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3 15: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并能得出结论。
2、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重难点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烧杯、培养皿、玻璃片、几种常见食物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民以食为天,人们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每天会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同学们平时吃到的主食都有什么?询问学生是否记得自己吃米饭、馒头时候的味道?
2、让学生品尝米饭和馒头,分享他们的味道。
3、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课本30页)
二、温故知新:(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强调化学变化的现象)
三、自主探究
(一)、观察淀粉
观察方法:
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观察碘酒:
看(红褐色的液体)、有刺鼻的气味。(注意闻味道的时候要用手扇着闻,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二)、操作演示淀粉碘酒变化的实验,师生一起观察。
实验注意事项:管尖不能接触到淀粉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酒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利用实验原理检验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师生一起观察)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食物,请同学们利用我们目前掌握的实验法宝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步骤
1 把准备食物切割好
2 滴管加入碘酒
3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
4 仔细观察食物颜色变化
5 做好记录
强调实验注意点(滴管不要接触到食物、)(不同的食物不要碰到一起,避免相互“污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
实验操作,分四组,每组五人,一人实验,一人记录,三人观察。
实验:判断洋葱、馒头、米饭、土豆、菠菜、胡萝卜、西红柿、青椒、苹果、茄子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
含淀粉的是:土豆、胡萝卜、馒头、米饭
不含淀粉的是:洋葱、菠菜、西红柿、西红柿、青椒、苹果、茄子
实验展示:利用西沃手机助手,现场拍照展示。
课堂活动:利用西沃软件,将含有淀粉和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到不同的南瓜里,由学生操作。
五、课堂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实践运用
革命年代,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告知学生制作方法,留下探究作业。
设计意图:探究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学生都有了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制作神秘的信件的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问题向课外延伸。
七、总结评价
学习用碘酒鉴别哪些物体含有淀粉,哪些物体不含淀粉,知道含淀粉就会变成蓝色,不含淀粉就不变蓝色,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淀粉 遇碘酒 蓝色物质 (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