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3 山羊兹拉特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灶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上海的崇明灶花则________。旧时,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台,多置于厨房一隅。乡民们会雇请游走村头的泥瓦匠为灶君殿旁的灶山、烟柜以及整个灶炉都镌摹上精美的纹饰图案,名为“灶花”或“灶画”。( )。
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绘制灶花的原始颜料就是农家常见的锅底灰。泥瓦匠首先从锅底刮下黑沉沉的炭灰,和以陈酿米酒调浓,待黏性十足时,再拌水稀释,就成为绘制灶花所需的底料。为了雅致美观,泥瓦匠往往还会添加各色颜料,使灶花看上去________、斑斓夺目。
灶台虽是家中常见陈设,但配以灶花后,颇显考究实用、精致美观。除灶沿部分用石灰粉刷之外,其余部位均用墨线勾勒出轮廓。讲究的泥瓦匠还会在墨汁里掺入石青,使画出的墨线在隐谧处透出青蓝,让人________。雪白的灶壁上黑白分明、色彩对比强烈,画的四周还配有黑色裙边,极富装饰性与立体感,________。泥瓦匠在灶花的色彩运用方面精湛熟稔,由最初以黑色调为主,渐趋衍变为红蓝青黑相杂的色调。整个灶头几乎看不到直线,即兴所绘的弧线使灶头端庄秀雅,加之青蓝相间的灶花,无不浸透出江南水乡恬淡闲逸的雅趣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久负盛誉 容光焕发 怡然自得 历久弥新
B.名闻遐迩 流光溢彩 怡然自得 老而弥坚
C.久负盛誉 流光溢彩 赏心悦目 老而弥坚
D.名闻遐迩 容光焕发 赏心悦目 历久弥新
解析:
①
久负盛誉:指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强调“长”。根据后文可知是说享有名声时间久,符合语境。
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强调“广”。不合语境。
②
容光焕发: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专指人。不合语境。
流光溢彩:指一种场景,灯发出的色彩光芒。也可以延伸为一段难忘的日子。一般指事物。符合语境。
③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不合语境。
赏心悦目:指因为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舒畅。根据语境,语句是表现灶花丰富的颜色让人心情舒畅。符合语境。
④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符合语境。
老而弥坚:指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专指人。不合语境。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初并非专祀灶神,灶花独具浓郁乡土气息
B.最初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是不一定专祀灶神的
C.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最初并非专祀灶神
D.灶花独具浓郁乡土气息,也许最初并非专祀灶神
解析:根据所给选项的语句内容可知,所填语句意在指出“灶花最初并非专祀灶神”。由上下文语境,A项两个分句语意不连贯,应首先排除。B项“最初”修饰“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强调的是“最初……的灶花”,不合文意;而且“不一定”也不符合文意。D项“灶花独具浓郁乡土气息”是主谓短语,强调的是“灶花怎么样”,与“最初并非专祀灶神”联系不够紧密;而且“也许”是推测,与文意也不符。C项从文意和语言的连贯性看,“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是偏正结构,突出了“灶花”,与“最初并非专祀灶神”联系紧密。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是人们绘制灶花的主要目的。
B.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
C.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
D.因为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的目的,人们绘制了灶花。
解析:画线句中“目的主要是为了”属于句式杂糅,应删去“为了”。A项“为了……是……的主要目的”也是句式杂糅;C项“目的主要是因为”依然是句式杂糅。D项“因为”和“目的”搭配不当,可把“因为”改为“为了”。
答案:B
4.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列文段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良多。
甲:这三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十八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____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这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所以,我想送给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__________?
丙:这三年,不,这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我们自己也砥砺奋进,不负年华。所以,高考在即,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一副对联以振士气:
立壮志十年寒窗苦读,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及仿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虽然……但是”以及“不辛苦”,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不辛苦”意思相反,即应填体现父母辛苦的内容,另外再结合后文“细节”,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父母辛苦的细节;第二空:根据空内标点,再结合前文内容,可知此处填写内容应是对前文内容的仿写,即句式要大体一致,手法需一致,写作对象也要一致,都是对老师的感恩;第三空:根据要求是由上联内容,拟写下联,注意对联的拟写句式、字数、内容等要一致,需要表达振作士气的内容。
答案:示例:①妈妈常常在陪我熬夜的时候坐着睡着了。(必须是细节;体现父母辛苦)②老师,如果我是泉水,您就是高山,没有您,我怎能潺潺流淌?(老师,如果我是幼苗,您就是雨水,没有您,我怎能茁壮成长?)(句式大体一致;表达对老师的感恩)③创佳绩一朝金榜题名(字数一致,断句一致,表达振作士气的内容。词性、词类、平仄不做要求)
5.下面是中国科学家克隆猴的过程示意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示意图或工作原理图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字信息,其次要明晰箭头指向,接着要审清流程层级或具体步骤,最后按照流程或步骤进行表述。就本题而言,文字内容和意思比较清楚,箭头指向也比较明确,需重点关注“克隆胚胎”的形成过程,它是整个克隆猴过程的最关键部分,明晰了这一点后,再使用表先后关系的词语用简洁的语言按照步骤表述出相关内容即可。
答案:示例:首先从供体猴体内提取卵母细胞并去核,然后将体外培养的体细胞注射其中,使二者融合并将其激活,形成克隆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受体猴体内,从而培育出克隆后代。(内容完整,顺序合理,语句流畅即可)
二、课内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山羊兹拉特
[美国]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几乎整个冬季,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农民们把牲畜赶往草场。不过也都抱怨这样干燥的气候,会使冬季作物歉收的。
……
(见课本80页)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明晰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小说中,作者在阿隆三天三夜后走出草堆时描写了一段阿隆眼中的夜空景色,表达了阿隆的幸福之感。
D.小说中,作者在描绘山羊兹拉特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疑问的眼光”“好象又想通了”等,生动地传达了兹拉特的情感。
解析:“明晰”不当,应是“不留痕迹”。
答案:B
7.阿隆一家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为什么又不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因为兹拉特“老了,挤的奶也很少”;②家里急需钱过节(蜡烛、土豆、食油、孩子们的衣物及其他必要开支)。家庭的贫困和山羊的衰老是要卖掉的原因。
第二问类似“患难与共”“患难见真情”“有感于动物的恩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动物不义”“不只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朋友”等答案都应予以肯定。
8.请结合课文相关情节简要说明阿隆一家对于卖掉兹拉特这一决定的情感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勒文“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才决定卖掉兹拉特,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安娜、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带兹拉特上路,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皆为不舍。
9.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描写这一场突然而来的暴风雪对于小说产生的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自然环境的突变,影响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二、凸显了兹拉特的重要性,成了勒文家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三、因为天气的变冷,使家庭的贫困有了转机。使小说有了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总是想着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性的肮脏与狗性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人总是想杀狗”错误,因为最后人的良心觉醒,并未杀狗。另外本文的主题是表现人性的善良以及善有善报的愿景,并非“人性本恶”。
答案:C
11.本文采用的叙述视角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用:(1)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作者自由无碍地叙述故事。(2)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全貌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12.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尖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各主要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合理;(2)“尖刀”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磨制尖刀表现了主人公由于饥饿而动了杀狗求生的恶念,而唾骂抛弃尖刀又表现了其良知的觉醒,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3)暗示了小说的主旨,最后主人公因尖刀反射光线而获救,尖刀由杀戮的工具转变为救人的工具,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褒扬以及善心终有善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