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 《长恨歌》
知能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羹尧是清代杰出的军事奇才,曾在康雍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被雍正视为股肱之臣,饱受恩宠。然而,这位封疆大吏却最终落得了个____________、身败名裂的下场,成了一位悲剧英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叱咤风云的年羹尧,最终成了雍正痛恨的罪臣呢?随着年羹尧屡立奇功,他居功自傲,并____________提拔亲信,笼络势力,这成为年羹尧倒台的重要原因。如年羹尧家仆桑成鼎,因平藏之时,随军有功,于是官至直隶守道。不仅如此,年羹尧____________,还对政敌加以参劾,无情打压,致使四川、西安一带的官员均成为年羹尧的心腹。另外,年羹尧还十分贪婪。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更为重要的是,年羹尧出入时,竟然要求朝臣下跪相迎,甚至还命蒙古的额驸向其跪拜。( )。雍正帝对其早已____________,将其革职削衔,并命朝中大臣对其加以参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借口治理盐枭,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径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
B.他借口治理盐枭,围攻民堡,甚至杀死数十人,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
C.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围攻民堡,甚至杀死数十人,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
D.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径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
解析:画线句子中有结构混乱和语序不当的问题,“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是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他借口治理盐枭”或“他以治理盐枭为名”;“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语序不当,应改为递进关系的句子 “围攻民堡,甚至杀死数十人”。故选B。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年羹尧培植亲信,招摇不避嫌的举动,以及贪赃枉法,对于任何一个皇帝均无法容忍
B.年羹尧培植亲信,贪赃枉法,以及招摇不避嫌的举动,对于任何一个皇帝均无法容忍
C.年羹尧培植亲信,贪赃枉法,以及招摇不避嫌的举动,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均无法容忍
D.年羹尧培植亲信,招摇不避嫌的举动,以及贪赃枉法,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均无法容忍
解析:结合上文的信息提示,从“提拔亲信,笼络势力”可知他培植亲信,“年羹尧还十分贪婪”,“擅自通过征用正课, 私占大量财产”可知他贪赃枉法,“年羹尧出入时,竟然要求朝臣下跪相迎,甚至还命蒙古的额驸向其跪拜”可知他出行招摇,所以补写的句子应该按照“年羹尧培植亲信,贪赃枉法,以及招摇不避嫌的举动”的顺序;根据下文雍正帝的态度和做法可知,任何一个皇帝都容忍不了他,且“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这个句子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应该是“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故选C。
答案: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夫所指 逐步 营私舞弊 深恶痛绝
B.千夫所指 逐渐 党同伐异 深恶痛绝
C.众矢之的 逐渐 营私舞弊 痛心疾首
D.众矢之的 逐步 党同伐异 痛心疾首
解析:千夫所指:比喻品行恶劣,触犯众怒,受到众人的指责。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结合语境“落得个……的下场”,“众矢之的”不能做定语,所以选用“千夫所指”;“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一般只用于事物的变化。简单的说“逐步”一般形容质变,就是每一个变化基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可控性和计划性;而“逐渐”一般是指事物的量变,有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选用“逐渐”更合适,表现年羹尧的威力和影响;营私舞弊: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结合下文“还对政敌加以参劾,无情打压”可知,选用“党同伐异”更合乎语境;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痛心疾首:形容痛恨(痛心遗憾)到极点,悲伤到极点。结合上下文可知是雍正帝对年羹尧痛恨到了极点,并无悲伤之意,故选用“深恶痛绝”。
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很多职业规划,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过早地通过测试个性给学生制定一个职业点,告诉学生哪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①________,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在当今职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学生要想尽快发展起来,就要尽快②________,而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才是最主要的。然而③________?实际上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能力。所以说这就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地多接触社会、接触职业。在校期间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本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解析:第一处,从后面“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可见“它”应是指学生的个性,前面是说学生的个性是变化的。第二处,前面说“在当今职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学生要想尽快发展起来”,可见横线上的内容与“适应外部环境”有关,再根据后面“而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可以明确横线上内容的句式,应为“提升……的能力”。第三处,这是一个问句,根据后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此处是对“竞争能力”提出疑问。
答案:①人的个性是不断变化的
②提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③竞争能力是什么
5.将下面这段文字整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语序合理,文辞简洁,表达流畅,不改变原意。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活动在青岛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另一方面是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时间是9月27日至29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本题分析,长句的主干句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活动在青岛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这两句变为状语“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表示对象;“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另一方面是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这两句变换成定语“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为目的”;“时间是9月27日至29日”变成时间状语“在9月27日至29日”,放在地点状语“在青岛”之前。
答案: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为目的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活动于9月27日至29日在青岛举行。
6.王安忆,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出生于南京,是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的次女。她的作品《________》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答案:茹志鹃 长恨歌
7.本课的开头段通过窗外与窗内的________,表现出了人和时代的格格不入。
答案:对比
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他们的白天都是打发过去的,夜晚是悉心过的。他们围了炉子猜谜语,讲故事,很多谜语是猜不出谜底的,很多故事没头没尾。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他们各形容各的,总之都是爱这样的夜晚,有许多吃食在炉上发出细碎的声音和细碎的香味,将那世界的缝隙都填满的。这世界的整块砖和整块石头,全是叫这些细碎的填充物给砌牢的。他们在炉边还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用一根鞋底线系起来挑棚棚。那线棚棚在他们手里传递着,变着花样;最后不是打结便是散了。他们还用头发打一个结,再解开,有的解开,有的折断,还有的越解结越紧。他们有一个九连环,轮流着分来分去,最终也是纠成一团或是撒了一地。他们还有个七巧板,拼过来,拼过去,再怎么千变万化,也跳不出方框。他们动足脑筋,多少小机巧和小聪敏在此生出,又湮灭。这些小东西都是给大东西做肥料的,很多大东西是吃着小东西的尸骸成长的。可别小看这些细碎的小东西,它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
8.“他们的白天都是打发过去的,夜晚是悉心过的。”这句话在整个文段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统领下文,交代了“他们”是重视夜晚生活的。
9.文中详细介绍了王琦瑶、毛毛娘舅、严师母、萨沙四个人说的话,他们四人说话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喜爱他们这样的夜晚生活, 为夜晚时间的流逝而感到遗憾。
10.分析“这世界的整块砖和整块石头,全是叫这些细碎的填充物给砌牢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表达了世界和历史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组成的。
11.文中不厌其烦地叙写人物玩的各种游戏,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铺叙的手法揭示出上海庸常市民寂寞空虚的生活状态。
类文选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解析:B项,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C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第十一段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答案: A
13.文章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关于陈信的事例主要有:对家人的看法,保护家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向往等。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重亲情。如文中“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以及后面他面对大哥大嫂关心时的感动与羞愧;②有责任。如小时候他就“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③能思考、会反省。他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对人生理想与追求,对亲情,对人生价值观都有深沉的思考和反省;④有决心。如在最后他虽然认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但他仍然坚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
14.文章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上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结尾,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示例2: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