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案(2课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教案(2课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3 20:34:52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
课时目标:
品味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隆重。
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隆重。
教学难点:
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指名读词语。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师: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春节的习俗。
二、精读引路
学生自读第 8 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除夕真热闹”)
老舍先生说“除夕真热闹”,他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除夕的热闹?
(他是从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方面来写的)
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从“家家、到处、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师:同学们,除夕夜你们会做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除夕的热闹。
师:我们的除夕和北京的除夕一样热闹,也会穿新衣、做年菜、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心情是欢乐的,节日氛
围是热热闹闹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读出开心,好吗?
三、合作学习
明确任务:除夕过完了,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课文中描写初一和其他日子的部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去体会。
小结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描写除夕的这部分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找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理解如何详细描写重点部分)
合作学习第 9~13 自然段,圈画出体现热闹的部分,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看看这一天有哪些活动。从这样的描写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1)正月初一
交流要点:①这一部分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② 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方面?(拜年、接待客人、游览寺院、逛庙会等,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③除夕与正月初一有什么不同?(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就是另一种休闲的热闹)
(2)元宵节
交流要点:①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是休闲的热闹,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的热闹是什么样的
呢?
② 理解关键句子。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式各样。”
③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从“处处悬灯结彩”“ 几百盏灯”体会到灯的数量多)
④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到灯的种类多)
⑤边读边体会。
四、体会详略
思考:北京春节前后这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只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对其他部分进行略
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简略介绍,可以使
我们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悬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五、品味语言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语言的特点。
①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②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师:“零七八碎儿”是什么意思?我们这儿用什么词表示这个意思?
师: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大家还可以在课文里找找这样的词语。
小结:老舍的语言有着浓浓的“京味儿”,因为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而且他的绝大多数作
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
京特色,所以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受到语言中的北京韵味。
六、阅读拓展
快速浏览“阅读链接”中斯妤对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和老舍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不同。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 八 丰 富
除 夕 忙 碌
三个高潮 热闹
初 一 悠 闲
元宵节 赏花灯
课时作业
一、解释下列词语。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日夜不绝:白天黑夜不间断。
二、文中具体介绍了除夕的哪些活动?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三、古今文人曾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童谣、春联等,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两句跟大家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感受。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明白文中哪些
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厘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在分析课文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
描写腊八和除夕的部分,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最后通过集中学习带有京
味儿的语言启发学生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体会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本节课我把握好“一课一得”“读写结
合”的尺度,将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加强对学生读和
写的训练。

第 1 课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会写“蒜、醋”等生字。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韵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突破方法 :
借助童谣了解习俗。
学习课文,品味细节,体会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突破方法
抓住关键词,体会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手法。
阅读质疑,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联想法。
学法 阅读法、联想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会写“蒜、醋”等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厘清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师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检查生字书写情况。
(1)易错字:“醋”字的左边不要少写一横。
(2)区分形近字:元(宵) 云(霄)
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人们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能发出响声。
初旬:每月的前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中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
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
“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焕然一新。
三、理清顺序,体会详略
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隆重等)
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春节写了很多民风民俗,那作者对哪些部分进行了详细描写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详写
和略写的内容。
(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部分,略写了其他部分)
四、走进腊八,感受风俗
师: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时候迎来了第一个好日子,也就是——腊八。同学
们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这几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详细描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一些批注 ,
然后和大家交流。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朗读。
学生汇报。
(1)熬腊八粥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农业产品展览会”指什么?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②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 腊八蒜有什么特点?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
② 指导朗读,读出腊八蒜的美味。
小结:看到腊八节有这么多吃的,可以感受到腊八节的隆重。
说一说,在年前孩子们和大人们还有哪些东西要准备。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及课文的写作顺序。在这么多习俗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年前的习
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过年的习俗。
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老舍
时间顺序 有详有略
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轿 骆 驼 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