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6 《红楼梦》
知能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______________。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____________。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____________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____________,油然生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困兽之斗 无可奈何 从而 肃然起敬
B.负隅顽抗 迫不得已 进而 五体投地
C.困兽之斗 迫不得已 从而 五体投地
D.负隅顽抗 无可奈何 进而 肃然起敬
解析:困兽之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负隅顽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联系语境看,前文强调庄子困境当中,与“作”搭配,应用“困兽之斗”。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迫不得已:被逼得不得不这样做。前文说“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这是没有办法的表现,用“无可奈何”接续更合适。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连词,重在表递进关系。因为前后语境不存在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应用“从而”。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五体投地: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让我们悚然面对,是说心生敬意的,用“肃然起敬”更贴切。故选A。
答案: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他自知只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B.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C.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自知只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D.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解析:对比选项看,C、D项成分残缺,全句都缺少主语,不能选,排除C、D两项。对比A、B项,主要区别在前半部分,是用“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还是用“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这涉及“荒唐与罪恶”的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因为“种种” 是多种多样,形容词;“人世间”是名词词组,表示领属,按定语排列顺序的一般要求,领属在前,形容词在后,应说“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排除A选项。且A、C项中,“只能”不合事理。故选B。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肠热,故悲慨万端;眼冷,故是非不管。
B.眼冷,故悲慨万端;心肠热,故是非不管。
C.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D.心肠热,故是非不管;眼冷,故悲慨万端。
解析:从“冷”“热”对应的情感看,应该是“心肠热,故悲慨万端”、“眼冷,故是非不管”合乎情理,可排除B、D项。然后再比较确定先后顺序,括号内容承接的前文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先讲“冷”,后讲“热”。括号内要和前文做到承接照应才能保证语意的连贯性,排除A。故选C。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然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但并不是说①________。眼睛是通过调节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的,视力正常的人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果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②________。不仅如此,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眨眼频率显著减少;而眨眼的作用主要是使眼角膜湿润,③________,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
解析:①处结合语境,此处应该是并不是说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②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会导致视力下降;③处结合“容易引发干眼症”可知,眨眼次数少了。
答案:①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
②导致视力下降
③眨眼次数减少(会使眼角膜干涩)
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0个字。
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阅读可知,语段主要讲“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并点明了成为作家的三个条件:要有责任心,成名前要守得住寂寞,要能把握自己的内心。考生将这三个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插人到“……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的句子中即可。
答案:有责任心、守得住寂寞、能把握自己的内心的人容易成为作家。
6.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________,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________主义小说创作最高峰,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________续写。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我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历史趋势。
答案:雪芹 现实 高鹗
7.“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_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答案:林黛玉 贾宝玉 薛宝钗
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8.为什么黛玉感到自己“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宝钗,黛玉多心,认为宝钗心中藏奸。②自己与宝玉互为知己,宝钗却和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黛玉心中悒郁不忿,一直看宝钗不舒心。③自己对宝钗的不满,宝钗浑然不觉,甚至对自己的冷嘲热讽从不介意。④如今,宝钗对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真的是错怪了她。
9.宝钗建议自己的病适宜吃燕窝粥,黛玉为什么觉得难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②自己身体一直不好,请大夫,熬药,吃人参肉桂,已经够麻烦的了,再吃燕窝粥恐怕更惹人烦。③贾府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自己不是正经主子,下人们更嫌自己事多,说三道四。
10.黛玉说自己的处境远不如宝钗,为什么这么说?宝钗却说和她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黛玉看到宝钗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在贾府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自己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依靠贾府,是要招人嫌的。
宝钗说自己的哥哥不成器,跟没有一样;只是有母亲,这点比黛玉强些。但都是寄居人家,都是一样的。
11.黛玉和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类文选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④。”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
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2.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B.“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C.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解析:A.黛玉并不是真的要“告状”“躲开”。B.黛玉对宝玉并没有生气。D.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
答案:C
13.选文缘起黛玉偶见宝玉品《西厢》,情节动人,请简要概括这部分选文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黛玉担锄葬花——黛玉细读《西厢》——宝黛“戏语”表衷情——黛玉独听《牡丹》曲。
14.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黛玉不喜戏文,便不留心;②感慨大好春色、美丽青春无人欣赏;③感叹自己也是如此,能否与宝玉共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④眼看着这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不觉心动神摇;⑤青春逝去,只幽闺自怜,站立不住,如醉如痴;⑥想人生短暂,爱情珍贵而不可定,愁多情浓,心痛落泪。