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2 20:32:51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7
一、知能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qiānɡ) 呼儿将出(jiānɡ) 将领(jiānɡ)
B.馔玉(zhuàn) 编撰(zuǎn) 纂辑(cuàn)
C.欢谑(xuè) 虐杀(nüè) 疟病(nüè)
D.烹饪(pēn) 享受(xiǎnɡ) 亨通(hēnɡ)
解析:A.将jiànɡ领;B.撰zhuàn;D.烹pēnɡ。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理解词义要注意结合全句的意思,也就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多义词的义项。本题C项中的“且”是多义词,其义项有:①将要;②又;③况且;④并且;⑤姑且,暂且。在此句中应为“姑且”“暂且”义。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A项①与:为,给;②与:同,跟;B项①将:请;②将:拿;C项①尔:你,②尔:那,指开国之初;D项复:再。
答案:D
4.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
D.与尔/同销/万古愁
解析:B项为会须/一饮/三百杯。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解析:C项为借代,其余均为夸张。
答案:C
6.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解析:D项“赋的手法”错误,应为比兴的手法。
答案:D
二、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解析:“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错。
答案:C
8.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三、时文选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解析:“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
答案:A
(2)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10.(2018年银川二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作者和陆明府送一位将军再度出塞,心生感慨,愤而书写的赠别诗。
B.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
C.三、四句紧承二句,以“始返”与“还向”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
D.“黄金装战马”后六句,设想将军再次出塞后的生活,刻画了将军威仪堂堂、足智多谋的形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A项,由诗题可知,这是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的一首唱和之作。
答案:A
(2)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后人云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实为大家手笔。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艺术特色。围绕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任选角度将艺术特色概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
答案:①作者善用动词;②从“黄金装战马”开始的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③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孩子刚一落生,____①____,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有着某种类型的气质的人,____②____。例如,一个学生每逢考试就情绪激动,等待与友人会面时会坐立不安,参加体育比赛前也总是沉不住气。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____③____,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答案:①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②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③既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闭关锁国的清朝,自以为是的慈禧太后,结局如何呢?八国联军的铁蹄无情地踩过我们的国土。一个人若走不出去,也定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岁月悠悠,白云苍狗,社会的发展如同一辆开足了马力的火车,你还想着闲庭信步,于火车道旁观望吗?一个人唯有走出去,才能跟上大势所趋,才能避免失败的人生。
①一个人走不出去,也未必“定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闲庭信步未必不是走出去的另一种状态。
③一个人走出去了也未必能避免失败,一定成功。

课时作业8
一、知能巩固
1.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夷(yí)歌 渔樵(qiáo) 寂寥(liáo)
B.神妪(qū) 瘦蛟(jiāo) 颓(tuí)丧
C.玉砌(qì) 溽(rù)暑 浦(pǔ)口
D.窥(kuī)檐 小楫(jí) 燎(liáo)原
解析:妪yù。
答案:B
2.下面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涯 渔樵 战伐 寂寥
B.蜀桐 芙蓉 炼石 融化
C.神妪 箜篌 凋栏 玉砌
D.浦口 溽暑 侵晓 沉香
解析:凋栏—雕栏。
答案:C
3.下面诗句中,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解析:B项为比喻,其余为比拟。
答案: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最早出现在北宋。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李贺、李煜、李清照分别是我国唐代、南唐、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
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解析:B项,词早在隋唐时就已经出现。
答案:B
5.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的时间是初春,写的地点是囚居的小楼,写的事情是因时感旧,怀念故国。
B.“雕栏玉砌”两句具体写“故国不堪回首”;而“故国不堪回首”的巨大悲痛和哀伤,又凝成了最后两句。
C.这首词用委婉曲折的方法抒发了词人怀念李氏社稷——南唐王朝的悲伤哀痛之情。
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词人的真实感受,是一首“血泪之歌”。
解析:C项,“委婉曲折”应为“直抒胸臆”。
答案:C
6.对《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先写琴,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五六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C.“二十三丝”句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把读者带进更广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D.这首诗无一字写“乐”,而字字围绕“乐”字来写,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不可捉摸的音乐写得可感可触可见,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这首诗无一字写“乐”,而字字围绕“乐”字来写,不对。
答案:D
二、文段选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④寂寥。
【注】 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景:同“影”,日光。③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④漫:任凭,听任。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解析: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D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
答案:A
(2)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二为一。(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解析:“回首望去一片幽暗”错。
答案:B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内江市高中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1)-(2)题。
送友人出塞(二首)①
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④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⑤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 ①吴伟业友人吴汉亭因罪流放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今江苏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吟成此两首送别诗。②鱼海:指内蒙古捕鱼儿海。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吴汉亭入关返乡的必经边塞。④木叶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⑤黑水:黑龙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一、二句写捕鱼儿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开始吹响的西风能使人愁肠寸断。景中含情,将西风比喻为人,通过渲染西风的哭表现诗人内心的愁。
B.“劝君休望零支塞”一句准确地把握住了友人出塞时绝望痛苦的心情,给予了一种真正的理解。“休望”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C.“其二”中“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通过对长虹亭外荒草连天的景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被放边到荒凉之地的深切同情。
D.“其二”最后两句写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远处塞外的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
解析:“比喻为人”错误,应为拟人。
答案:A
(2)这两首送别诗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首送别诗,第一首前两句为虚写,想象塞外苍凉冷寂的景象,后两句为实写,是对朋友的看似无理却有情的劝慰;②第二首前两句为实写,写送别时所见的碧草连天的景象,后两句为虚写,想象在西风飘雪的黑水边再也不能喊渡船的情景;虚实相生,既扩展了艺术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更突出了诗人对即将远出塞外、过着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友人的深切牵念和担忧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D.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解析:“乐景”错误,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闷以及无可奈何,并非是乐景。
答案:A
(2)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成都的诗的传统,______①______。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另当别论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______②______。它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当年安史之乱后,杜甫到成都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______③______。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让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情趣盎然,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
答案: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12.下面文段在推理上有问题,请参照示例的修改方式,找出并修改另两处错误。
韩愈说:“术业有专攻。”这话没有错,与他身处的时代也颇为契合。但在当今的社会里,年轻人若有余力,在专业之外再作开拓,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当然,在学习和工作中,若是专于一事,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
【示例】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或许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就会少了一些展示才华的舞台
②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

课时作业9
一、知能巩固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犀(xī)甲   旌(jīnɡ)旗   玉枹(páo)
B.挟(xié)持 惩(chěnɡ)罚 逶迤(yí)
C.碣(jié)石 玉箸(zhù) 飘飖(yáo)
D.乱飐(zhān) 罗襦(rú) 相觑(qū)
解析:A.枹fú;B.惩chénɡ;D.飐zhǎn,觑qù
答案:C
2.下面的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错毂  凌辱  遮敝  魂魄
B.旌旆 校尉 箫条 绝域
C.文身 云鬓 蛾眉 重叠
D.銮舆 马 揪捽 恣雎
解析:A.遮敝—遮蔽;B.箫条—萧条;D.恣雎—恣睢
答案:C
3.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B.天子非常赐颜色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C.城上高楼接大荒 接:连接
D.你身须姓刘 须:必须
解析:D项,须:应该。
答案:D
4.下面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B.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C.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D.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解析:B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答案:B
5.下面诗句表现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C.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D.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解析:A项表现手法为对比,其余为比喻。
答案:A
6.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倍感压抑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也身处困境,他们都遭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
解析:A项认为第二联写“幻觉”没有根据,而且对诗句比喻意义的理解也欠妥。实际上,第二联写的是实景,影射政治气氛恶劣,正直的官员如被风雨摧残的芙蓉和薜荔一样,遭到迫害。
答案:A
二、文段选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七律诗表现作者初到柳州的抑郁心情。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十年,后再次改任柳州刺史。全篇以愁思起,以愁思终,愁思二字贯穿全篇。
B.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这首诗就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C.从字面上看,“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属于“工对”,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又具有“流水对”的特点。
D.诗人先用“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最后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犹自”二字感情深厚,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和再次聚首的殷殷期盼。
解析:“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和再次聚首的殷殷期盼”错,应该是“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殷切思念和对得到朋友信息的渴望。”
答案:D
(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着意铺陈,用了赋的手法,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注]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江淮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小山”指的是“小山眉”,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三四两句的动作描写既照应了前两句中眉残鬓乱的肖像描写,又通过“懒”字和“迟”字,写出了主人公慵懒无绪之心情。
C.末两句写思妇所着之衣服,暗示了女主人公生活条件之优裕,也表现出她与爱人双飞双宿的喜悦与满足。
D.本诗主要采用了反衬、比兴等表现手法,借美人自喻身世,收到了言约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解析:生活条件之优裕正反衬出内心之空虚寂寞,而成双的鹧鸪也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可怜。
答案:C
(2)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与背景材料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词中刻画了一个因无人赏爱而感到寂寞孤独,娇柔慵懒、自怜自赏的闺中思妇的形象。
②词的上阕写思妇的容貌:脸蛋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眉毛细长而弯曲,可见出少妇容颜之美;“懒”字与“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打扮毫无兴致,表现出她无人赏爱的苦闷。下阕写妆成后照镜自赏,无意中看到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出她的孤独寂寞。
③思妇形象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了自己内心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时文选萃
9.(2018年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②,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 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B.“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C.“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D.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解析:B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这两句诗几无可比性。
答案:B
(2)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②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③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另一说指摇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解析:格调没有低沉。
答案:C
(2)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形象?诗人在渔夫身上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而又远离俗世的高洁的渔翁形象。
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体现了他的悠闲与高洁;诗歌中的五六句中“天际下中流”“云相逐”“欸乃一声”等句体现他寄情山水的洒脱与闲适。
③诗人借此表现自己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自己孤高的品格的坚守。
四、综合创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古人历经几千年的总结并结合自身哲学文化,给一张好琴定下了九个条件,____①____,这种说法最早出自明代冷谦的《琴书大全·琴制》,指“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____②____,这些描述惜字如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斫琴人来说,对它们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即使心里知道一张琴的大体形制,细节仍是要靠自己琢磨的。比如“九德”之中排在首位的“奇”,古人的解释是“____③____”,听起来像极了一款巧克力的广告,具体说来,是“举之则轻,扣之则松,抚之则滑,击之则脆”,但什么是松,什么是脆,并无量化的标准,全靠体悟。
解析:填①空时,要根据“九个条件”来填写与“九德”相关的词语。填②空时,要围绕“对斫琴人来说”思考,“斫琴人”是内行人,根据分号反推,可知此处应填“在外行人看来”。③空处于总结性的句子中,要结合其所处位置(在句首),它与下文构成的是总分关系,并根据“具体说来”来推断,应填“轻、松、滑、脆”。
答案:①是所谓琴之“九德” ②在外行人看来 ③轻、松、滑、脆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今年是恢复高考41周年,网络上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高考作为我国新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大学,解决了之前的教育普及问题。而如今,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试点的东部省份所推行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将很好地适用。高考作为我们国家公平的体现,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迟早都会施行。
①高考不一定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大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东部试点的政策不一定在全国适用。
③高考是我们国家公平的体现,其他国家不一定要施行。
课件47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单元要览感悟高考前沿探究将进酒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9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国殇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3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燕歌行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2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菩萨蛮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4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李凭箜篌引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8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苏幕遮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课件18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虞美人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课件21张PPT。 同步导练/RJ·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阁夜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文本互动文本赏析即学即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