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字化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8-08-18 21: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字化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教学设计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王同聚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中提出“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图像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方法和特征,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图像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把信息技术作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工具;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新课程标准全面科学地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Photoshop中各种选区工具的使用及选区反选的操作方法;掌握选区羽化的操作方法;掌握图层的切换、图层合并及图层特效制作方法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揭开数字化图像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数字化图像进行艺术加工的兴趣,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
(2)加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所学工具进行数字化图像的加工与艺术合成
2、教学难点:巧用选区工具、选区的羽化和多图层中对象的操作。
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先展示两个图像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网络探究教学法】利用在线帮助学习网站(网址:http://192.168.5.254),给学生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根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线帮助学习网站的使用,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分层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分“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两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基本任务”部分的制作,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再继续完成“拓展任务”中内容的制作,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学法分析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他们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只有学会自学,善于自学,才能适应今后社会的发展需求。
【协作式学习】在进行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的创作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相互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协商完成一幅具有多种艺术效果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在相互评价和讨论中进行协作式学习。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在讲授完《多媒体技术应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图像的加工与处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选区工具、选区操作、选区变换、羽化操作、图层操作等知识点,将多幅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经过加工处理后,合成一幅具有艺术效果的图像,突出表达某个主题。在图像的加工与合成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但是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工具应用不当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通过设计一个图像的加工处理合成一幅艺术作品的实例,来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从运用的角度而不是功能的角度来学习Photoshop的常用工具的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Photoshop中的框形、套索、魔棒、抽出等多种选区工具的操作,以及选区操作、选区变换、羽化操作、图层操作、图像变换操作和文字工具的使用等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是从功能层面了解Photoshop的这些知识点,而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设计制作出一幅艺术作品还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展示任务
通过展示教师制作的几组图像加工与艺术合成的图片(如图1、图2、图3所示)。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展示任务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完成该任务时应用到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图1 图像的加工与艺术合成
作品一 图2 图像的加工与艺术合成作品二 图3 图像的加工与艺术合成作品三
二、细化任务
分解制作过程,把“任务”细化为两个子任务:基本任务(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和拓展任务(添加选区边沿发光、艺术边框和特效文字)。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明确的、可行的任务,以此驱动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一)基本任务: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
师:图像的艺术合成,就是把几幅图像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合成为一幅艺术图像,把几幅图像融入到一幅图像中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先用一个图像加工与合成的实例来演示图像合成的过程(见图4、图5、图6),然后让学生尝试将自己所选的几幅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再合成一幅艺术照片,看是不是很简单?(鼓励学生去尝试,学生只有通过尝试,才会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二)拓展任务:添加选区边沿发光、艺术边框和文字效果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较深难度的拓展任务:利用Photoshop的其他功能对图片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利用在线帮助网站中Flash动画来学习添加选区边沿发光、艺术边框和文字的制作方法。
图4 背景照片 图5 人物照片 图6 艺术合成效果
1、拓展任务一:在合成图片上人物选区周围添加彩色边框,增强艺术照片的感染力,见图7。
2、拓展任务二:几幅图像经过加工与艺术合成后,在合成图片的边缘上添加一个虚边框,使制作的图片更加完善、更加美观,增加图片的艺术效果,见图8。
3、拓展任务三:在合成图片上添加特效文字,突出制作艺术照片的主题,见图9。
图7 选区边沿发光效果 图8 艺术边框效果 图9 特效文字
完成任务
一个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下载不同的图像素材(下载地址ftp://192.168.5.254,用户名:download,无密码)。各小组的图像素材不同所采用的选区工具和加工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完成作品的制作。
学生在实践两个子任务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首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尝试完成上述任务,同时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还有疑难可能通过请求周围同学、在线学习网站帮助系统或找老师等多种渠道帮助解决问题,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团结协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巡视,找出学生制作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给大家,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师生共同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在制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主要有:合成不合理,出现“空中楼阁”;图像合成后比例失调,出现“超人”;选区边缘很清晰,没有羽化;在制作特效文字和艺术边框时,对多图层操作学生容易忽略“选区清除只对当前层有效”这一知识点,造成无法清除选区和无法制作特效文字,解决办法是先将图层合并,再完成其它操作。另外,也要提示学生技术是为了应用而服务,而不能是完全单纯的展示、炫耀技术,技术的使用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四、任务提交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完成本次作品的制作,保存的文件时分别以名为“学号后两位+姓名.JPG和“学号后两位+姓名.PSD两种格式的文件来保存(为什么要保存为这两种图片格式?为什么不保存为BMP格式文件?),然后把这两个文件通过FTP(ftp: //192.168.5.254 用户名:user,无密码)上传到服务器每个小组的文件夹中。
五、展示成果,组织评价:
教师利用成果展示,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肯定,培养学生“成就感”,保持学生探究活动的动力。此环节教师既充分展示了学生成果(任务完成情况、闪光点、创新点),又特别关注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因素,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指出学生的不足,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保证学生持久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创新作品,创新点肯定学生成绩,学生在“成就感”中结束任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任务拓展,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妙在培养学生成就意识,保持永久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信心。
评价时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分别讲述制作过程所应用的知识点及创新点,并总结出通过该作品的艺术创作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悟出什么样的哲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然后挑选本组同学对该作品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做总结点评,指出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评价标准见表1。
本节课只作部分作品进行评价,下一节课将对全班学生所做的作品分别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学分认定依据。
表1 数字化图像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合成作品的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项目 评价技术参数 自己评 小组评 教师评
科学性(10分) 主题明确,内容健康,作品能正确地表达主题思想,并能适当添加文字表现主题。
创造性(10分) 素材之间搭配有新意和创新,主题构思新颖、有创意,构图设计运用多种技巧,创造出特殊效果。
艺术性(20分) 构图设计合理,美观协调。合理运用各种工具制作艺术特效,具有艺术感染力。
发展性(10分) 积极参与,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步幅度较大。
技术性(50分) 各种选区工具应用熟练(10分)
选区的变换操作应用熟练(10分)
羽化工具的运用恰到好处(10分)
图层操作方法正确(10分)
蒙板文字及艺术字的制作技术应用熟练(10分)
六、教学总结
通过利用图像的加工处理技术来合成一幅艺术作品实例的制作,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对图像信息加工的技术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处理图像的软件有多种,如CorelDRAW、Freehand、Flash等,其中Photoshop处理的图像为点阵图(让学生了解点阵图与矢量图的区别),保存图片的格式也有多种,且每种格式图像文件的属性、大小和使用方法等都不相同。同时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值得反思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应做到如下几点:
1、课堂的导入要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最好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着想。
2、任务要明确、可行、并且分不同层次,以便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3、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要建立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教师要设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足够的情境,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有三个:
1、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3、网络成为学生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应吉康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师教学用书,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王同聚,新课标下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0);
[3]王同聚,人物与背景的艺术合成《数字化图像的加工》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4]王同聚,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教育信息技术,2006(7);
[5]苗 春,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http://www./show.aspx id=1214&cid=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