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16 《骑桶者》(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物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16 《骑桶者》(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3 22:41:13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6 *骑桶者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如果不生在这个国度、亲历改革开放前后,是感受不到什么是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的;如果不把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进行国际比较,是得不出世界历史坐标大翻转的结论的。这40年来,中国的改革走过了怎样风云激荡、________的历程,改革如何改变了中国、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怎样的光明前景,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怎样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用“史诗般的进步”予以描述,这真是极为贴切而富有意蕴的概括。
4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是新时代的中国,改革也已迈入了全面深化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这一点________。
“时代是出卷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时代潮流滔滔不息,新情况新问题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解决方案,也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方。过去40年,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改革层次更广、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不仅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然而,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重整行装再出发,不自满不停步不懈怠,将改革进行到底。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改革层次更广、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不仅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且使人们的幸福指数更高。
B.改革层次更深、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而且使社会更加和谐。
C.改革层次更广、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而且使社会更加和谐。
D.改革层次更深、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不仅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且使人们的幸福指数更高。
解析:画线句有以下问题:一是搭配不当,应为“改革层次更深”;二是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而且使社会更加和谐”。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最为重大的世界性历史事件
B.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世界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C.可以把改革开放看作当今时代重大的世界性历史事件
D.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世界性历史事件
解析:文段主要具体阐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句对下文具有领起作用,应该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比较这四个选项,A、B两项的表述未限定“时代”,显得不够严谨。C项,一是未明确“中国”,笼统表述改革开放,不明确;二是作为领起句与下文衔接不够连贯。D项,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陈述对象,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影响、历史地位,领起下文。
答案:D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不容置疑 层出不穷 一劳永逸
B.汹涌澎湃 不容置喙 不绝如缕 一劳永逸
C.波澜壮阔 不容置疑 不绝如缕 一成不变
D.汹涌澎湃 不容置喙 层出不穷 一成不变
解析: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这里用以形容“改革的历程”,应用“波澜壮阔”。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习总书记的话真实可信,应用“不容置疑”。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说的是“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应用“层出不穷”。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这里是说经过一次努力,不能“找到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应用“一劳永逸”。
答案:A
4.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您的孩子已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您的孩子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做心理疏导,贵校决定于本月2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三年级组
2018年5月1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②“指导”改为“帮助”;③“贵校”改为“本年级组”或“学校”;④“进行专题讲座”改为“做专题讲座”;⑤“不得”改为“请勿”。
5.下面是转出团关系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转出团关系首先看转出团员是否有团员证、志愿书,如果没有需开具团籍证明,如果有则可直接持团员证到校团委办理团关系转出;之后将团籍证明或团员证、志愿书装入团员档案袋,并及时上交接收单位。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
(见课本94页)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6.文章第二段说“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去法”具体指什么,文章开篇写“我”的这个想法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去法”指“我”准备像乞丐那样,向煤店老板证实自己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行将冻死,以求得施舍。这样写的好处: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反映“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下文“我”的一系列行动;②以煤店老板可能想到“不要杀人”的训诫而予以施舍,与宁可杀人也不予施舍的结尾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主题。
7.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
8.分析文中如下两个句子:
(1)文中倒数第二段有“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遗憾”一词,表达效果如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说“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憾”一词,写老板娘竭力一扇,本以表示轻蔑与厌弃,不意竟使煤桶骑士飘离地面,出人意料。与“成功”搭配,看似有悖常理,却更显煤桶之轻,极具讽刺意味。
(2)这里的“冰山区域”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以此深化了主题。
9.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表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这也是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惯用的技法,所以,如安贝托·艾柯所言:“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边缘人的爱与哀愁
[英]萨基
沿着一座古老的大教堂屋顶的防护矮墙,每隔一段距离都矗立着一座石雕:它们有的是天使,有的是国王,还有主教,几乎个个身上都洋溢着虔诚带来的喜悦与沉着。但是,在大教堂阴冷的北边较低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座雕像:它没有王冠,没有主教冠,也不带光环。它的表情冷峻、痛苦,充满忧伤。那群栖息在防护矮墙的墙沿上整天晒太阳的蓝色肥鸽子断言,它肯定是个魔鬼。然而,钟楼上那只老寒鸦——它可是一位教会建筑学方面的权威,断定这座雕像是一个迷惘的灵魂。于是,有关雕像身份的猜测就此了结。
秋日的一天,大教堂屋顶上飞来一只体态轻盈、叫声甜美的小鸟。它离开荒芜的原野和日渐稀疏的矮树篱,只为寻一处冬季的栖息地。它停下疲惫的双脚,打算在天使大翅膀的背阴处休息,或在国王礼袍的石刻褶痕上安歇。但是无论它停到哪儿,都会被那群肥鸽子推开,或是被那群聒噪的麻雀从墙沿上赶走。它们唧唧喳喳地相互议论道:“从来没有哪只受人尊敬的鸟会这么深情地歌唱。”于是,这只漂泊流浪的小鸟不得不离开。
只有迷惘人雕像为它提供了庇护之地,因为肥鸽子们认为,在一个倾斜得如此厉害的地方栖息是极不安全的,更何况这里还太过阴暗。这座雕像没有像其他“达官贵人们”一样,双手交叉摆出虔诚的姿态,而是双臂交叉于胸前,好像在反抗什么。它双臂所构成的角落恰好可做小鸟温暖舒适的休息地。每天晚上,小鸟飞回位于雕像胸膛处的小窝,心中充满了对雕像的信任,而雕像那双漆黑的眼睛也似乎一直都在看护它酣眠。渐渐地,这只孤单的小鸟爱上了这位孤独的守护者。白天,它会时不时立在教堂的滴水嘴或别的拱座上婉转啼鸣,唱出最甜美的歌,向它的夜晚庇护者表达感激之情。也许是因为风,也许是因为天气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迷惘人雕像那张憔悴不堪的脸上,似乎渐渐褪去了几分冷峻与忧伤。在每天漫长又单调的时光里,这位小小客人的歌声总会断断续续地飘进这位孤独守护者的耳朵里。当暮色降临,晚祷钟声响起,一只只巨大的灰色蝙蝠从钟楼屋顶上的巢穴悄声飞出时,这只朝气蓬勃的小鸟就会回来,哼着安眠曲依偎进那等待着它的双臂中。对忧郁的迷惘人雕像而言,那是它最快乐的日子。只有教堂的大钟每天都高声鸣唱着嘲弄的话语:“快乐之后……是悲伤。”
教堂司事小屋的人们发现,大教堂的周围总有一只棕色的小鸟飞来飞去,它优美的歌声令人艳羡。“但是很可惜,”他们说,“不能尽享其婉转之音,任之萦绕在矮墙之上,实在浪费。”尽管这些人很穷,但他们相当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所以他们逮住了小鸟,把它关进了小屋门外一个小小的柳条笼子里。
那晚,小小歌唱家经常栖息的地方不见了它的踪影,那尊忧郁的雕像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孤独的痛苦。也许,它这个小小朋友被暗中觅食的野猫杀死了,也许被一粒石子伤到了,也许……也许已经飞到其他什么地方了。但是,当清晨来临时,从大教堂那边那个喧闹的世界传来了鸟儿虚弱无力、令人痛彻心扉的哀叫声,那是被囚禁在楼下低处柳条笼中的鸟儿发出的讯息。每天正午,当肥鸽子们吃饱午饭后因昏昏欲睡而变得安静时,当麻雀们在街上的水坑里洗澡时,小鸟的叫声就会传到屋顶的防护矮墙——那是饥饿、思念与绝望的哀鸣,是一场永远得不到回应的空号。午饭过后,晚餐之前,肥鸽子们议论说,那座雕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倾斜得厉害了。
终于有一天,小柳条笼里不再有声音传出。那是冬日里最寒冷的一天,鸽子和麻雀们都站在大教堂屋顶上焦急地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点儿残羹剩饭——这是恶劣天气里它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小屋里的人有没有扔什么东西到垃圾堆里?”一只鸽子问另一只正从北边防护矮墙向下张望的鸽子。
“只有一只死了的小鸟。”那只鸽子答道。
夜晚教堂顶部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听上去像是有石墙在倒塌。钟楼上的寒鸦说:“是严寒的天气弄坏了建筑物。”它久经寒冬,经验丰富,一定是它说的那种情况。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迷惘人雕像倒下了,躺在教堂司事小屋外的垃圾堆里,已经支离破碎。
“这样正好,”肥鸽子们在审视整个状况几分钟后嘀咕道,“现在我们该有座美丽的天使像了。当然,他们一定会在那儿立个天使的。”
“快乐之后……是悲伤。”教堂的大钟高声鸣唱着。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都是教堂上的雕像,但显然由于外在身份的不同,受到的待遇和尊敬也就不同。很显然作者是在借此表现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B.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小鸟的歌声中,迷惘人雕像又恢复了生气,完全没有了冷峻、痛苦和忧伤。
C.出于对爱的嫉妒,人们把小鸟给关了起来。小鸟因绝食而死,迷惘人雕像最终也心碎地倒下。
D.小说中首尾教堂的大钟两次高声鸣唱着“快乐之后……是悲伤”,这既是结构上的前后照应,更是对小说中关爱的双方悲剧命运的一种暗示。
解析:B项,“迷惘人雕像完全没有了冷峻、痛苦和忧伤”这种说法错,文中是“似乎渐渐”。C项说法也不确切。小鸟被关并非由于爱的嫉妒,而且说它绝食而死文中没有依据。D项不是“首尾两次”是“两次”。
答案:A
11.小说中谁是“边缘人”?“边缘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迷惘人雕像和小鸟是小说中的“边缘人”。“边缘人”形象的特点:①是社会上弱势群体的象征,无权无势。②虽然不被关注,但他们心中同样有爱与忧愁,相互的感情浓厚而真挚。小鸟用歌声来体现它的爱、感激和信任,同时也表达忧愁、饥饿、思念与绝望。迷惘人雕像则是用面部表情和体位的变化来表现他的爱与忧愁。
12.在欧美,萨基与欧·亨利齐名。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结尾经常出人意料。你认可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可。小说构思巧妙,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迷惘人雕像和小鸟因相爱而死亡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而社会角色是有主次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边缘人的爱情是回荡着哀愁的。(反对者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