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5 丹柯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并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6年后,两人因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
海姆、诺沃肖洛夫团队用透明胶粘住石墨层的两个面,然后撕开,使之分为两片,如此不断剥离来制备石墨烯。这看起来________,但他们开始制备石墨烯时可以说是________,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制备出的石墨烯只有几平方微米。目前制备方法虽有突破,但还很困难,从石墨烯的市场价格也________:如此便宜随处可见的石墨,制成的石墨烯,价格就十倍于黄金。石墨烯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比钻石还坚硬,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的100多倍。
2011年6月,( )。这位科学家用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制出了一款调制器,这个只有头发丝四百分之一细的光学调制器具备高速信号传输能力,一秒钟内下载一部高清电影________。据称,每个石墨烯调制器的传输速度比铜导线快约千倍。如果把10个石墨烯调制器合在一起,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百万兆,上网速度将比现在快1万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轻而易举 步履艰难 可见一斑 指日可待
B.轻而易举 左右为难 见微知著 计日程功
C.唾手可得 左右为难 见微知著 指日可待
D.唾手可得 步履艰难 可见一斑 计日程功
解析:
①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本文用来说明制备石墨烯看似很容易,因此使用正确。
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侧重很容易得到。
②
步履艰难:形容事物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左右为难: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侧重难处。语境是说制备石墨烯艰难,没有其他方面的对比。
③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此处由市场价格可推知石墨烯的昂贵,使用正确。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不合语境。
④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侧重希望发生的事。
计日程功: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成功指日可待。语境中没有把握时间的意思。
答案: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钻石还远远不如石墨烯坚硬,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的100多倍。
B.石墨烯是世界上已知的强度最高的材料,比钻石还坚硬,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强度的100多倍。
C.石墨烯是世界上已知的强度最高的材料,比钻石还坚硬,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的100多倍。
D.石墨烯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比钻石还坚硬,其强度高于世界上最好钢铁的100多倍。
解析:画线句子,“石墨烯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说法太绝对,可在“材料”后加“之一”,也可在“世界上”后加“已知的”;“(石墨烯)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的100多倍”成分残缺,应在“钢铁”后加“强度”。A项,前后矛盾,在第一个“是”前加“石墨烯”;成分残缺,在“钢铁”后加“强度”。C项,成分残缺,应在“钢铁”后加“强度”。D项,说法太绝对,可在“材料”后加“之一”,也可在第一个“世界上”后加“已知的”。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石墨烯应用的研究论文
B.把一篇有关石墨烯应用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C.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由美国华裔科学家所写的有关石墨烯应用的研究论文
D.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石墨烯应用的研究论文
解析:根据空后的“这位科学家用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制出了一款调制器”可知,此处应是对某科学家的介绍。A项与后句衔接不紧凑,与后句“这位科学家”没有照应。B项是省略句,“把”之前省略了主语,与后句没有照应。C项,“由美国华裔科学家所写”交代了论文的作者,前后连贯,最恰当。D项,两个句子前后脱节,前一句的主语是杂志,后一句的主语是科学家,两者毫无关联。
答案:C
4.(2018·课标全国卷Ⅲ)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老师的身份除了“教书”,还有“育人”,使用“教书”一词不准确,也显得对对方不尊重;“光临”和“惠赠”都是敬辞,都不能用于自己;“先睹为快”的意思是以先看到为快事,用于老师看自己的作品,这种说法不容易被对方接受,也达不到自己的表达目的;“快来了”是口语,和整个语段正式、庄重的语体风格很不协调。
答案:(示例)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5.(2018·课标全国卷Ⅲ)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图文转换题,首先要读懂图形,了解表现对象、图形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命题人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构思框架图,左边圆圈中的“拒绝”二字是陈述的中心,右边的四个方框是被拒绝后四种不同的反应及应对方式。方框里加引号的词语是言语上的外在表现,后面的词语是进一步的行动或心理。根据题中要求,把上述信息连缀起来合理表达即可。
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回困难的时期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地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这个时候妻子、小孩子们伤心痛哭,父亲们静默沉思,他们让悲哀压倒了。他们明白,他们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然而他们原是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的人。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又好像给他们唱葬歌一样。然而他们究竟是些坚强的人,他们还能跟那些曾经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地打一仗,不过他们是不能够战死的,因为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愿,要是他们给人杀死了,他们的宿愿也就跟他们一块儿消灭了。所以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喧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他们坐在那儿,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恐怖是由女人产生的,她们伤心地哭着那些给恶臭杀死的人的尸首和那些给恐惧抓住了的活人的命运,这样就产生了恐怖。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他们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大家都给死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6.选文开头所描写的族人生活环境有何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封闭、阴暗、恶臭、无法生存的特点。揭示族人“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的进退两难的可怕的生存现状。以此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乐观、具有号召力的人物性格。
7.请理解说明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遇到困难不采取行动是徒劳无益的,仅仅停留在思考上是不会有什么满意的结果的。
②“林子”象征困难,指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或整个民族的灾难。“尽头”表示是有限的,有尽头的。困难或是挫折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总有一天会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8.课文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具有多义、模糊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题:(1)歌颂丹柯式的“乐观,聪明,勇于实践,勇于牺牲自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2)告诫世人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丢失的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
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
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
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
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
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
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
“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
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不知能不能让我认领回去?”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
“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
“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
“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
“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
“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
“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
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
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
“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
“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
“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
“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
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
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
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电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
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
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
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
B.“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
C.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
D.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
解析:B.“心满意足”“心存感激”错,作者对这样的办事处持批判态度;C.“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错,并非小题大做;D.“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错,作者对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
答案:A
10.小说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下文“我”的套鞋丢失张本。②“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也有了可信的理由。③使下文情节的发展具有合理性,让人信服。
11.“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此作纪念,让世人牢记发生在“我”身上的往事,并希望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出现。②以此作纪念,意在提醒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他人;如果我们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办手续、等结果这样的事情上,那便与浪费生命无异。③以此作纪念,意在警示有关工作人员改变僵化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