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3 22: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习近平
南宋 临安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 开封
1、大都市
城市布局打破坊与市的限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开封大相国寺
经济繁荣

城市商业繁荣
市民阶级壮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瓦子
勾栏
瓦子内说书
傀儡戏
演杂剧
卜卦
角抵
蹴踘图
吹口哨、舞蹈
吹笛、击节板
宋元时期杂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3、杂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宋代留传下来很多节日,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4、传统节日与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春节(宋时称元旦)
同样是源自两宋的习俗,为什么过春节这样的习俗流传下来,而缠足的习惯却被人们抛弃了?
缠足是封建社会陋谷,是对妇女的残害和压迫;春节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滋长的内在动力。
议一议:
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市民阶级壮大需要丰富的娱乐生活


物质基础
促进发展
二、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杰出代表: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词人 生活时代 风格特点 代表作
苏轼 北宋
辛弃疾 南宋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宋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豪迈而飘逸
委婉、细腻、
清秀
词风豪放雄大,气势磅礴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剪梅》
《声声慢》《如梦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豪放派
婉约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二十一岁中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博学多才,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李清照
(公元1084-约1151)

生活于两宋之交,号易安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而以词的成就最高.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破阵子 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思考问题:
宋朝,词的内容呈现出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结合材料,分析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
就时代背景考察,两宋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文娱之勃兴……为词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最充分的社会条件。
就美学因素考察,诗这种体裁,由于形式过于整齐,有时难免影响了它的表现力……词正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可以用各种长短句或疏或密、灵活多变地表达深长、细腻、丰富的情感。 —《中国文学史》



1.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 词灵活多变,利于文学家抒发个人的情感。


三、元曲
元曲是散曲、杂剧和南戏等的合称。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思考:什么是元曲?“元曲四大家”分别指谁?
郑光祖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选段
描写年轻寡妇窦娥遭受无赖陷害,被贪官判处死刑的故事。她临刑前对苍天发下三桩誓愿,陈述冤情: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实现,冤情昭雪。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四、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影印版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
体例:

内容:



编著者:
地位:
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
编年体通史
与司马迁《史记》
并称“史学两司马”
北宋司马光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体例 内容 评价
《史记》

《资治通鉴》
司马迁
司马光
西汉
北宋
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
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作者都秉笔直书、客观记述,评价历史
宋元时期
都市文化

都市生活
文化
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市民生活:瓦子(娱乐兼商业场所) 勾栏(演出场地)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
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
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宋元都市和文化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我们翻开宋朝的历史,
没有帝王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

政府以工商立国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无论是老幼扶携收麦社的乡村
还是户盈罗绮竟豪奢的城市

都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富足和快乐

茶楼酒肆 梨园瓦舍
市民文化娱乐前所未有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
相国寺内品果博鱼

金明池畔填词吟诗
白矾楼头宴饮听琴

这一切都受益于宋朝经济的繁盛
文化的发达

1、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C
2、在下图所示的两部史学名著中,下列人物的有关活动都有可能查阅到的是( )
A.黄帝
B.汉高祖
C.隋炀帝
D.唐太宗
B
3、如果你是生活在宋代的市民,你的文化生活可能包括(  )
①逛庙会 ②逛瓦子 ③听说唱 
④耍杂技 ⑤在茶馆里读《红楼梦》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B
4、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D
5、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
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C.旖旎宜人的风光 D.个人的离愁别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