除其它三项。
答案:C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解析: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D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解析:“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原文是权豪“侧目”,即不敢正视,畏惧。
答案:C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得分点:将、延、俾、阙失各1分,整体1分)
(2)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得分点:舆、致、以、异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秦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请求皇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这就是秦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四、综合创新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答案:B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他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课时作业14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比得软脚病(近来) 少而强者不可保(身体好的人)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创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接)
D.如我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才)
解析:业,动词,继承……的事业。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然:这样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少:数量不多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解析:少通“稍”。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解析:“籍”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举天下之豪杰 抑本其成败之迹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乃翁
C.请其矢,盛以锦囊 王好战,请以战喻
D.梁,吾仇也 乃仇雠已灭
解析:C项中“请”为取出/请允许我。
答案:C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所谓天者诚难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是疾也,江南之人常有之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解析:B项中的“诚”都是“实在”的意思。
答案:B
6.下列省略句补充不当的一项是(  )
A.以(之)为口实 B.吾将以(之)为袜
C.投(之)诸地而骂曰 D.《筼筜谷》(为)其一也
解析:C项不是省略句。
答案:C
二、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③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④,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⑤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⑥。料得清贫馋太守⑦,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 ①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筼筜(yún dānɡ)谷: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竹。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后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③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④彭城:徐州。⑤扫取:画出。⑥箨(tuò)龙:笋子。⑦馋太守:戏指文与可。文曾任洋州知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解析:辩:能说会道。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A项中的“乃”都为副词,竟然,却。
答案:A
9.对下列句子中的“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起从之     指代“所欲画者”
B.士大夫传之 指代与可厌绝求画之事
C.可往求之 指代“墨竹一派”
D.余因而实之 指代万尺竹之说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的故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亡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解析:“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不准确。
答案:C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2)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3)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到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作袜子!”
参考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作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三、时文选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阵,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一》)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解析:根据原文意思判断,B项正确。
答案:B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称,这里相对于“提剑汗马”的武士行为,指博学的文人。
B.刺史,本指皇帝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逐渐发展为一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C.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加以褒扬的称号。
解析:不止褒扬,也有贬损。
答案:D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贵少有大志。小时候跟老师读书时就认为男儿应当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为他以后弃文从戎在沙场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B.宇文贵作战勇敢。他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被围,常用绳子拴住自己从城上缒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
C.宇文贵善于捕捉战机。颍川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力排众议,入城据守,凭着骁勇善战,最终以少胜多。
D.宇文贵治乱功绩突出。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时,他指挥部下平定叛乱,又招募侠义勇士督责搜捕劫犯盗贼,蜀地因此平静。
解析:“弃文从戎”错。
答案:A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刺史源子雍据城坚守,命宇文贵为统军,宇文贵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
(2)宇文贵喜欢音乐,沉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当时的人因此十分称赞他。
参考译文:
宇文贵,字永贵,他的祖先是昌黎大棘人。他小时候跟着老师读书,曾放下书本感叹说:“男儿应当提着宝剑、骑着骏马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的封爵,怎么能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文学博士呢!”魏正光末年,贼军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据城坚守,命宇文贵为统军,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后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到处聚合,出兵阻击,宇文贵每次奋战,总是击败贼军。宇文贵后来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逃奔邺城,遭到葛荣包围。贼军多次前来进攻,宇文贵总是从城上缒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但是贼军实在众多,包围久久不能解除。于是,宇文贵就从地道悄悄出来,北上面见尔朱荣,陈述贼军兵势,尔朱荣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宇文贵跟随尔朱荣在滏口活捉葛荣。大统初年,他与独孤信进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献出颍川投降,东魏派遣将领尧雄、赵育率领两万士兵来攻打颍川。宇文贵从洛阳率二千人马前去救援,大军驻扎在阳翟。宇文贵的部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敌兵争胜。宇文贵说:“兵势变化,本来就不可以按照常理来讨论。尧雄等人必定认为颍川孤立危急,力量不能与他们匹敌,而且认为我们兵少力弱,孤军冒进,如果全力进攻颍川,一定会很容易就能攻破。如果颍川沦陷,我们在这里还能干什么?如果前进据守颍川,有城池可以据守。尧雄见我们入城,出乎他的预料,(那么他们)进攻就会犹豫不决,退兵又没有可能。然后(我们)与各军全力进击,攻打哪儿不能攻下来呢?希望各位不要迟疑。”于是便进入颍川。尧雄等人率领军队逐渐向前推进,宇文贵率领上千士兵背靠城池,摆下阵势,与尧雄交战,他的马被流矢射中,便持短兵器步行着与敌人战斗。士兵都非常遵奉命令,尧雄大败,迅疾逃跑,赵育于是投降。魏废帝三年,朝廷下诏命宇文贵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当时,隆州人李光赐在盐亭举兵反叛朝廷,跟他的同党一起进攻包围隆州。隆州人李柘也聚众造反,张遁起兵响应。宇文贵使命叱奴兴救援隆州,又命成亚进攻李柘和张遁,情势紧迫,李、张二人投降,宇文贵将他们拘捕送往京师。宇文贵(因功)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官衔。原先,蜀地劫犯盗贼很多,宇文贵便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命他们督责搜捕,蜀地因此平静。武成初年,他与贺兰祥一起进讨吐谷浑。大军返回后,他又被晋封爵位,食邑万户。宇文贵喜欢音乐,沉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然而他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当时的人因此十分称赞他。天和二年去世,朝廷赠封他为太傅,谥号为穆。
四、综合创新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玉楼春①
[宋]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解析: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
答案:B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课时作业15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饮食之气相薄      薄:贫瘠
B.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 正:治罪
C.惟大辟无可要 要:要挟
D.然犹质其首 质:抵押
解析:薄,迫。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罄:一种打击乐器
B.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因:因而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以:来
D.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 政:通“正”
解析:罄,空,净尽。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予我千金,吾生若
B.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C.即夕行步如平常
D.吾辈无生理
解析:A.千金:千两黄金。B.亲戚:亲人。D.生理:活的可能。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得死       期有得耳
B.使其党入索财物 富者就其戚属
C.行刑者先俟于门外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D.然后得死 主缚者亦然
解析:能够/得到。
答案:A
5.把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岱“寻梦”的一组是(  )
①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③繁华靡丽 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⑤惟恐其非梦 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对现实的哀愁与愤激之语;⑤属于“惧梦”之语。
答案:D
6.下列对《陶庵梦忆序》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B.作者叹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说明作者是用泪眼来观梦、察梦、寻梦的。
C.由于本文是一篇“自序”,因此,作者要简洁地回顾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
D.全文以议论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抒情,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实用而又好看。
解析:议论和抒情互换位置。
答案:D
二、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也,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有改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解析:羁:停留。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取独/结构助词“的”;B.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C.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答案:D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
B.(胥某)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
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解析:省略成分应该是“主谳者”。
答案:D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解析:④写胥吏“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不敢动任何手脚,⑤写“功令”(政府的法令)上的正常规定。⑥是管文书的所提出的一种办法。其他三项,或单独刻画、或勾勒群像,或写其言、或写其行,均为胥使贪赃枉法的具体内容。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实事,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解析:左右邻居与“不孝”的罪名无关,也受牵连作证而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这一细节,是作者对“少有连,必多方钩致”的黑暗现象的印证。
答案:B
参考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近年讼事,(刑部)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吏、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想尽办法捉来。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分别等差的勒索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来找保人;其次,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作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又有个姓什么的以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偷地更换它,增加或删减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那些上奏给皇帝和送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边远地方去服役。案文送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就预先等候在牢房门外。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一点时间也不拖延。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犯了把持公仓的大罪,依照法律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管文书的某人告诉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去。”他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犯人,却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管文书的某人笑着说:“(他)重新上奏请示,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是主审官也要一个个罢官离开,他们不能拿这两个人的性命来换掉他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这些人也就始终没有死的道理了。”他居然这样办了,同案名单中后面的两名从犯马上被处了死刑。主审官惊吓得口张舌翘,但到底不敢追究。我在监狱里,还见过某姓兄弟俩,牢房中的犯人都指着说:“这两个人就是用某人、某人换来他们的脑袋的。”
三、时文选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蹦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汴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解析:“命知磁州”是指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句子完整,“州”字后面要断开,排除A 项和B项。“就道”是出发、动身的意思,“单骑就道”是指一个人骑马出发上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选D项。
答案:D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解析:疏没有“陈情”的成分。“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解析:“不再出仕”错,文中只说了他退居东阳,而下文也提到了他出任磁州知州,说明他并非“不再出仕”。
答案: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2)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关键点拨】(1)输:交纳,献纳。率:都。横取:横征暴敛。(2)及:趁。翕然:一致。何……足忧乎: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就性格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祐六年进士及第。殿试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病,考官厌恶他的直率,将他的排名列为最低一等,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调到登州任通判。(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朝廷派遣使臣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宗泽与他的亲友说:“天下从此多事了。”于是宗泽隐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房屋,靖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都借故不上任。宗泽说:“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当天就一个人骑马出发上任去了,跟从的疲弱兵卒有十多人,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一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皇上看后嘉奖了他,金人逼迫徽、钦二帝北行,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大计。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么慌张,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汴京。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必称他宗爷爷。宗泽上奏疏说:“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即使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我听说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四、综合创新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胡无人
陆游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①。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③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④,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⑤,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⑥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注】 ①《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磔(zhé),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②碛(qì):沙石堆积之地。③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④降款:投降的文书。⑤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⑥群阴:各方敌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游这首诗是古体诗,诗中长短句间用,节奏高昂,气势豪壮。
B.开篇突兀而起,用《桓温传》典故,表达对诗中北伐英雄的崇敬。
C.汗血马是西域名马,句中用“初识”强调人们对汗血马异常喜爱。
D.风云之会,可以指非常的际遇,写出诗人对君臣知遇与施展抱负的渴望。
解析:“初识”强调的是胜利难得,中华帝国终于得以再识汗血马。
答案:C
(2)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尾两句拿老死篷窗、苦读诗书的行为与为国立功的英勇行为作对比,突出前者的可贵和后者的可笑,表明诗人为国争战的志愿。②此诗通过想象塑造了一个驰骋战场、复兴中华的英雄人物,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也暗含了对自己报国无门的自嘲,悲愤之情不言而明。
课件28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伶官传序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49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要览感悟高考前沿探究六国论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3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狱中杂记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3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陶庵梦忆序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34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33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