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8 *素芭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些谈佛论道的书中将“执着”与“执迷”混用,窃以为十分不妥。“执迷”,差不多是指异化、僵化、知错不改。何致如此呢?无非“名利”二字。一旦进入富足甚至温饱,价值感常令人弄得颠三倒四。谋利谋到不知所归,其实也是在谋名了——所谓价值感。追求价值感当然没错。问题是,在这个仿佛一切都可以出售的时代,价值的解释权通常属于价格,价值感自然也是________。
价值和价格的差距无从固定,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当然这并非坏事。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一旦显形为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旦与认钱不认货的媒体________,事情就不一样了。只要广告深入人心,东西好坏倒不要紧了——好也未必就卖得好,不好也未必就卖不好。媒体和广告________,价格既已不认价值这门亲,价值感孤苦无靠去拜倒在价格门下,也就不是什么费解的事。而这逻辑,一旦超越经济,走进社会各个领域,耳边常闻的关键词就只有利润、码洋、票房和收视率了,另外还有几个词在悄声附和:房子、车子、股市、化疗。此即执迷。
“执着”与“执迷”不分,本身就是迷途。这世界上有爱财的,有恋权的,有图名的,有什么都不为单是争强好胜的。人们常管这叫________,叫执迷不悟,都有贬低之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亦步亦趋 相辅相成 志同道合 欲壑难填
B.人云亦云 相辅相成 沆瀣一气 唯利是图
C.亦步亦趋 相得益彰 沆瀣一气 欲壑难填
D.人云亦云 相得益彰 志同道合 唯利是图
解析: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是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贬义。志同道合:兴趣相同,意见一致。欲壑难填:形容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无法满足。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答案: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旦进入温饱甚至富足,价值感常把人弄得颠三倒四。
B.一旦进入富足或者温饱,价值感常使人弄得颠三倒四。
C.一旦进入富足甚至温饱,人常被价值感把弄得颠三倒四。
D.一旦进入温饱或者富足,价值感常把人弄得颠三倒四。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A
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致如此呢?无非“名利”二字——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也显示了作者内心的担忧。
B.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运用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市场变化的疯狂和不可理喻。
C.价格既已不认价值这门亲——运用拟人,'生动地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之间关系的反常。
D.这世界上有爱财的,有恋权的,有图名的,有什么都不为单是争强好胜的——运用排比,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心态的复杂和多样。
解析:B项,“形象地揭露了市场变化的疯狂和不可理喻”有误,从文中来看,“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此处主要是说市场对于价格和价值的掌控,后面所说“一旦显形为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旦与认钱不认货的媒体相得益彰,事情就不一样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可见此处说“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并非是揭露市场变化的疯狂和不可理喻。
答案:B
4.下面是×市×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市×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2月11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环境、谦敬、身份地位、人称等运用的得体,例如本题中第一处“妹仔”是当地的方言,不适合出现在书面语中。第二处“你刊”就不够郑重,应该修改为“贵刊”。第三处“作品”改为“拙作”更为符合语言环境。第四处“拜读”是自己读别人的文章,属于敬辞,用在此处不得体。第五处“务必”用词过于强硬。
答案:①“妹仔”改为“女生”
②“你刊”改为“贵刊”
③“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④“拜读”改为“指正”
⑤“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5.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9题。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但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那日,新郎倌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就这副模样被带到考官的面前。
考官们仔细地查看后说:“好,蛮不错。”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儿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
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但谁也不理会,素芭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她自己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已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但那时谁也没有领会过来。现在,她观察了四周,她没有获得诉说自己心灵的语言。在这里,她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脸孔。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6.“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素芭的父母生怕相亲者看出素芭是个哑女而不要素芭,这样他们要卸掉素芭这个包袱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7.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欺骗别人,远离家乡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哭。
8.“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变成了亲人的负担,他们丝毫不关心素芭的痛苦,反而为自己的利益有了充分保障而踌躇满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不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9.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这个结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丈夫理解,素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是“这次”是又一次,含蓄的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写的轻松却又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然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好好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悲剧色彩更浓重。
三、课外文本阅读
(2018年山西孝义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往事一页
[奥地利]卡夫卡
看样子,保卫祖国的许多事情被忽视了,至今,我们也没有予以认真思考,而只是忙于各自的事情。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令我们十分担忧。
在皇宫前的广场上,我开了一家鞋店。这天清晨,我刚打开店门,就看见所有通向这里的巷口都被武装人员占领了,而那不是我们自己的士兵,显而易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长驱直入进入京城,这里可是远离边境啊。不论怎样,他们还是来了,而且,看样子人数会与日俱增。
由于习性所致,他们讨厌房屋。他们磨刀削箭,练习骑术,忙个不停,把这块平时宁静的、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洁的广场弄成了一个真正的马厩。我们曾几次试图冲出店门,想至少把那些令人恶心的垃圾清理掉。但后来这尝试越来越少,因为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还给我们带来野马坚蹄或者蛮人利鞭的威胁。
与游牧民进行交谈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言他们不懂,他们又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互相交流如同野鸟。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设施,他们既不理解,也待之漠然。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手势语言,他们也表示反对。哪怕你下巴错位,手腕脱臼,他们也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而且也永远不会明白。他们经常做出鬼脸,眼白翻出,口吐白沫,但他们这样既不想表达什么,也不想吓唬谁,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习性如此。他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你不能说他们使用暴力。遇到他们干什么,大家都退避一旁,任其自便。
从我的库存中他们也拿走了一些好东西,但我不能有所怨言,因为我看见其他人的遭遇,比如对面的肉铺老板,他刚一进货就被游牧民一抢而空,吞食下肚。他们的马也吃肉,经常看到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肉铺老板恐惧万分,而且不敢停止供肉。我们理解他的处境,募集了一些钱来援助他。如果游牧民吃不到肉,天晓得他们会想到干什么;而又有谁知道,即使每天给他们肉吃,他们又会想到干什么啊。
后来,肉铺老板想,他至少可以省去宰杀的辛苦,于是就在早晨送来了一头活牛。他千万再不能这么干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我趴在店铺后面的地板上,把所有的衣服、被子和褥垫一古脑儿捂在身上,只是为了听不到那牛的惨叫声,游牧民从四面八方扑到牛身上,抢着用牙齿从它温暖的身上撕下一块肉吃。等一切早已平静以后,我才大着胆子走出来。只见他们就像酒桶旁边的醉鬼一样躺在牛的残骸旁边。
恰在这时,我相信我看见了国王本人站在皇宫的一扇窗户边。平常他从不到这外间来,而总是深居内院,但这次却站在窗户边,低垂着头,看着皇宫前发生的事。至少我相信他站在窗户边,低头看着自己皇宫前发生的这一幕惨剧。
“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你问我,我问你,“这种重负和折磨我们还要忍受多久呢?”惹来了游牧民,但却没有办法将他们退去。宫门仍旧紧闭着,以往那些总是盛气凌人地进出皇宫的卫兵这时却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于是,我们这些工匠和商人就肩负了拯救祖国的使命,然而这样的使命我们却担负不起。我们也从来没有夸过口,说自己有这般能力。这是一场误会,而我们却要毁于这场误会。
(节选自《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0.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方游牧民族从很远的边界长驱直入,作为文明国度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没有语言、习性落后的游牧民在皇宫前撒野。
B.小说通过对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的对比描写,揭示出祖国被侵占后的悲剧性,给读者以震撼。
C.小说中描述游牧人冲向活牛啃肉吃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入侵者的野蛮和贪婪,极具讽刺性且富有象征意味。
D.作者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提出了国家统治者及其军队,应该担负起拯救国民的责任,而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耀武扬威的观点。
解析:“没有语言”错,文中说游牧人没有语言只是一种歧视,并非真的没有语言。
答案:A
1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的性格特点:①目光短浅,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②胆小懦弱,面对外族入侵,只会忧心忡忡,一味忍让。③封闭保守,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充满优越感。
目的:揭示这个国家被入侵的本质。塑造典型的国民性格,为被入侵而不敢反抗做了合理的解释。
12.小说中很多细节看似荒诞,实际上表现出丰富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游牧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皇宫广场上,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国民对保卫祖国的麻木。②“他们的马也吃肉”“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野蛮对文明的冲击。③皇宫卫兵“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平时“深居内院”的国王这时“却站在窗户后边,低垂着头,看着宫前发生的事”,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弱。④国民满足入侵者的无理需求,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被征服者对眼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