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20:31:32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4
一、知能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滟(yàn)滟 芳甸(diàn) 霰(sàn)雪
B.纤(qiān)尘 皎(jiǎo)皎 寒砧(zhēn)
C.浦(fǔ)口 宛(wǎn)转 潇(xiāo)湘
D.扁(piān)舟 碣(jié)石 徘徊(huái)
解析:A.霰xiàn,B.纤xiān,C.浦pǔ。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流霜  汀上  芳甸  悠然
B.捣衣 潜跃 闲潭 潇湘
C.融汇 清秀 深邃 暇思
D.踯躅 伫立 隽永 脉搏
解析:遐思。
答案:C
3.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B.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互文,其余为比拟。
答案:A
4.下面诗句中抒情方式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析:直接抒情,其余三句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B
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B.本诗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C.全诗辞采清丽,韵律和谐,清新自然,婉转流畅。
D.本诗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解析:四句一换韵,而非“一韵到底”。
答案:D
6.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有人说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解析:说“景物描写太乱”“重心不明确”有误。本课景物描写紧扣诗题“春江花月夜”,依明月升起,月挂中天,月落西天的顺序,清晰道来。
答案:C
二、文段选读
(2018年江西省五市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带有泉水的青峰一样凝重;琴声越来越远,又如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的黑鹤凄厉的叫声。
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应该译为: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是一种由远而近的感觉,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
答案:C
8.“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在作用上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说出本诗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同时借月光、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
答案:B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运用的手法,此诗结合注释和诗意看是“托物言志”,白诗是“衬托”,答题时具体解释即可。
答案: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东京留别诸公(京还别新丰①诸友)
[唐]孟浩然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②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③。
【注】 ①新丰,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②温泉,今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唐玄宗时于此置温泉宫。③华嵩,分别指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均为佛教圣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诗人离开京城之际,几位挚友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挽留之意而置酒,无奈中要离别,故言“留别”。
B.“吾道昧所适”,指在京城长安实现不了自己追求的“道”揭示了“驱车还向东”的原因。
C.“驱车还向东”化用汉魏咏怀诗常见的诗人驾车独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独立的形象。
D.“树绕温泉绿”两句写夕阳西下时温泉宫的景色,一“绕”一“遮”用词巧妙,相映成趣。
解析:“无奈中要离别”错误,这里突出的是一种豪迈的人生情怀,并不是“无奈”。
答案:A
(2)“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助细节描写抒情,“拂衣”的细节,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②借助借代(借物喻志)手法抒情。“华山”“嵩山”喻指高绝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现诗人超越红尘羁束、追求高洁人格的磊落情怀。(意思对即可)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汉字的音和形基本是分开的,可以写出来,也知道它的意思,但未必知道怎么读,①________;或者可以读出来,也知道什么意思,但未必知道怎么写。汉字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②________。最初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简单,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期,它的笔画已经变得繁琐;随着汉字的频繁使用,新字不断增加,汉字又呈现出不断简化的趋势。不过,几千年来,语言文字的记录传播介质不管发生任何改变,③________。即使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变成白话文也没有改变汉字的书写方式。
答案:①可以写出来,读出来,但未必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②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
③汉字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而成为中国的崭新名片。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互联网+”,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增强,必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
①不是只有发展“互联网+”才能提升我国的影响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影响力增强未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一定能带动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
课时作业5
一、知能巩固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瀛洲(yínɡ) 天台(tāi)
剡溪(shàn) 嵊县(chènɡ)
B.渌水荡漾(lù) 谢公屐(jī)
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 水澹澹(dàn)
C.訇然中开(hōnɡ) 青冥(mínɡ)
惟觉时之枕席(jué) 摧眉折腰(shé)
D.霓为衣兮(ní) 洞天石扉(fēi)
梦游天姥(lǎo) 越人语天姥(yù)
解析:本题要注意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要注意读音的变化,“折”在“摧眉折腰”中读“zhé”,“语”在意为“告诉”时读“yù”。“嵊”“姥”这些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其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忽魂悸以魄动 路幽昧以险隘
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恍惊起而长嗟
C.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求假暂归
解析:表修饰的连词/表顺接的连词。
答案:B
3.下面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吴越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C项为比喻,其余为夸张。
答案:C
4.下列诗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解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D.及既上,苍山负雪
解析:例句中“上”为登上,动词。A.向上,名词作状语;B.上等的,形容词;C.上面,名词;D.登上,动词。
答案:D
6.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关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指自古以来纷繁的世事,重点是政坛上蝇营狗苟、投机钻营的事。
B.“如此”是指上段中梦游天姥所见到的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奇物仙境。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一句照应题目,用以抒发心志,“君”指东鲁诸公。
D.“白鹿”是指古代传说中神仙或隐者的坐骑,诗中提到它在于寄寓自己现实失意之后求仙访道、逍遥出世之想。
解析:B项,“如此”指梦境消失之快,快乐不长久。
答案:B
二、文段选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
B.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C.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常年不熄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自怨自艾的心情。
D.颔联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解析:“自怨自艾的心情”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答案:C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想到常年不熄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意思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其二)
[唐]韦庄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④断肠。
【注】 ①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广明元年(880年)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这首词即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②只合:只应。③垆边:指酒家。④须:必定。
(1)下列对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水碧于天”是江南生活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风景的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B.“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诗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
C.游人留恋江南,合乎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有悖常理,但正因如此,才更加表现江南的好处。
D.词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值得游子留恋”,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解析:“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的美。
答案:A
(2)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纡,曲也),似达而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江南真美,自己又还没有老,根本不必回乡,写得直率、旷达,看似表达出对美丽江南的喜欢,而直率旷达的背后却是作者因故乡战乱频发,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沉郁和苦闷。
(示例二)江南好写得旷达欢愉,其实压抑着作者心中思乡的抑郁。文尾直抒回乡不得的沉郁是借助前面写江南好曲折表达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是说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意思对即可)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①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 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首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错误,且并不都是在讴歌古人。
答案:B
(2)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渌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蕴深厚,余韵悠长;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
[唐]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D.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渐映”写舟行的渐进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
答案:B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渺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①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行则轻车肥马,______②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_____③_____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上线。但是这款App每天仅有2个字的免费体验,完整版需付费最低40元(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纸质版才24.9元),引起了许多人的吐槽。纵观一些使用度很高的工具类词典,在App版本开发上都普遍延续了免费使用的特点。比如牛津、剑桥出版的英汉互译词典。可见要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工具类词典App就必须免费。因为在网络时代,只有免费的东西才会赢得广泛的用户基础;收费的东西,必定无人过问。
①要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工具类词典App不一定必须免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免费的东西不一定会赢得广泛的用户基础
③收费的东西,不一定无人过问

课时作业6
一、知能巩固
1.下面加点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鹭(lù) 蒸藜(lí) 婉啭(zhuǎn)
B.危樯(qiánɡ) 檐(yán)间 西崦(yān)
C.粮饷(xiǎnɡ) 荠(jì)麦 豆蔻(kòu)
D.初霁(jì) 戍(shuò)角 聒(ɡuō)碎
解析:戍shù。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东菑 清斋 朝槿 危樯
B.沙鸥 檐间 竹篱 烧笋
C.弥望 怆然 黍离 戍角
D.榆关 聒躁 涟漪 解鞍
解析:聒噪。
答案:D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张若虚,初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B.《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为东鲁的朋友所写。
C.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
D.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苏轼曾评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解析:“孟浩然”应改为“王维”。
答案:D
4.下列诗句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B.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疑问句,其余为比喻句。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表达作者愉悦情怀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解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B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了一位隐士的一句是(  )
A.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C.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D.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解析:了解诗歌中形象的刻画。
答案:B
二、文段选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下列关于该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对比,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D.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是映衬不是对比。
答案:B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关于该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抒情写起,“危樯……夜舟”,暗暗呼应“旅”字,而“独”字更兼容情、事,表达出眼下特定的一种心绪意态。
B.颔联继续描写,仰观俯察,皆为“旅夜”所见。“垂”因地势“平”方显出原野之“阔”,造成星辰下“垂”的感觉。
C.颈联尽吐胸中积郁,以一个“岂”字作结,清楚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充满深刻的悲剧意识。
D.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解析:不是抒情是写景。
答案:A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反话,立意甚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②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③尾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念奴娇·中秋①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 ①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②桂魄:月亮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凭高远眺,以“见”字领起,写中秋之夜碧空万里、月光飞动等美景。
B.“我醉”三句,借助动作和想象,抒发词人对月狂歌、酒饮酣畅的快乐之情。
C.“今夕不知何夕?”表面上赞中秋月夜之美,其实难掩人生如梦的幽怨郁愤。
D.“水晶”二句,在一声横笛中寄寓了痛苦与欢乐、羁绊与超脱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B.“快乐之情”不当。
答案:B
(2)词的上阕是如何写出中秋月之皎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动词,如“飞”“射”;②以背景烘托,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③写视觉感受,如“烟树历历”;④写触觉感受,如“清凉”“冷”。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 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像在馆舍中辗转漂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D
(2)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送别亲人的惆怅之情。妻子去世十年,又见其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②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此时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③仕途不畅的失意之情。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④思念故乡的悲凉之情。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泊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①__?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__②__。“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__③__。
答案:①现在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代经典 ②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③可以转变风气
12.仿照示例改造画线部分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基础上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和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注意“形似”和“神似”,即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示例:
(1)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的东西;
(2)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
(4)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

课件2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5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长相思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积雨辋川庄作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旅夜书怀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新城道中(其一)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5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扬州慢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48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要览感悟高考前沿探究春江花月夜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4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0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登岳阳楼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6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菩萨蛮(其二)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