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导学案:第9课 对外开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导学案:第9课 对外开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3 08: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对外开放
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区域和作用。
2.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对外开放的格局。
3.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结合对外开放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区域和作用
2.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与格局

【预习案】——课文知识结构归纳整理示意:
一、课文标题理解:
1.“改革开放”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的目的:发展经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开放的措施步骤:见下面。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1.最早特区: ________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2.特在哪里: ①实行特殊的________和________,②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③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特区典型: 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________”。
4.特区作用: 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便于扩大________。
三、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进一步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城市。
2.开放沿海经济区: 1985年,把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扩大开放新措施: 1988年,建立________。
1990年,建立上海________,作为扩大开放的“窗口”。
4.向纵深推进: 1992年,开放________等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以后,又开放一批市县。
5.形成的开放格局: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6.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WTO)
1.加入背景: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加入时间: ________年12月。
3.重大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①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
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解惑案】及【合作探究案】
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别开放了哪些城市?
近代的开放与今天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2.把厦门、上海、重庆等城市设为经济特区,设为开放城市,有何经济意义?


3.清朝的对外政策是?有何危害?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对比之后,能得到什么启示?




【易错易混点】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特点

【练悟案】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开放14个沿海城市 D.开发上海浦东
2、右图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图标,与深圳同时期建成经济特区的还有( )
A.上海 B.广州 C.海南岛 D.厦门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
A.珠海 B.海南岛 C.厦门 D.汕头
6、“开放则国兴!”下列属于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正确描述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右图反映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场景,关于我国加入该组织
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的背景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B.图中场景发生在2011年
C.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之一
D.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材料题
8、(1)右图呈现的是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的场景。你知道深圳是何时成为经济特区的吗?此后,它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与它同时期成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有哪些?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据此分析选择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9、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浦东发生改变的时间和事件。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区是如何扩大的。最后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巩固案】请用本子遮住划线部分的答案,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完整记忆一遍,之后同桌同学相互随机抽背其中的至少五个,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情况。













第9课答案:1-5:ADDAB 6-7:BB
8、(1)1980年。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和厦门。
(2)目的:通过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原因: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台,方便发挥“窗口”的功能,且通过加强经济联系,有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广东、福建两省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对华侨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地区濒海,交通便利,方便对外交流与开放。
9、(1)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