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家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6-07-03 1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主题:
内容:
1.潮汕文化
2.潮汕美食
3.潮剧
4.潮汕概况
初二(9)班
马婉仪
1.潮汕文化
2.潮汕美食
3.潮剧
4.潮汕概况
从黄山市的徽州文化到“潮汕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徽州文化在汉族文化中,比潮州文化有更大的影响力,更为世人所知。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徽州宗族最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最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
鳌头。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徽州戏曲源远流长,徽戏腔调自成体系,而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徽州刻书更是明清刻书的一大中心。至于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皆璀璨夺目,成就非凡,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中华艺术史上均占有显赫地位。徽州文化的水平也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黄山市于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区、县辖42个镇、100个乡,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  
为总结20世纪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作出新的探索与研究,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全国素有研究的徽学专家、学者40余人,规划和实施了《徽州文化全书》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书内容博大,集中、系统地展现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   潮州文化与徽州文化比较,是无法对比的,徽州文化以自身的发展,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而潮州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大冰箱,反过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大。
 徽州地区现在改为黄山市了,只因其区域内有一个更加有名的黄山,其实我听导游讲,现在黄山人正在后悔改名,虽然还有一个徽州区。但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我就没有看到黄山人把徽州文化改名为什么徽黄文化的。没有一丝丁儿改,从来没有,没有一个改了名,他们都很自豪在说徽州人,徽州文化,他们在提出徽州文化的时候,并没有让徽州区专美,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只对徽州区有利。
但是,为什么潮州文化,就被那样的改名了呢?潮州文化虽然没有徽州文化的影响大,但近近年,人们渐渐地认识到潮州文化的独特性,其对中原文化保存的完美,是别的地方所少见的,潮州文化正在显示其伟大之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潮州文化的发展却遇到了自身的一个大难题,要以什么名来称呼这一文化?
有人说,不要争论,只做实事,其实那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一个连自身文化名称都无法确定的文化,谈何推广,谈何发展,谈何让外人承认?连已经是农艺学的名词,一种水果品种名----潮州柑,也有人敢改叫为潮汕柑。把潮州方言,改叫为"潮汕方言"更有甚者,专家们出来说这是与时俱进。
但我在说"与时俱进"不是这样的进法。如果专家说得对,那黄山市的徽州文化要改名了,要改为"黄徽文化"或者"徽黄文化",要不然,那就没有与时俱进啊。
潮汕特产歌
敲起竹板笑呵呵, 手敲竹板口唱歌, 歌唱家乡潮汕美, 山明水秀绿滿坡。
潮汕四季如春天, 春夏秋冬瓜果香, 韩江两岸花似锦, 年丰物阜唱细详。
潮汕蕉柑最优良, 潮汕抽纱名传扬, 潮汕刺绣甲天下, 潮汕木雕最特长。
揭阳出名香豉油, 达濠出名本港鱿, 凤湖出名青橄榄, 南澳出名甜石榴。
鸥丁出名鸥丁鸡, 潮州出名义成鞋, 南澳出名老冬蛴, 桑田出名大赤蟹。
葵潭出名大菠萝, 苏南出名好卤鹅, 海山出名大虾脯, 溪口出名甜杨桃。
邹堂出名青皮梨, 石狗坑出鸟梨畔, 潮州出名鸭母稔, 梅林出名大红柿。
下湖出名好荔枝, 达濠出名鲜鱼丸, 樟林出名大林檎, 隆都出名落荡糍。
海门出名大红螺, 月浦出名狮头鹅, 潮州出名姑苏腐, 浮洋出名打铜锣。
东津出名好缶涂, 潮州出名做大豉, 普宁出名好豆酱, 新亨出名老菜脯。
棉湖出名冬瓜丁, 澄海出名做纱灯, 苏南出名麻豆薄, 榕城出名麻油精。
潮汕物产实在多, 好编诗歌千万箩, 唱到香港共泰国, 唱到日本新加坡, 唱到澳洲欧罗巴, 唱到美国墨西哥。
潮州就是洋溢着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的古城。人文、风景都可入画。悠久的发展历史也给潮州小吃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今天就开始我的我爱家乡之(一)—《食在潮州》
潮州小食源于民间,它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潮州小食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口味清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潮州小吃有230多种,而我整理到的不过十几二十种。主要烹饪方法有炊、煎、烙、焗、焯、拌、炖、炸等近十种;就口味而言,有酸、甜、咸、辣等,在市区乃至乡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且价格便宜,与大众的消费水平相吻合,因而具有范围较广的消费群。
肠粉-据说是潮州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一样的口味,个人最喜欢去的是振德街。
春饼的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仅让潮州人四季都爱吃而且是来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尝的著名小吃。
果汁-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米果)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米果)片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今天,潮州(米果)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有些(米果)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咸水果-色泽洁白如豆腐,配以潮州特产菜脯粒,口感滑润,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
点击返回
潮剧起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过去又叫潮腔、潮调、潮音戏,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末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是中国古老传统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明代弋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的传统剧目众多,据载,1959年前已收集到1300多个.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井边会》、《龙井渡头》、《陈三五娘》等。
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溯源可追至秦、汉。其中,潮剧其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魅力,成为潮汕民间艺术代表。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400多年历史。我国现有335个戏曲剧种,其区别主要是唱腔音乐。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
潮剧著名演员有:姚璇秋、谢大月、洪妙、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叶清发等。
柴房会(方展荣)
剧情简介   货郎李老三,一夜投宿义记客店,住于柴房,被冤鬼莫二娘弄醒。二娘见李老三耿直豪爽,遂向他诉说冤情,并求他帮助报仇雪恨,李老三得知二娘原系良家妇女,为歹人拐卖落妓院,后又误托终身于扬州商人杨春。被其骗去银子,遗弃于义记客店。悲愤自缢。李老三怜其遭遇,慨然招引二娘鬼魂同往扬州报仇。      评析:《柴房会》讲的是小商李老三夜宿客站柴房,偶遇鬼魂莫二娘的故事。著名潮剧丑角艺术家方展荣,将一个平凡小人物表演得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特别是初遇鬼魂的那段戏中,方展荣在约二丈高的竹梯上表演的梯子功,将人物惊恐万状,欲逃无路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此后,这里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