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3 15: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民国
晚清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五粒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宪法
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四个口袋寓意“礼、义、廉、耻”四大美德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流行;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2)女子服饰
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宋氏家族合影
(一九一七年)
有这么一个家庭
宋耀如
倪桂珍
宋子良
宋子安
宋子文
宋蔼龄
宋庆龄
宋美龄
特征: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
绿海洋
蓝蚂蚁
不爱红妆爱武装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
政治色彩强烈、朴素单调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服饰之变
null
“中国风”
null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 、穿的个性过渡。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变化原因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女子: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
中西结合
新旧并存
西方文化、革命思潮的影响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等
朴素单调,政治色彩强烈
新中国外交政策、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曲折发展、国家经济的困难
异彩纷呈
多元吸收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鲁、粤、川、淮扬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
(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 陆续出现由中国人 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 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大量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北方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南方建筑经典 ——小桥流水人家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家具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习俗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孙中山宋庆龄婚姻誓约书》亮相
此次孙文与宋庆琳缔结婚姻,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剪辨易服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三寸金莲”的由来:
缠足始于南唐(公元937-975年)后主李煜,李后主有位爱妾窅娘,妩媚风骚,能歌善舞。李煜为她筑了六尺高的大莲花台子,饰以宝物细带。为博后主欢心,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成新月形,在莲花台上展姿起舞,飘然如仙子凌波。自始,宫内外妇女都拿帛裹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渐渐成风,裹足小脚随后称做“金莲”。
迫令放足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希特勒与溥仪 握手致意
身份的不平等→人格的平等
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近代 开始主张婚约自主,婚约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2、表现
(2)丧葬习俗
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②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 、旧礼教遭到批判,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传统(古代) 近代(清末民初) 新中国后
婚姻
婚俗 包办婚姻
婚礼繁琐 追求婚姻自主
婚礼删繁就简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礼 土葬 丧礼简化,殡仪馆,公墓 火葬
其他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1.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
(2)政治运动的影响
(3)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2.特点:(1)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新旧并存)
(2)中西合璧
(3)变化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
当堂练习
1.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前襟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寓为严谨治身。中山装的设计体现了(  )

A.儒家伦理 B.中西合璧 C.全盘西化 D.固守传统
B
当堂练习
2.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了[ ]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B
当堂练习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
A. 社会政局的更替
B. 科学技术的发展
C. 西方文化的传入
D. 民国政府的推动
C
当堂练习
4.《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D
当堂练习
5.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
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B
当堂练习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