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 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 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23 10: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第二节
《动物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第2课时)
之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教学设计
广东肇庆中学 李影文
【设计依据与构想】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本节课从同学们熟悉的脊椎动物如猪以及人体本身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了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也知道了动物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第2课时的重点是理解“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是如何完成各种动作的”,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利用“观察猪的骨骼模型”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并亲手制作“人的关节模型”、课后拓展“探究蝗虫没有像人一样的关节是如何运动”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等生物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猪的骨骼模型,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人的关节模型制作”,培养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通过课后拓展“探究蝗虫没有像人一样的关节是如何运动”,提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浸润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如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等;
通过对脊椎动物的运动形成过程的掌握,理解生命在运动,坚持锻炼,拥有健康的人生!
学习观察、学习合作、学习倾听、乐于讨论,勇于发言展示,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3、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在课堂动手制作“人的运动产生”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和微课辅助教学;
准备教具:猪的骨骼模型、提供牙签和橡皮筋等材料给学生制作“人的关节模型”。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本课内容,并自学完成配套练习册关于“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自主预习,新发现”的练习。
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制作“人的运动产生”模型的材料。
【课时计划】2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2课时。
【教学流程】
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学生课前预习了第二部分“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教师说:今天我们的重点是学习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那么:什么是脊椎动物?
学生回答:背部有脊柱的动物。
教师边出示“猪的骨骼”模型,边点明本课目标:我们观察猪的骨骼模型,探究一下:脊椎动物运动系统是如何完成各种动作的呢?
新课教学
重点内容: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1、直观教学——运动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观看猪的骨骼模型,利用如下图来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问题教学——运动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相适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4、85页,思考以下四个核心问题:
问题1: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问题2:肌肉附着在骨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3: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问题4:一块肌肉能单独完成运动吗?
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导集体讲解解决。(问题讲解详见教学课件)
问题1:骨与骨之间是通过骨连接连接起来的。(教师重点补充完善)
(补充知识)关节的类型可分为:
不活动骨连接(例如颅骨)
半活动骨连接(例如腰椎)
可活动骨连接(例如关节)
(重点知识)关节结构
问题2:肌肉附着在骨上有什么特点?
(如下图,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

3、学生人体模特及微课辅助讲解,突破难点——问题3: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1)教师抛出问题:一块肌肉能单独完成运动吗??
(2)学生回答:不可以。
(3)教师追问: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和骨的作用分别是?关节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邀请班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特别发达的男生和女生各一名,在讲台前完成屈肘和伸肘运动,让全班学生总结屈肘和伸肘运动的产生,同时每个学生自己也做一做这两个动作,感受这两组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的变化。
利用课本第84页,图17-14 人的屈肘(左)和伸肘(右)运动示意图,总结知识:

(5)教师播放微课,解疑问题4:一块肌肉能单独完成运动吗?
微课视频:《躯体运动的形成》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课本的第85页第一段落,重点来研读并做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填空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或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关节而动,从而产生运动。
骨骼肌、骨、关节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骨骼肌:提供动力
骨:起杠杆作用
关节:为支点
(设计意图:通过一连串有梯度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回答,并激发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最后通过微课,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动态的运动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回归课本,指导学生利用课本的文段来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趁热打铁——巩固练习
(1)骨在运动中起( )
A.杠杆作用 B.支点作用 C.支持作用 D.动力作用
(2)某人直臂提一桶水时,肱二头肌 , 肱三头肌 。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
学以致用——理解并应用所学,制作人的运动产生的模型
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人的运动产生”模型
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制作“人的运动产生”模型的材料或者利用教师提供的牙签和橡皮筋来动手制作“人的运动产生”模型,规定时间是10分钟。
同时教师巡查看同学制作情况,及时指导,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作品,讲解清楚脊椎动物的运动如何产生,巩固今天所学的重点。
三、课外提升
问题:蝗虫没有像人一样的关节,但具有肌肉和外骨骼,请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蝗虫的肌肉和外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
结束语:无论是跳舞、打篮球、走路、跑步、吃东西等,这些运动都与骨、骨连接及骨骼肌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生命在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健康,拥有健康才可以拥有其他的所有财富!

附:本课知识板书
第二节 动物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第2课时)
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1.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2.在受到刺激时, 会产生收缩和舒张反应,牵动相应的 绕着 活动。
3.人和脊椎动物肌肉的 和 ,都是在 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
【教后反思】
1.在课中,我充分利用生物模型教学,直观高效,同时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运动的模型,充分浸润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的等素养培育。
2.本课难点是理解运动的产生,我通过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建构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成为问题相遇、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自主思考探寻真理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都感受到智力活动的快乐;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因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教学成为有乐趣有挑战的教学,是持续高效、魅力无穷的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微课等教学素材,翻转课堂式教学与课后提升进一步探究活动结合,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纵向发展,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培优促后进生。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理解和体验知识的意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从教室教学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把课内与课、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例如本课的“运动形成”延伸到“如何形成坚持运动锻炼身体,身体健康的良好行为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