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四课
计算机的安全与使用道德规范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学习任务
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
树立计算机道德意识。
学习提纲
一、计算机安全;
二、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
三、黑客及其危害;
四、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
一、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安全问题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可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保护计算机
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误操作而引起的数据缺失或硬件损坏;
2. 在开机状态下,不要随意插拔主机后面的设
备连线,而应该在断电的情况下操作;
保护计算机
3. 在开机状态下,不要随意搬运计算机,以免
硬盘受损;
4. 重要数据和文件要经常备份;
5. 采用安全措施,抵御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以及
来自因特网“黑客”的攻击;
二、计算机病毒及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这种程序通过非授权入侵并隐藏在计算机中,进而传染给其他程序。
计算机病毒特征
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上;
2.破坏性。病毒入侵计算机后,都对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传染
破坏
计算机病毒特征
3.隐蔽性。计算机病毒通常利用自身代码长度很小、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隐藏在各种文件中,不易被察觉;
4.潜伏性。计算机病毒通常都有潜伏期。有时被感染后,并不马上发作,而等条件符合时才发作;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及防治
可以通过流行的杀毒软件和硬件进行病毒检
测。找到病毒后应立即用软件查杀。
要提高对病毒危害性的认识,以预防为主,采
取主动的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
三、黑客及其危害
黑客,“Hacker”,指利用网络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入侵者。
黑客危害性
黑客比病毒更具有危害性,成为信息安全隐患。
全世界都在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黑客。
四、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为了维护计算机系统安全,我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共19张PPT)
第十三课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学习任务
学会对数据库进行排序;
学会数据查询;
学会统计记录个数、数据求和
与求平均值方法。
学习提纲
一、数据的排序;
二、数据查询;
三、统计记录个数;
四、数据求和;
五、求平均值。
一、数据的排序
排序就是按照一个或多个字段值的大小顺序重新排列数据库中的记录,并把排好次序的记录存放到一个新数据库里,原数据库中记录的次序不变。
用做排序依据的字段,叫关键字段,简称关键字。按低到高的次序排列就称升序,按高到低排列则叫降序。
排 序
排 序
双击
单击,输入文件名,并保存。
被添加到此
二、数据查询
当需要查找满足一定条件的多记录时,可以使用顺序查询。
数据查询
单击
输入查询条件,选择确定。
数据查询
单击,即可进行查询。
三、统计记录个数
勾选
依次确定
四、数据求和
命令Sum可以计算出数值型字段中数据的总和,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排 序
勾选
输入查询条件,选择确定。
五、数据求和
命令Average可以计算出数值型字段中数据的平均数,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数据库
用
FoxPro for Windows
5
马义玲活令江编著
械工业出版社
crosoft Fo
FoX Pro
I Fields
Sort Order
□ tStudent.出生日期
姓名
Move
性别
系部
Field Options
Ascendi
C Descending
Case
From T able: Input
while
Cance
FoX Pro
crosoft FoxPro
crosoft FoxPro
Expression Builder
crosoft FoxPro
FoX Pro
Count
Count-
Memory variables
v Scope
厂F
OK
or
厂 while
CAncel
Scope
G倌
C Next
OK
Record
Cancel
Rest
FoX Pro
crosoft FoxPro
MSum
crosoft FoxPro
Expression Builder(共17张PPT)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第二课
学习任务
2.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
1.了解信息数字化的意义;
2.了解信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3.掌握信息数字化的基本单位。
学习提纲
一、信息编码;
二、信息的数字化;
三、数字编码的存储。
1.文字信息的数字化;
2.图象信息的数字化;
3.声音信息的数字化。
一、信息编码
在信息的传递、处理过程中,常常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
信息数字化是指在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前,先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标准转化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0和1,它也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方式。
数字信息是指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信息。
数字信息
数字信息
数字信息与传统模拟信息相比,在存储、处理、传输、检索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传统信息方式
数字化信息方式
二、信息的数字化
1.文字信息的数字化
即指采用编码的方式将文字用“0”和“1”来表示。
常用的英文字母、字符采用ASCII表示。
2.图象信息的数字化
图象信息由构成图象各个部分的颜色、深浅等因素组成。
图象信息的数字化采用按空间分割的方法,被分割出的每个部分称为像素或点。
像素
组成图像像素的数量,常用m×n表示。
m表示每行像素数目,n表示图象行数。
像素越高,
图象越清晰。
60×39
600×396
3.声音信息的数字化
声音信息的物理载体是声波。
声波信号的强度随时间变化,利用话筒可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
采样
声音信号数字化:
把时间分成足够小的间隔→采样→用间隔内平均信号强度代间隔内信号强度→二进制表示。
采样
采样时间间隔越小,信号强度位数就越多,保存信息就越完整,声音也就越清晰。
三、数字编码的存储
位(bit)指“二进制数字位”,译为:“比特”,它是计算机中能处理或存储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指一小组相邻的二进制数位。8位为一个字节,计算机信息存储一般以字节为单位。
计算机中单位换算
千字节:1KB=1024B;
兆字节:1MB=1024KB;
千兆字节:1GB=1024MB;
字节:1Byte=8bit;
数字编码存储技术在迅速发展
知 识 小 结
1.信息数字化是指对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标准
转化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0和1的过程;
2.图象信息数字化采用空间分割的方法,将图象
分成若干像素;
3.声音信息数字化需要对声音进行采样;
4.计算机中存储的最小单位为“位”,存储的基本
单位是“字节”。(共11张PPT)
七年级 信息技术
学习任务
1.了解数据的筛选与排序;
2.掌握数据筛选与排序的操作方法。
第九课 数据分析
在查阅数据时,我们经常会希望表中的
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Excel为我们提供了
这样的功能,下面我们以“个人开支表”为例,
来给每天的花费做一个排序。
一、排序
步骤1 选定整个表格,如图所示:
排序步骤
步骤2 选择菜单栏“数据“命令下的”排序“选项,
弹出排序对话框,如图:
排序步骤
步骤3 设置好主次要关键字,选择是升序,单击”确定“,显示排列结果。
排序步骤
使用排序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果使用“筛选”功能的话,有时会更方便。
筛选可以快速查找出资料中满足条件的资料。我们给“个人开支表”中的“其他开支”这一项做一下筛选。
二、筛选
步骤1 确定要进行筛选操作的区域;
步骤2 单击“数据”菜单中的“筛选”项中的
“自动筛选”,如图:
筛选步骤
步骤3 在“其他开支”右侧会显示下三角按钮,通
过此按钮,点击“自定义”,弹出“自定义”对话框;
筛选步骤
步骤4 在自定义对话框中填写条件,然后
单击“确定”,得出结果。
筛选步骤
1.筛选分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自动筛选”命令用于一般的资料筛选,“高
级筛选”命令用于复杂条件的资料的筛选;
2.要撤消筛选的内容,可以从下拉列表中选择“全部”项,也可以在“数据”命令中
的“筛选”项下的“自动筛选”前的勾去掉。
小知识
这里我们已经讲解了自定义筛选,那么
我们提到过的高级筛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
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动手练习一下。
拓展练习(共15张PPT)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第八课
学习任务
1. 掌握创建图表的操作步骤;
2. 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能根据
需要合理地选取图表类型。
学习提纲
一、图表的创建;
二、图表的修饰。
一、图表的创建
在Excel中,图表的类型很多种,经常使用的图表类型是柱形图、折线图、饼图。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确定应该采用哪种类型的图表。
创建图表的过程
一、确定生成图表的数据范围;
二、利用图表向导生成图表;
三、对生成的图表进行修饰。
例8-1 根据表格“1984中美俄金牌数”制作柱形图
步骤1 选择“A”、“B”、“C”、“D”列数据;
步骤2 单击工具栏中“图表向导”。按图标 ,
显示“图表向导”对话框;
步骤3 在“图表类型”区选择“柱形图”,单击“下一步”按钮,按“图表向导”的提示一步一步操作,直到完成图表创建。
二、图表的修饰
制作完成后,为了使图表比较美观,应对它进行修饰,包括图表框的大小和位置、图表框的背景、资料背景、字体等部分。
1.图表的大小和位置的改变
步骤1:单击已完成图表,图表四周出现8个控制点;
步骤2:按住鼠标向下拖动,显示“ ”字光标并显示移动虚线框,拖到适当的位置,松开鼠标即可;把鼠标放到图表的控制点上,显示双向箭头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即可改变图表的大小。
2. 为图表添加背景
步骤1 用鼠标右键单击要添加背景的图表,弹出快捷菜单(如图所示)。
步骤2:选择“图表区格式”选项,弹出“图表区格式”对话框(如图所示)。
2. 为图表添加背景
步骤3:从“边框”区选择一种边框,从“区域”区选择一种颜色,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图表背景区的修饰。
2. 为图表添加背景
课 堂 作 业
1.想一想,为什么“1984-2004中美俄金牌数”表采用的是柱形图而不是饼形或其他类型?
2.查询2004年奥运会相关资料,选择恰当的图表形式,制作出金牌分布表
(以大洲为单位)。(共18张PPT)
第三课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学习任务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了解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习提纲
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二、多种多样的现代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四、未来的计算机。
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产生和进步。
计算机基本运算部件发展从机械齿轮、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
迄今为止,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四代。
1.第一代计算机
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特点:体积大,笨重,运算速度慢。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电子管
埃尼阿克
2.第二代计算机
兴起于四、五十年代,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寿命长、功耗小,可靠性高。
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
3.第三代计算机
六、七十年代,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即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
4.第四代计算机
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它们组成成的计算机就叫第四代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比较
发展阶段 基本元件 运行速度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 电子管 几千次/秒至几万次/秒
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 晶体管 几万次/秒至几十万次/秒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几十万次/秒至几百万次/秒
第四代计算机
1971年至今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几百万次/秒至几亿次/秒或更高
二、多种多样的现代计算机
按何种方式 分类
按应用范围 通用计算机与专用计算机
如工业控制计算机,收款机
按规模大小和处理信息能力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
小型机、微型机。如家庭用的微机。
各种各样
的计算机
三、计算机发展展望
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后,正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五代、第六代发展。
巨型化
目前巨型计算机是指具有几百GB以上内存存储容量甚至上百上千TB,每秒万亿次运算速度,外设完备的计算机。
微型化
计算机发展体积越来越小,速度却越来越快。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用用户均可共享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
智能化
智能化是要求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功能和感观,即具有识别声音、图像的能力,有推理、联想、学习的功能。
四、未来计算机
未来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
课 堂 小 结
1.迄今为止,计算机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元件。
2.按应用范围分,计算机可分为通用和专用计算机。
3.计算机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共15张PPT)
七年级 信息技术
1、学会自动求和等简单计算方法;
2、学会创建简单的公式;
3、学会利用Excel自带的函数进行计算;
4、学会在行或列中填充公式。
学习任务
第七课 数据的简单运算
1、在表格中创建公式;
2、自动求和;
3、利用函数求和;
4、公式的自动填充;
学习内容
我们对表格“中国1984---2004”奖牌数中1984年的奖牌数求和。
步骤1:在E2单元格中输入“总数”后,单击选定要
创建公式的单元格E3,如图1:
图1
在表格中创建公式
步骤2:单击公式编辑按钮“=”,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B3+C3+D3”,如图2所示:
图2
在表格中创建公式
步骤3:单击“确定”或者敲回车键,显示计算结果。如下图3:
图3
在表格中创建公式
1、公式应以“=”号开头;
2、公式中不应该含有空格;
3、公式中的加号、减号、乘号、
除号、乘号等运算符号应该于键
盘上的“+”、“-”、“*”、“/”、“^”。
注意:
我们发现在表格中创建公式来求和并不是
十分的方便,如果我们要对每列或者每行进行
求和时,我们就不需要编写公式进行求和而
可以直接利用自动求和功能。下面我们对刚才
的表格进行自动求和。
自动求和
步骤1 单击欲存放求和结果的单元格;
步骤2 单击工具栏中的“求和”按钮 ,Excel将自动出现求和公式和数据区域,如图4:
步骤3、按回车键得出结果。
自动求和
刚才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式编辑栏和单元格E3中
都有“=SUM(B3:D3)”内容,它由3个部分组成,
意义如下:
1、“=”表示“=”号后面是数学公式,在编辑区输入
“=”可以创建数学公式;
2、“SUM( )”为求和函数,可对某一区域求和;
3、“B3:D3”为求和区域,表示从单元格B3到单元
格D3之间的区域。
知识拓展
Excel自带了很多的函数,利用这些函数进行
计算,十分方便,上面我们提到的“SUM( )”函数
就是其中一个。下面我们利用MIN()求出表中的
铜牌数的最小值。
步骤1、单击选中D9单元格
步骤2、单击工具栏中的 图标,
显示“粘贴函数”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利用函数计算
粘贴函数对话框
步骤3 在对话框中单击“函数分类”中的“统计”
和“函数名”中的“MIN”,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函数
对话框,如图:
函数参数对话框
步骤4 单击“确定”,得出结果。
利用函数计算
我们在处理表格中的数据时,有时并不需要
每次都输入公式, Excel 自带了自动填充功
能 ,我们处理数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动填充是怎么回事?
公式的自动填充
刚才我们已经求出了铜牌数的最小值,下面我们
利用自动填充功能求出其它奖牌数的最小值。
步骤1、单击选定已经创建公式的单元格D9;
步骤2、将鼠标置于 D9的右下角,直到变成
十字光标“+”为止;
步骤3、等到出现十字光标时,按住鼠标左键
到B9单元格并松开鼠标。
公式的自动填充(共17张PPT)
第十二课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学习任务
学会打开数据库文件;
掌握数据库中记录的定位方法;
学会在数据库中追加、插入、修
改和删除记录。
学习提纲
一、打开数据库文件;
二、数据库中记录的定位;
三、数据库中记录的追加;
四、数据库中的记录修改;
五、记录的删除。
一、打开数据库文件
选择路径与文件名,点Open即可。
二、数据库中记录定位
每个记录都有个编号以记录其在数据库中的位置,即记录号。对记录进行操作需要为记录定位。
系统设置了一个称为“指针”的标记,叫记录指针,它指向当前被处理的记录。
记录指针指向的记录,叫做当前记录。
记录定位
选择“Record”按钮,在输入框中输入数字。
三、数据库中记录的增加
向已建好的数据库增加记录有两种方式:
追加记录和插入记录。
1.追加记录
追加记录是指在现有记录的后面添加新记录。
添加记录并保存
2.插入记录
插入记录指在数据库中指定位置插入新记录。
添加记录并保存
移动记录指针到所需位置,输入命令“Insert”
四、数据库中的记录的修改
当数据库中记录输入错误或内容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修改,以保证其正确性。
1.单条记录数据的修改
输入修改内容
2.窗口浏览式修改
3.记录的成批修改
对有规律的数据修改时,可采用成批修改。
数据替换命令格式:
Replace all [范围]<字段名> With<表达式>[for<条件>]
五、记录的删除
从数据库中删除记录,分为逻辑删除和物理删除。
逻辑删除是指给要删除的记录做一个标记,其实并没有从数据库中真正删除,需要时可以恢复。
1.逻辑删除
单击
2.物理删除
物理删除是将记录从数据库中真正删除,被删除的记录不能恢复。
注意哦!对记录进行物理删除前,要进行逻辑删除!(共12张PPT)
七年级 信息技术
学习任务
1、了解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过程;
2、了解表格及其结构;
3、了解Excel 2000的基本应用及操作界面;
4、学会创建简单的电子表格。
第五课 数据处理的初相识
1.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数据处理的第一个阶段:
最开始人们是借助简单的工具
(算盘)对数据进行手工整理、
计算
一、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卡片机的出现使得数据处理
由人工处理发展到机械处理
一、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2.数据处理的第二个阶段:
一、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
数据处理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3.数据处理的第三个阶段:
1、整理数据
2、加工数据
表格由表头、行和列组成,表格中的数据
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即按纵向(列)和
横向(行)的方式排列起来的。使用表格整
理数据能清楚的表达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表格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而
且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利用图表
来表达表格的内容。
二、表格的作用
在Excel中,表格被称为“工作表”,Excel文
档就相当于一个工作簿,每个工作簿可包括255
个工作表,默认情况下只有3个工作表。以下是
Excel2000的工作窗口。
三、工作表和工作簿
窗体控
件按纽
行标
名称栏
工作表标签
活动单元格
公式编
辑栏
列标
Excel 2000工作窗口
1、单元格是组成工作表的最小单位,一个
工作表最多可以包含256列、65536行;
2、工作簿是计算和存储工作数据的文件,
每个工作簿中最多容纳255个工作表;
3、工作表只能插入,不能新建;而工作簿
只能新建,不能插入;
4、公式编辑栏用来定义或显示活动单元格
的内容;名称栏显示活动单元格的地址。
小知识
步骤:
1、运行Excel软件,单击任一单元格,确定
表格信息的输入位置;
2、在单元格中输入信息后,按回车键、Tab
键确定;
3、用适当的名称将输入的内容保存下来。
四、创建工作表
在输入有规律数字时,如依次递增的序号、年龄、日期等,我们可以用电子表格中的自动填充功能。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1、打开电子表格“中国1984---2004年奖牌榜”;
步骤2、同时选中A7、A8单元格,如图:
五、数字的自动填充
步骤3、在上一个步骤中,大家可以看到A8单元格的右下角有一个“小正方形”,把鼠标移动至此,待出现“填充句柄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所需位置,松开鼠标,如图所示:
+
自动填充前
自动填充后
五、数字的自动填充
今天我们学习了电子表格的一些基本知识,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表格,电
子表格的内容可以是每天的开支,自己计算一
下每天要花多少钱,下次我们将学习用公式来
统计.
练一练:(共20张PPT)
七年级 信息技术
1.学会工作表的基本编辑方法;
2.学会工作表单元格的基本修饰方法。
学习任务
第六课 编辑与修饰工作表
插入与删除行、列
调整行高、列宽
设置单元格格式
工作表的编辑与修饰
下面我们来给表格“中国1984---2004年奖牌榜”中的总数这一列前插入一列,列标题为“获奖人名单”。
步骤1 单击E2单元格,如图:
1.插入行或列
步骤2 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列”命令项,插入一列
1.插入行或列
步骤3 输入列标题“获奖名单”,如图:
1.插入行或列
同样的道理,插入行的话也得先选定一
单元格,再单击“插入”命令下的“行”命令,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实践练习
步骤1 单击所要删除的列标,选择该列,如图:
2.删除行或列
步骤2 单击右键,选择“删除”命令项,删除该列。
2.删除行或列
1、清除内容只是清除该单元格内的内容或格式,
同时保留该单元格的位置;
刚才大家可以看到,对一个单元格,有清除
内容和删除两种操作,它们的区别是:
2、删除操作则将该单元格的内容和位置一同
删除,该单元格的位置将由右方的单元格左移
或下方的单元格上移来填补。
小知识
方法一:
步骤1 选定要进行调整的列,单击菜单工具栏中的“格式”命令下的“列”命令项,在弹出的子菜单中选择“列宽”,如图:
3.调整行高、列宽
步骤2 在弹出的“列宽”对话框中输入列宽的
大小,如图:
3.调整行高、列宽
方法二:
要改变某列的列宽,应将鼠标放在
该列的右侧,待显示“ ”光标后,按
住鼠标左键并拖到一定宽度,松开鼠标
即可。
3.调整行高、列宽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着去修改一下行高,
想一想修改行高的方法有几种.
探索实践
(1)合并单元格
为了让工作表的信息便于理解,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给表格加一个标题,为了生成一个横跨
多列或多行的表头单元格,我们可以利用合并单
元格来实现。下面我们来给表格“中国1984-2004
年奖牌榜”的标题来合并单元格。
4.设置单元格格式
步骤1 选中A1到F1区域,单击右键,选择“设置
单元格格式”选项。
(1)合并单元格
步骤2 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的“对齐”标签中,
选择“合并单元格”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
(1)合并单元格
字体和颜色的设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相似,但数字类型的设置就有区别了,在Excel中,数字的格式有多种选择,如数值、货币、日期、分数等等。下面我们以日期型为例来设置数字类型。
(2) 设置单元格的字体、颜色和数字类型
步骤1.首先选定“时间”这一列的所有单元格,单击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选项。
步骤2.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的“数字”标签中选择“时间”,然
后在“类型”选项中选择一种格式,单击“确定”即可。
(2) 设置单元格的字体、颜色和数字类型
同学们可以看到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还有字体、边框、图案、保护等以及数字的对齐中我们没有用到的功能,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把自己设计的表格给美化起来呢?
实践探索(共17张PPT)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第十课
学习任务
了解数据、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及分类;
了解字段、字段名、记录的含义;
学会启动和退出FoxPro。
学习提纲
一、数据库与数据库;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启动与退出FoxPro。
一、数据与数据库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的过程。
数据库
数据库是按一定规则组织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的种类
数据库按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层次型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目前常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
借书证号 姓名 班级 借书日期 还书日期
20020010 陈进 184 2005-03-23 2005-04-23
20020027 龚旦 181 2005-01-12 2005-02-28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中组织数据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些复杂的数据关系,分析归纳为二维表格,存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借书证号 姓名 班级 借书日期 还书日期
20020010 陈进 184 2005-03-23 2005-04-23
20020027 龚旦 181 2005-01-12 2005-02-28
字段名
记录
字段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就是建立、使用、维护数据库的系统软件。
它是数据库的“管理员”,它负责管理数据库中数据的定义、建立、使用和维护,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分类、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
三、启动与退出FoxPro
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很多,如FoxPro、Access、Oracle等。
1.启动FoxPro程序
开始→程序→“FoxPro for Windows”
完全启动FoxPro程序后
2.FoxPro工作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3种工作方式 管理数据库,菜单操作方式、命令方式、程序执行方式。
(1)菜单操作方式
即用鼠标或键盘从系统菜单中选择命令,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2)命令方式
即在命令(Command)窗口中直接输入命令进行操作。
(3)程序执行方式
即运行程序文件来自动执行文件中的各条命令,完成相应操作。
3.退出FoxPro
方法一:用鼠标双击标题栏最左边的控制按钮;
方法二:单击“File”菜单中的“Exit”命令项;
方法三: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命令Quit,再回车。(共21张PPT)
第十一课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师:
课时: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了解建立数据库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输入数据的方法;
学会查看数据库记录;
学会关闭数据库文件。
学习提纲
学习提纲
一、设计数据库结构;
二、建立数据库结构;
三、输入数据记录;
四、查看数据库记录;
五、关闭数据库。
一、设计数据库结构
一、设计数据库结构
首先分析数据,设计数据库结构,规定每条记录该包括哪些字段、每个字段的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
书号 书名 出版社 编著者 出版日期 价格 是否借出 内容简介
TP/2.5 中学生学电脑提高篇 北京大学 钱晓晓 1999-06 18 是
TP/4.2 信息技术(教师版) 清华大学 周美瑞 1999-06 18 是
设计数据结构
然后对表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库进行定义。
字段名称
(Name) 数据类型
(Type) 字段宽度
(Wide) 小数位数
(Dec)
书号 C 6
书名 C 20
出版社 C 18
编著者 C 8
出版日期 D 8
价格 N 7 2
是否借出 L 1
内容简介 M 10
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结构包括:字段名称、字段数据类型、字段宽度、小数位数。
字段名称
(Name) 数据类型
(Type) 字段宽度
(Wide) 小数位数
(Dec)
书号 C 6
书名 C 20 2
出版社 C 18
编著者 C 8
字段名称
字段名称(Name)
字段的名称,如书名,价格。
字段名
注意:系统规定每个字段名最长为10个字符或5个汉字,中间不允许含有空格。
字段数据类型
字段类型(Type)
2.数据类型主要有字段型、数据型、日期型、逻辑型、备注型。
1.字段所保存数据的类型。
数据类型
字段宽度
字段宽度(Width)
字段中可能存放的数据位数,它包括
小数点及小数位数。
字段宽度
一个汉字占两个英文字符位置,小数点占一个英文字符位置。
小数位数
小数位数(Dec)
数值字段中小数点后的位数。
小数位数
二、建立数据库结构
二、建立数据库结构
单击File菜单→New →“Table/DBF”。
建立数据库
单击
输入内容
建立数据库
输入内容
单击OK
选择路径,输入名字,保存即好。
建立数据库
选择NO,完成数据库建立。
三、输入数据记录
三、输入数据记录
选择Yes
依次输入数据库结构,
Ctrl+W保存
四、查看数据库记录
四、查看数据库记录
1.查看全部记录;
输入命令Browse,然后回车。
2.查看数据库中记录的部分字段
2.查看数据库中记录的部分字段;
输入命令“Browse fields 要显示的内容”。如“Browse fields 书名,书号,编著者”。
3.查看满足一定条件的记录
3.查看满足一定条件的记录。
输入命令“Browse fields 要显示的内容,条件。
如:Browse fields 书名,书号,价格all for 价格<10。
关闭数据库
五、关闭数据库
单击
选择数据库
1.方法一
方法二
2.方法二
输入use命令,回车
谢谢观赏(共15张PPT)
教师:
课时:
七年级信息技术
第一课
学习任务
1. 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
2.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
3. 了解计算机与二进制的关系。
学习提纲
一、十进制与二进制;
二、计算机与二进制;
三、数制的表示。
一、十进制与二进制
1.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进位计
数方法。
它采用“0……9”10 个不同数字计数,是人们最用的计数方法之一。
2.其它进位方法:
如:计算角度的单位
“度”、“分”、“秒”;
如:时间单位“时”、
“分”、“秒”,采用“逢六十进一”;
3.二进制
二进制中,只有“0”和“1”两个数字。
进位方式: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8 只
4 只
2 只
1 只
4.数制
数制的重要组成是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
如:十进制用0—9几个数字表示,
进位方式为:逢十进一,借一当十。
5.二进制运算规则
0+0=0 0+1=1
1+0=1 1+1=10
0×0=0 0×1=0
1×0=0 1×1=1
二、计算机与二进制
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以简化计算机结构,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其实第一台计算机却用的是十进制哦!
1.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计算机中电路的通与断、电子元件的开与关分别代表1、0。
二进制在计算机里存储、传送、处理都比十进制数方便。
2.数制的表示
计算机中,一般数字后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该数的进制。
二进制用B表示,十进制用D表示。
(1011)2 = (1011)B
(1011)10 = (1011)D
三、数制的表示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进制中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它们的表示方法也是不同的。
表示方法:( )角标,如(1011)2
(1011)2 =11 (1011)10 =1011
知 识 要 点
2. 十进制的特点:逢十进一,借一当十;
1. 数制由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组成;
3. 二进制的特点: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4.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5. 数制的表示方法:( )角标;
课 堂 作 业
1、想一想,十进制中最大的数字是9,那么八进制呢?十六进制呢?
2、把数字144,3841分别用二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