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设立及对西域的管理;班超出使及对西域管理。
能力目标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
学习张骞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
教学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
“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是谁开创的?古老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路?它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去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带来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课题: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新课讲述
一、张骞通西域:
1.关于西域和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指的是哪里?西域是什么样子?)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域的地理位置,“玉门关”、“阳关”是古代边塞诗人诗中的常客,你们学过哪些相关诗句?并联系诗句说说你们的感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王之焕?《凉州词二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回答预设:遥远、陌生、荒凉等。
如此情境,为什么张骞要出使西域呢?
2.张骞通西域
(1)关于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张骞几次通西域?出使前西域是一个什么样子?
张骞两次通西域。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第一次通西域
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②时间:公元前138年
③过程: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被扣十年)---大宛---大月氏——-长安
张骞历经艰辛,中途被匈奴擒获,被扣十余年。他不忘使命,忍辱负重,在匈奴的威胁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虽然目的没有达成,但是,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
张骞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④结果: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具体情况,了解了西域各国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通西域
①目的:加强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友好交往)
②时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③过程:张骞率领300人使团,走访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④结果:让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促进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作用、意义)
“然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凿空” ——司马迁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翦伯赞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史记·大宛列传》
司马迁《史记》,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张骞可谓是和西方各国进行联系、沟通的第一人,他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目的
经过
结果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含义、名称由来与路线
是指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物品,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珍奇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歌舞、乐器等传入中国。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丝绸之路意义
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由原来的互相不了解,独立发展,丝绸之路开辟后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因此丝绸之路便成了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最重要的一条是通往天竺的一条海上航线,被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南海郡、丝绸--(经)中南半岛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设立
①目的: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②设立时间、名称、性质
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③范围、内容
包括今天的新疆及巴尔
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④影响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成为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①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
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②经过影响
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他得到西域各国
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
③甘英出使大秦及影响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
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新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是如何管理经营的。弄清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旅贸易之路,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张骞伟大的爱国精神。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