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难点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学生要学好本节课的前提是已经掌握肾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知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学生在学习肾脏的结构的时候,学生会学习到排泄的定义,以及排泄的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会用视频、插图、活动的方式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讲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重点就是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就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没有感性上的认识,比如书本的尿液形成示意图,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理解起来较困难,新旧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必须在学好血液循环路线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运用观察、资料分析和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完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1)主要通过观察尿毒症患者的渗透性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出本节课的内容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2)运用观察、资料分析、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共同完成。
(3)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以及绘图和复述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观察尿毒症患者的透析视频,引导出进行思考,尿液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2)通过观察尿液形成示意图,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内容,
(3)初步得出尿液源于什么,在哪里形成的,如何形成的。
(4)活动一,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再通过血液和原尿成分的对比,了解滤过作用能通过的是什么,不能通过的是什么,
(5)活动二,通过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对比,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6)完成导学案的第二大部分,理解尿液如果排出体外的
(7)完成导学案的第三大部分,理解排尿的意义
教学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尿毒症的肾透析视频,之后,让学生回忆肾脏的功能
新授
尿液的形成
尿液是如何在肾脏形成并又是怎么排出呢,指导学生观看书本的尿液的形成示意图
学生回答尿液形成示意图的结构和物质
学生描述血液流过肾脏的路径
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尿源于什么?
尿在哪里形成?
尿液怎么形成的?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活动一 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学生回答血液中的成分
活动内容:矿泉水瓶代表血管,里面的物种代表血液中的成分。矿泉水瓶有孔,利于实现滤过作用让矿泉水瓶倾斜,使里面的小球由一端滚 向另一端(模拟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滤过的小球用烧杯收集。
学生完成实验,写出实验结构
学生对比血液与原尿主要成分发现,说出肾小球的滤过作就不能通过的是什么
活动二
让学生完成导学案
结合61页表格说出原尿和尿液中的成分
让学生回忆营养物质有哪些
说出原尿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人每天大约形成150L原尿,1.5L尿液,对比表格中水、无机盐的浓度,计算出人每天原尿、尿液中水和无机盐的量,通过水、无机盐的含量比较,大家想到什么?
总结尿液的形成的过程
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尿液的形成
二 、尿液的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三、排尿的意义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形成尿液的场所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写出相应的结构和物质(大概2min)
学生回答入球小动脉的物质时候,会回答说是血浆,此时需要让学生回忆,在血管里的应该是血液
学生会发现血液中有些物质会通过肾小球,在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管有重吸收物质会到毛细血管
学生回答:血细胞和血浆
血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尿素、尿酸
学生回答:红枣 莲子 不能通过肾小球,钢珠 绿豆 红豆 大米 珠子 能通过肾小球
学生回答:肾小球不能滤过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学生回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学生回答:糖类、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
学生回答:水、无机盐
学生回答:一天的原尿中无机盐就、水的含量都多余尿液中的量
尿液是由血液先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能通过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在肾小囊形成原尿 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水和无机盐)最终形成的。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答: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血液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_________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________和___________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___________也有重要作用
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好奇,引导学生思考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让学生初步对尿液的形成有初步的认知
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尿液源于什么
初步让学生认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理解模拟实验矿泉水瓶中的材料所代替血液的成分
初步认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科学的得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肾小管的重吸收会吸收原尿的葡萄糖
思考肾小管是否也对水、无机盐进行了吸收
让学生自己说肾小管的重吸收的也吸收了水和无机盐
对尿液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直观的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整个过程
教学反思
在学生查阅书本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得出尿液形成的初步过程,需要让学生先对血液循环有很熟的认知,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很难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活动一在给出血液的成分为什么要用红枣代替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代替蛋白质,也只是凭借间接的信息,得到实验结果,学生会直接说是血细胞和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这就直接把结论和结果弄混淆了,需要在以后的实验当中注意的地方。通过数据的对比,学生可以想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此时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解决无机盐在尿液
浓度升高的这一问题上,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是通过喝水学生更能够直观的了解,这其实给我一个很大的提示,在教学中应该多举例,甚至多让学生观察具体的事物,这种事物并不一定是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是平常的一杯茶,一支笔,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