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7 娜塔莎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生物细胞就是一个“王朝”。就拿植物细胞来说吧,它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组成。它们个个大名古怪,________,却能________,维持着“王朝”的和谐运转。“皇上”是谁?当然是细胞核,它霸占着生命的遗传文书DNA,俨然玉玺在握的天子。如果细胞核不通过DNA发号施令,它手下的“臣民”们谁也不能擅自行动,蛋白质便无法合成,细胞也无法分裂,整个细胞王朝很快就会陷入瘫痪状态。细胞核也忒“集权”了吧?别急,( )。花工夫在京城里明察暗访,留心小道消息,说不定就能整出点内幕来。
近年来,日本千叶大学、东京大学的几位分子生物学家便对细胞王朝做了这样的明察暗访,结果________地抖出了一些________的秘闻。他们用一种单细胞的红藻作为例子,对细胞分裂时各种“行政命令”的上传下达途经进行了彻底的探查。红藻细胞在进行分裂时,首先细胞核里的DNA链要分离、拷贝,这没问题;问题是,细胞核在发布细胞分裂的“圣旨”前,居然要听从来自叶绿体的指令,这才是关键的关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拿植物细胞来说吧,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是它的儿子。
B.就拿植物细胞来说吧,它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所组成。
C.就拿植物细胞来说吧,它由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组成。
D.就拿植物细胞来说吧,由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组成。
解析:画线句子,“它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大液泡、叶绿体等等成员组成”中“有……成员”和“由……组成”句式杂糅。A项,“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等”比作是细胞的“儿子”,比喻不当。B项,成分赘余,删去“所组成”。D项,成分残缺,“由……成员组成”,缺少主语“它”或“植物细胞”。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同治皇帝背后还有慈禧呢,谁真正在掌权,还需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B.皇帝背后还有皇后呢,谁真正在掌权,还需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C.慈禧还控制了同治皇帝呢,谁真正在掌权,还需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D.谁真正在掌权,经考证后才能下结论,同治皇帝还是被慈禧管控呢
解析:A项,“同治皇帝”喻“细胞核”,“慈禧”喻“叶绿体”,前后连贯,故最恰当。B项,“皇帝”和“皇后”中,皇帝是真正掌权者,喻体选用不恰当。C项,“控制”不妥,既已“控制”,后文则不必再进行考证。D项,“管控”不妥当,既已“管控”则不必再进行考证。
答案: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貌不扬 各尽所能 出其不意 鲜为人知
B.其貌不扬 各司其职 出人意料 鲜为人知
C.貌似无盐 各司其职 出其不意 无人问津
D.貌似无盐 各尽所能 出人意料 无人问津
解析:
①
其貌不扬:指长得不漂亮,相貌普通。此处用来形容植物细胞的成员,符合语境。
貌似无盐:形容女性容貌丑陋。对象误用、程度与文本不合。
②
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做好所承担的工作。此处强调职责,符合语境。
各尽所能:各人把自身的能力毫无保留地施展或贡献出来。侧重能力。
③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符合语境。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泛指出乎别人的意料。语境中没有趁对方之意。不合语境。
④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此处用来形容“秘闻”,符合语境。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语境中是少有人知道,不是无人探问、购买。不合语境。
答案:B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请假条,其中有五处不合语境的表述,请找出并作修改。
请假条
尊敬的李老师:
因为感冒,我今天下午去卫生室输液消费了一百多块钱。我的生活费就所剩无几了,需回家去拿。因学校纪律,现特向你请假两天(3月16、17日),请您务必批准。
学生:张××
×年×月×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段的文体,此文段是某学生的请假条。然后仔细阅读文段,明确文段的主要内容。其次,根据请假条的特点分析文段,找出不合语境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消费”用词不当,去卫生室不是去消费,而是去看病,应该是“支付”;“回家去拿”是口头语,不符合请假条的语言特点,改为“取”;“因……”不符合请假条的语言特点,也不符合平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老师应该用敬辞,所以将“你”改为“您”;“务必”太生硬,删掉即可。
答案:①将“消费”改为“支付”;②将“拿”改为“取”;③将“因”改为“根据”;④将“你”改为“您”;⑤将“务必”删掉。
5.下面是福州市教育系统“有福之州 文明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次“有福之州 文明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在街心公园义务写春联,在十字路口和公交车站进行交通文明宣传,走进社区与养老院关怀慰问老人,所有活动结束后应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娜塔莎》的片段,完成6-9题。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6.娜塔莎对爱情的一番表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她喜欢浪漫,充满对爱情的渴望,为爱义无反顾。
7.索尼娅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她太幼稚,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决心为爱坚持到底。
8.“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一句中,“幸福的惊惶”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她沉浸在所谓的爱情中,她为自己对爱的感觉而幸福,又觉得自己神魂颠倒,超出常理,所以是“幸福的惊惶”。
9.索尼娅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索尼娅害怕此事发展下去娜塔莎会受到伤害;娜塔莎害怕这“美好的爱情”被破坏。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2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解析:A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B项“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C项“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不当。
答案:D
11.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做铺垫;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