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20:31:07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鼙鼓(pí) 厦门(xià)
端倪(lí) 钟灵毓秀(yù)
B.崔嵬(wéi) 慰藉(jiè)
恪守(kè) 命运多舛(chuǎn)
C.迤逦(yǐ) 扁舟(biǎn)
宽宥(yòu) 年高德劭(shào)
D.凝睇(dì) 讣告(fù)
果脯(pǔ) 功亏一篑(kuì)
解析:A.倪ní;C.扁piān;D.脯fǔ。
答案:B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粉黛 凝脂 恩泽 云鬓
B.春霄 闲暇 佳丽 光彩
C.霓裳 城阕 娥眉 踌躇
D.缥缈 迤逦 仙袂 淖约
解析:B.春宵;C.城阙;D.绰约。
答案:A
3.下面的加点词语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B.六宫粉黛无颜色
C.雪肤花貌参差是
D.云鬓半偏新睡觉
解析:A.可怜:可爱,可羡;C.参差:差不多;D.睡觉:睡醒。
答案:B
4.下面句子加点词语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的是(  )
A.六宫粉黛无颜色
B.金屋妆成娇侍夜
C.缓歌慢舞凝丝竹
D.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A.粉黛:代指后宫妃嫔;C.丝竹:代指音乐;D.管弦:代指音乐。
答案:B
5.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解析:D为夸张、借代,A、B、C均为比喻。
答案:D
6.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专夜(专宠) 列土(封爵赐邑)
B.娥眉(美貌的女子) 萦纡(曲折环绕)
C.龙驭(龙驾的车) 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
D.阑干(纵横) 迤逦(曲折绵延)
解析:龙驭:皇帝的车驾。
答案:C
二、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以有形之山水写无形之情,那不尽的江水和无际的青山不正像玄宗绵绵的情思吗?这是反衬。虽然满眼是山青水碧的美景,可心中却尽是凄苦的况味,这构成了正衬。
B.青、碧都是冷色调,和玄宗当时凄伤的心境是一致的。两个“蜀”字构成回环之美,“朝朝暮暮”两个叠音词也增添了音韵美。
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采用白描手法,选取春、秋季节中两个典型画面,一乐一哀,都烘托了人物长年不断无处不在的哀伤之情。
D.这一部分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景中见情,如“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有的寓情于景,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
解析:“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以有形之山水写无形之情,那不尽的江水和无际的青山不正像玄宗绵绵的情思吗?这是正衬。虽然满眼是山青水碧的美景,可心中却尽是凄苦的况味,这构成了反衬。
答案:A
8.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解析: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
答案:A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意象的不同直接摘取诗中的意象即可,关键是意境的不同,注意“早莺”“新燕”“渐欲迷人眼”和“才能没马蹄”展现的生机,抓的是小的方面的内容,此诗重点注意的是湖光山色和农田,抓的是大的方面。
答案:①《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②《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作者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讯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对比。
解析:讽刺之说无中生有。
答案:B
(2)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感情的总括和深化。
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
“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学诗不仅仅是学技巧。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表现手法,__①__,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说与写的能力,更不能改变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诗言志”,一个人,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眼界不广,__②__?梁衡说,只会用“要”字写评论的人,是“权”的意识、“官”的意识太重了。__③__,技巧再多也用不出来,或根本懒得去用,只留下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臭在那里。
答案:①但只去学技巧
②技巧再多有什么用呢
③有了这样的意识
12.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选择”为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古今中外,选择无处不在,人生就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无悔的选择。

课时作业2
一、知能巩固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 潺湲(huán)
西澨(shì) 偕(xié)逝
B.修葺(qì) 芳椒(jiāo)
兰橑(liáo) 辛夷(yí)
C.庑(wǔ)门 衣袂(jué)
踯躅(zhú) 祠(cí)堂
D.边塞(sài) 阻塞(sè)
千载(zǎi) 下载(zài)
解析:A.湲yuán;B.橑lǎo;C.袂mèi。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骋望 澧水 修茸 缭绕
B.汀洲 白芷 帷幕 倾泄
C.襟怀 捷径 频繁 映衬
D.瓜洲 衰鬓 伯仲 文彩
解析:A.修葺;B.倾泻;D.文采。
答案:C
3.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夕济(渡水) 骤得(轻易,一下子)
B.播芳椒(散布) 吞声(忍受委屈)
C.开济(开创;扶助) 气如山(豪情壮志)
D.楼船(高大的战船) 名世(名传后世)
解析:吞声:声将发又止。
答案:B
4.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B.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反问,其余为比喻。
答案:B
5.下面句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躇不敢言。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D.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B.踟躇—踯躅;C.巾—襟;D.明—名。
答案:A
6.下列有关诗词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诗,平仄没有严格规定,用韵比较自由,篇幅一般较长。《诗经》《楚辞》及乐府民歌都属于古体诗范畴。
B.古体诗、近体诗的划分一般是从产生的时间方面考虑,所以唐代以后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
C.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方面有严格规定。篇幅虽小,却同样可以显示诗人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D.词,又称曲、杂曲、曲子词或长短句。唐、五代已经出现,盛行于宋。它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诗体,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解析:唐代以后的诗歌也有古体诗。
答案:B
二、文段选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解析:由近及远,写草绿莺啼美景又有谁来观瞻和欣赏呢?此句主旨是写诗人的感叹。
答案:B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分别是“自”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和“空”字,便凄凉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伤感叹惋的情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解析:是语法上有倒装,即空自许为塞上长城,有报国之志而未行报国之举。
答案:C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说说这种手法是如何表现诗歌主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诗人将往事的回顾与而今的感慨、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无情相互对照,表达了诗人的愁怨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抚顺市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雨①叹(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 ①天宝十三年,夏秋淫雨不止,农田遭受涝灾,宰相杨国忠不予上报,国家衰乱之象已经显现。②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避丑拙,不避悲惨,一个“烂”字写出了雨中百草凋零、衰败的景象。
B.第二句“决明”颜色鲜艳,与首句“烂死”的百草对比,象征诗人坚强意志。
C.颈联亲切地用“汝”称决明,表明对风雨中决明能否长久挺立的关切与担忧。
D.尾联用“堂上书生”遥相呼应“阶下决明”,既有理性的安排,又有感性的联想。
解析:不象征诗人坚强意志,而是决明本身的坚强。
答案:B
(2)结合全诗,鉴赏尾联的“空”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空:白白的,徒然。②我虚度岁月,无法爱护你,只能逆风闻到你的香气而潸然泪下。③表达作者关心担忧决明能否长久挺立于风雨中但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悲慨。④也表达作者面对国家混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的悲伤。
10.(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解析:C项,颔联是直抒胸臆。
答案:C
(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②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③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__①__。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__②__。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问题,__③__。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答案:①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②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③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副对联写的是哪位南宋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下联: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陆游
课时作业3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薄帷(wéi) 孤鸿(hónɡ) 沦(lún)落
B.鹧(zhé)鸪 徘徊(huái) 悲悽(qī)
C.玉簟(diàn) 红藕(ǒu) 须臾(yǔ)
D.倏(shū)忽 绸缪(móu) 顷(qīnɡ)刻
解析:B.鹧zhè;C.臾yú;D.顷qǐnɡ。
答案:A
2.下列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鉴别  翔鸟  徘徊  掷出
B.驰骋 勾践 锦书 漂零
C.双轮 须臾 顷刻 万钧
D.倏忽 留滞 遵守 凋谢
解析:飘零。
答案:B
3.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帷鉴明月 鉴:照
B.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C.荡荡空中景 景:景象
D.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解析:景,通“影”,月光。
答案:C
4.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比喻,其余为借代。
答案:B
5.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解析:只用了“动景”,没有“静景”。
答案:B
6.对《一剪梅》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侧重从行动描写、心态描写来塑造思妇形象,即词人自我形象。
B.泛舟、登楼这两件事,真实地表现了词人思夫之情。
C.词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烘托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夫妻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
D.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闲愁”是很难消除的,令人感动。
解析: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用具体事物,以铺叙的方法,借形象描绘来表现的。
答案:D
二、文段选读
7.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B.首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史实起笔,一“破”一“归”,尽显勾践大败夫差的八面威风。
C.接下来的两句从战士和宫女入手,衣锦荣归,美艳如花,极言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
D.末句用“只今”表现时间之长,用“惟有”表现落差之大,目睹此景,令人嘘唏。
解析: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答案:A
(2)诗中的二、三两句描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二、三两句截取的是“破吴”后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了如花一般的美人儿,拥簇着、侍候着越王,在宫里恣情欢乐的情景。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
B.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的忧愤。
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恩爱之情。
D.“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花”传达的感情是“青春易逝之花”。
解析:A.“深秋”错。
答案:A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三、时文选萃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解析:“以声写静”分析不当。
答案:A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领悟。(意思相近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 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 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 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 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答案:B
(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方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是悬挂或张贴在楹柱门户之上的联语。__①__:最初人们以桃木刻成人形悬于门以辟邪,后来蜕化为在桃木上画神以庇门户。春联的另一个源头可能是春贴:古人立春时多写“宜春”的帖子,日后渐成习俗。桃木色红,汉人认为红色辟邪、吉利,__②__。特殊的是庙宇用黄纸,丧家守制用白纸。现在春节张贴春联,__③__,还想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答案:①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②所以春联用红纸书写 ③除了为了辟邪、迎春、求吉外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类常使用的现代发明,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黑暗。
①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手机里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
③没有手机的日子也不一定会让人陷入恐惧的黑暗

课件27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书愤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拟行路难(其四)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6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今别离(其一)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杂诗十二首(其二)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2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越中览古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一剪梅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5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湘夫人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4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蜀相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56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要览感悟高考前沿探究长恨歌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