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知识,该节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初中学生学过的,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容基础上又有所扩展。本节在帮助学生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既起到了连贯作用,又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该节内容为整个模块乃至后续模块的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细胞并不陌生,但对此理解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认识有待提高;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上呈现思维活跃,肯动脑子,善于怀疑,不满足现有结论,对一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特点。本节内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对于高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本模块的兴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可以说本章在一定程度上有绪论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五、教学方法
采用了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三种方法。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从生物圈到细胞
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2014年埃博拉病毒的图片及给人类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后果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件展示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老师活动:
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2、病毒具有细胞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学生活动:
回顾初中所学的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从社会获得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一、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老师活动:
[资料分析]教师呈现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
实例1?问: 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2、若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实例2?问:人的个体发育是什么细胞开始的?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实例3?问: 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
实例4?问: 1、你了解艾滋病吗?2、你还能举出哪些细胞受到损伤后导致疾病的例子?
总结:这四个实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四个实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活动3【讲授】二、探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看多媒体图
[思考与讨论]
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2、说出生命系统中每个层次的概念。
3、草履虫、松树、人它们构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相同吗?若不同,区别在哪里?
4、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系统吗?是生命系统吗?
5、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生命活动最小层次是哪一个?
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活动4【作业】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其头脑里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知识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或交流认知的,就容易理解和吸收,并且在头脑里留下的记忆长久。要想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就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感悟、体验,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如运用不当会出现一些问题:1、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花哨。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冲淡教学主题,弱化学生思维。影响学习效果。2、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3、板书不足。系统的板书能表达出教师完整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意图。如果黑板空无一字或只写课题。学生独立探究较短。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参与,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会很差。所以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