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及其特征[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6-01-06 12: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课题 :信息及其特征(第一章第一节 P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对本学期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及其涵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建立对“信息及其基本特性”的认识。
2.能够深入理解“信息及其基本特性”在现实意义中的重要性。
3.通过参与问题的研究探讨,提高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情感目标:
1、通过对信息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使得学生提高判断信息、识别信息、选择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本节作用和地位: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也是第一节。而作为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必须通过本节课的讲授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且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因此,本节可以称为学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至关重要的一节。又“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应用等的知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概念,扎实牢固的掌握会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要求以及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安排。二:对“信息”概念及其特征的讲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内容。
(2)理解掌握信息的特征及涵义,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及其基本特性”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主线,贴切生动的分析讲授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深刻理解信息的特征及涵义。(化抽象为具体,分散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强化训练,加强对难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课时:1课时
学生分析:
1、由于高一新生未能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可能对这门课程存于偏见。所以作为对高一新生的第一节信息课,教师应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演示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2、虽然学生能够接受信息的存在,但对信息的特征及涵义的理解上升不到一个理论的水平。所以针对这个特点,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去激发学生研究信息的热情、认识合理使用信息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设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由于作为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必须通过本节课的讲授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且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将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要求及内容应该作为一个重点,所以首先介绍信息课程的整体要求及内容,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高一、高二阶段必须完成哪些模块的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分章简单演示本学期所学模块内容,通过演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由于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理解与掌握信息的特性及涵义,所以我设计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授解重点内容,以具体实例为载体分散难点,达到教学目的,以身边信息事例为载体进行强化训练,达到强化教学目的的效果!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课前准备:投影仪、演示用电脑、课件、网络连接等。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要求及本学期所学模块内容
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下面我们看一下本学期所学模块内容。
(注:以课件形式展示以下内容,依据课件教师分章进行简要讲解)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师: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知道究竟什么是信息,什么又是信息技术,以及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这个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和讨论中来理解。
第二章:信息获取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如何借助工具查阅成语典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和意思 ”。
(给学生讨论机会,然后教师讲解。)我们部分同学可能会借助文言文工具书或者成语字典查阅,当然这种手段固然可行,而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查阅的方法,此时教师适时通过演示百度搜索,展示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全面性和方便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如图所示)
师: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我们大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想更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首先就应该好好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师: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将会发现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内容。比如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小程序:
展示VB程序(图2)
(教师分析程序的设计意图,然后教师引导,让学生参与演示该程序)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具体了解到借助计算机对信息的编程和加工,可以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服务于其它的学科。使得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教师展示Word作品(如图所示))
(结合优美的图片作品,教师告诉学生通过第四章内容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设计出精美的扇面、贺卡、电子板报等作品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讲解信息及其特征
(教师采用先设疑提出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来学习信息的特征及涵义。)
(借助课件展示问题1,2,3。)
问题1、什么是信息?
问题2、举例说明周围的信息,以及是如何获取到信息的?
问题3、信息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师:通过“感觉剥夺实验”,我们知道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可缺少。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明一下。
学生: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师:对。其实通过我们的眼、耳、手、口、鼻等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变化就是信息。比如我们看报纸、电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天气预报等。
(注:通过电子演示文稿展现信息概念。)
师:请同学们说出周围有哪些信息?
学生: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天气预报、电视新闻等。
师:这些信息我们是如何获取到的?
学生:通过眼睛看见的,有时候是通过耳朵听到的。
师:对,既然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等得到的。那么由此是否可以认为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来?
教师待学生得出肯定回答后,适时引出信息的特征之一:载体依附性。然后依据实例,有意进行设置,(诸如:通过信号灯可以传递交通信息,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利用天气预报,电视新闻,市场动态等信息强调突出信息的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其它几个特征)通过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共同得出信息的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的特征。并且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总结给出信息的四个基本特征
三、强化训练
教师以我们特别熟悉的“表示上下课”这一具体的信息为例,要求学生分析信息的涵义及信息的基本特征。
准备问题:1这一信息是以谁为载体的?
2这一信息的价值性如何体现?
3这一信息的时效性如何体现?
4这一信息的共享性如何体现?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互动,达到强化教学目的的效果!)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对本学期所学模块内容的了解,使我们发现学好信息技术课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信息素养,而且学好这门课程还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时代的车轮带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关系着我们大家,我们要驾驭这个信息化的世界,我们就首先学习和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展示四个特征的演示文稿)通过学习,同学们要能列举出周围的信息,并且会分析信息的一般特征,要会用信息,让信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明天大家才会成为称职的信息时代的主人!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高一新生的第一节信息课,将本学期所学模块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生动简明的介绍给学生,首先使学生明确了本学期需要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并且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以上内容的编排,我认为是本节课首为成功的一点。此点我是立足教材,又针对本节课的地位,大胆的加深引入,虽然貌似加宽了课容量,但课后,我明显的感到是特别成功的!因为这样的安排,对整个高中信息课的教学很有作用。再者本节课能够以身边的熟悉实例为载体进行重点内容的讲解和突破是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教学内容较多,留给师生互动的时间有点仓促,致使师生的互动不能效果极佳的表现出来。本节课如果在学生计算机房进行讲授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演示提高授课环节的紧凑性,这样就保障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时效性,有效的发挥了师生互动。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