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土地改革前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资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土地改革的时间、进程、结果,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
3.对比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生活状态,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是新中国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
【重点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各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预习案】——课文知识结构归纳整理示意:
一、土地改革运动:
1.根本原因: 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起止时间: 1950~1952.
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改变制度: 废除?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___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私有制,土地是农民的私有不动产,农民可以私自买卖)
5.改革进程: 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耕种。地主的身份改造成了农民。
6.改革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7.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____________,消灭了?____________阶级。
②农民得到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____________大大提高。
③农村?____________大大解放,生产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更加巩固了人民政权。
【解惑案】及【合作探究】
专题:中国各时期的土地制度
1.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 封建社会。
2.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____________。
3.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____________。
4.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____________。
土地改革法律文件名称是:《?____________》
5.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法律文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练悟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情景不会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广大农村的是( )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 B.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C.广大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有少数土地 D.新解放区已经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B.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C.土地占有者缺乏生产积极性 D.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分给农民的土地( )
A.归国家所有 B.归地主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农民所有
4、在新中国历史上,1950年到1952年底对一些人来说是梦想成真的时期。“一些人”主要指( )
A.中国工人 B.中国广大农民 C.中国知识分子 D.爱国的华侨
5、下图是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取得此证是依据(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6、“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地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这一局面出现在哪一事件后(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建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1950年土地改革推行
7、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下列哪一阶级或群体(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地主阶级 D.知识分子
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与下图相关的事件完成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二、非选择题
(1)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出现“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2)上图反映出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4)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请举两例史实说明。
【巩固案】清遮住预习案划线部分的答案,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完整记忆一遍,之后同桌相互随机抽背其中至少五个,测试以下你掌握的情况。掌握情况较差的请继续背诵,掌握情况优秀的开始预习下一课。
第3课答案:1-5:DBDBC 6-8:DCA
材料题:(1)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
(2)由原来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4)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 免粮”;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