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人体生理知识很感兴趣,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能积极探讨去获取知识。由于本章内容抽象难懂,是本册书中最难理解的一章,本节课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的深化和总结。因此学习本节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在知识上,需要学生明确血液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几种血管和心脏各腔的结构特点和作用,能区别与心脏相连的各个血管的名称,对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能将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同时要有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意义。
3.区别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动画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及相互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摆出循环路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2.引导学生关注健康,谨慎输液。
三、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难点:
1.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因为涉及到物质交换,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理解。
2.动脉血、静脉血和动脉血管、静脉血管的关系。这几个概念非常相似,学生极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调查
授新课:
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结:
当堂练:
请输过液的同学举手。
现场采访:你患了什么病输液?输液时注射部位在哪儿?你知道是什么血管吗?
提出疑问:药物是如何运输到病灶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出示心脏结构模式图,找学生在图中标出心脏的四个腔和与心脏四个腔直接相连的大血管。
讲述:在心脏和血管围成的密闭管道中,动脉血和静脉血进行着循环流动。
提问:
1.什么是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区别?
2.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人体什么部位发生转变?
播放视频: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观察血液的流动方向,血液成分的变化。
让学生在黑板示意图上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用箭头标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色笔和蓝色笔表示不同血液成分,在图中表示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提问:血液在肺部毛细血管变成动脉血,又在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变回静脉血,这样的反复变化有什么用处呢?
追问:只为了运输氧气吗?
归纳:体循环和肺循环沿各自路线进行,在心脏处又连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这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换种形式摆一摆。布置学生利用提前准备的小卡片在磁贴上分别摆出两条路线,强调肺循环自左向右,体循环自右向左。
联系生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是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送往全身的。
小明得了肺炎,医生从手臂静脉处进行输液,药物依次经过哪些路径才能到达肺部?(提示,手部静脉属于各级静脉)
引导学生讨论:
1.若小明的病可以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两种治疗方法,哪一个更快?
2.如果小明脚趾发炎需要输液,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
3.假如你是医生,你会建议他用哪一种治疗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到白板上标出心脏的四个腔和直接相连的大血管。
学生回答,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不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
找一组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后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学生谈收获体会。
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检测部分。
通过调查活动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内容联系,引入新课。
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路线奠定基础。
总结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颜色鲜红含氧多的血液我们称之为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我们称之为静脉血。
明确血液循环的路线。
明确血液循环的意义。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脏的心室出发回到心房,是相通的。
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理解。
学以致用,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